北宋医官张锐一药治二病 起死回生疗疾如神

文/颜丹
中药掺朱砂造成铅中毒事件引起民众担忧,但卫福部中医药司表明此为个案。应如何安心使用中药?(Shutterstock)
张锐只用了一副药,就治好了两种水火不容的病。示意图。(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1065
【字号】    
   标签: tags: ,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皇帝下诏,是凡有功、服务十年以上的医官,可获团练使的头衔。当时的医官张锐(字子刚)就获封甘肃成州的团练使。

政和年间(1111~1117年),张锐居住在郑州,以医术精妙而闻名。范晔曾在《后汉书‧郭玉传》中写道:“医之为言意也。”意思是,“医”与“意”音近义通,医者疗疾全凭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吕氏春秋》有言:“病万变,药亦万变。”《褚氏遗书‧除疾》也说:“用药如用兵”;“善用药者,姜有桂之效。”而张锐就是这样一位以意处方、用药如神的名医。

一日,鲁国公秘密邀请张锐来给自家的孙媳妇治病。他的孙媳妇有孕在身,如今到了临产之时却病倒了。为她诊治的国医们都说这是阳症伤寒,但是不敢用性寒的药,因为害怕产妇会有滑胎之险。

张锐看后却说:“婴儿已经足月,即将出生,什么样的凉药会伤胎呢?于是他正常用药,并且让产妇加倍服用。仅半日,孩子就生下来了,产妇的病也好了。

可到了第二天,产妇却大泄不止,且患喉痹不能进食。国医们都指责张锐误诊,说大泄与喉痹犹如冰炭,两不相容;产妇又刚刚生下孩子,此时就算扁鹊再生,也难治好她了。张锐却说:“不必忧虑,我今日就让她痊愈。”他拿来数十颗药丸让产妇吞下,喉痹马上就好了,接着大泄也止住了。

到了孩子满月时,鲁国公设宴,张锐也被邀请入席。席间,鲁国公一边说着祝颂之词,一边为张锐斟酒。鲁国公对张锐说:“您的医术高深莫测,我实在无法知其究竟。但我很想知道,您只用了一副药,怎么就能治那两种水火不容的病呢?”张锐回答说:“此方在医书上并无记载,我只是按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来用药。我之前用的是附子理中丸,外面裹上了紫雪。喉闭不通,只能用大寒的药,紫雪下到咽喉处,就消释溶解发挥作用了。而附子则是到了腹中才见效的,于是这一副药就治好了两种病。”鲁公听了赞叹不已,一时高兴就把宴席上所有的金勺子、金筷子都赠给了张锐。

六味地黄丸有什么功效、能治疗那些疾病和症状?(Shutterstock)
张锐拿来数十颗药丸让产妇吞下,喉痹马上就好了,接着大泄也止住了。示意图。(Shutterstock)

张锐不仅能一药治二病,还能辨人生死,将已入棺之人救活。刑部尚书慕容彦逢当时是起居舍人,一日他母亲患病,他便亲自到郑州去请张锐来诊治。等二人赶到时,却听到了慕容彦逢母亲的死讯。

当时正值六月盛夏,老夫人即将入殓。张锐提出要去看看死者,但慕容彦逢心有不忍,于是将他拦住。他以为张锐这么做是为了索取诊费,于是就说:“你来回的盘缠,我一定悉数奉上,不用劳烦你了。”张锐说:“得了伤寒的人,有死了一天一夜又活过来的,我既然来了,何不让我看看?”慕容彦逢见难推辞,就把张锐带到了里屋。

张锐揭开母夫人的面帛,仔细观察,又叫来仵作询问:“你见过有人在夏天死了还面色红润的吗?”仵作回答:“没有。”张锐又问:“口张开了吗?”仵作仍回答:“没有。”张锐说:“既如此,这个病人就只是因为汗出不来而导致晕厥了,并没有死,不用急着入殓。”他很快配好药,让人添入二升水煮成一升后,给病人慢慢灌下。他还告诫其家里人:“要好好守在病人身边,到午夜时分,如果她开始大泻,就是活过来了。”

这晚,张锐留宿在慕容彦逢家的外院住所。到了午夜,看护之人好像听到了呼呼声,只见病人拉了一床,排出的污秽物有斗余。得知老夫人活过来了,慕容彦逢一家都很欢喜,于是赶紧去请张锐,可他却回答:“我今天身体乏得很,不能起床,也不必起了,因为明日才能进药。”

不想第二天天刚亮,张锐就驾着马车赶回郑州去了。等慕容彦逢再来找他时,发现人已经走了,只看到他留下的一贴“平胃散”。老夫人服下此药,几天后就痊愈了。

张锐未收取一文,甚至未等病家道谢就不辞而别,可见他不是贪名图利之人。他悄然离去,或许就是想消除慕容彦逢对他的求钱之疑吧!

张锐很快配好药,让人添入二升水煮成一升后,给病人慢慢灌下。示意图。(Fotolia)

到了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张锐流落到蜀地,一个名叫王秬的人问他:“医术在古代有‘十全’之说,您是否已经达到了?”张锐回答:“没有,只达到了七八成而已。以前我的长子病了,我诊脉察色后发现是热极之症,于是就命人煮了‘承气汤’,想让他服用。当时准备给他喝,又很犹豫。最后下定决心让他喝时,却感觉有人在拉拽我的胳膊。这时,我放下药碗,想再等等看。只见我儿突然冷得发抖,给他盖上四五床棉被之后才好一些。后来,他出了一身大汗,第二天就好了。要是喝了我那碗‘承气汤’,他肯定活不了了。你看,我的医术哪有这么高明?世间有不少庸医,学了方书之后,也未知万一,却自以为学的就是全部了。唉,真是可怕!”

自古“医道通仙道”,可想这其中的神妙与高深。那些被载入史册的名医绝不是只求术而不问道的急功近利之人。他们名垂千古,皆是因其在钻研医道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谦卑、谨慎而已。@*#

参考资料:《夷坚志‧乙志》卷十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死生有命,富贵由天。人一生的福、禄、寿乃至各种疾病的发作都是有定数的。时间到了,脸上的气血之色、脉络的运行状况都会呈现出异常的变化。纵观古今,惟有精通医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读懂身体密码,参透个中玄机。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高人,本篇将一展明朝几位市井大夫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医术。
  •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and herbs on the table.English Transl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as the function of rehabilitation.
    历代良医不仅能治人久病不愈的顽疾,而且也多有在须臾间起死回生的医术。掌握这种医疗神术的医生,首先都必须有救人济世的慈悲心和高尚的医德。看清代名医熊庆笏和刘道景起死回生的医德、神术。
  • 针灸一些救命穴位,可以救治情况危急的病人。
    中国古代医道相通,出神入化的医术比比皆是,没亲见、亲历过的人或许很难相信。但许多医生一针即瘥、一匕立起、一剂回生的案例却被详实地记录在史籍中。无数个神奇的瞬间在过往千年中都真实地发生过。本来中医就是“道家医学”,有道之士自然能悟懂、参透人体之玄奥。
  • 中国古代有许多令人称道的民间大夫,他们不仅医术高,也是重德行善之人。对于他们施行仁术的功德,《太微仙君功过格》是这样评定的:以符法针药救重疾,一人为十功;小疾,一人为五功;施药一服,为一功。
  • 望、闻、问、切的治病方法在中国古代被承传了千年。仅切脉一术,就令人叹为观止。无需用大型设备来拍片照相,亦无需将器械插入体内进行窥探。医生仅用指尖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就能准确地查出病灶,并洞悉发病原因。西方的仪器构造精良,却看不到遍及人体的脉络运行。中医通过切脉,就能立刻对症下药,甚至药到病除。
  • 在中国古代,没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不会被名医授以超凡的医术。悬壶济世、成为医者之前,此人必得心怀仁善、且有着治病救人的志愿。正因为心胸宽广、豁达,只为福荫于百姓苍生,才放得下自己的名利得失,才会一心利他却不求回报。
  • “人死不能复生”,这是现代西医在病人停止心跳后、感到束手无策时,常用来安慰其家属的一句话。无论家属再怎么请求,能力有限、相信眼见为实的西医大夫都很难再去试着挽救病人的性命了。
  • 人体玄奥无穷,非源于现代科技的医疗设备、电子仪器所能探知。比如遍及全身、细密繁杂的穴位与脉络,用再高倍的显微镜也难以洞见、识别。然而相比之下,源于道家修炼文化的古代中医却能窥探其奥妙所在。
  • 中药掺朱砂造成铅中毒事件引起民众担忧,但卫福部中医药司表明此为个案。应如何安心使用中药?(Shutterstock)
    在中国古代,令人大开眼界的神奇医术似乎无所不在。无论是深居在乡野村头,还是在市井街巷中一走一过,总能遇到家有仙方、能秘制良药的民间大夫。他们的医术或经由高人传授,或经由祖辈代代继承,其药到病除的妙术不仅惠泽了一方百姓,在机缘巧合下也曾为深宫中的皇族排忧解难。
  • 现代人对中医或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认为中医治病疗效慢,不如西医那么立竿见影。其实,药到病除的真实例子在中国古代的医籍中可谓比比皆是。还有许多疑难杂症、用药物已无法治愈的疾病,用针术就能应手而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