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大师维梅尔的画中画 修复成功首度亮相

文/洛林‧费里尔(LORRAINE FERRIER) 翻译/陈遇
约翰尼斯‧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又译杨‧维梅尔)的作品《窗边读信的少女》(Girl Reading a Letter at an Open Window),约1659年。油彩、画布,32 5/8 X 25 3/8英寸。(Klut/Estel/SKD博物馆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227
【字号】    
   标签: tags: , ,

自1742年起,约翰尼斯‧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又译杨‧维梅尔)的画《窗边读信的少女》(Girl Reading a Letter at an Open Window)来到了德国德累斯顿的历代大师画廊(Old Masters Picture Gallery)。然而,这幅画却不是1659年刚从维梅尔画室离开时的原样了。

1742年,萨克森选帝侯暨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三世(Augustus III)向巴黎的卡里尼亚诺亲王购买了30幅绘画作品,而《窗边读信的少女》这幅画则是额外给奥古斯都三世的赠品。

展览策展人尤塔‧奈德哈特(Uta Neidhardt)在电话访谈中解释,当时这幅画来到历代大师画廊时,被认为是伦勃朗(台译:林布兰)的作品,因为画作后方空白的背景墙很像伦勃朗的风格,“我认为当时的人们看到⋯⋯高水准的绘画,却没有署名⋯⋯他们便认为很可能出自于伦勃朗之手”,她补充道。

杨‧维梅尔的作品《窗边读信的少女》修复前的样貌,约1659年。油彩、画布,32 5/8 X 25 3/8英寸。(Klut/Estel/SKD博物馆提供)

重拾遗失的爱

过去几个世纪以来,这幅画传达的都是一名年轻女孩全神贯注地阅读着一封信。画面上大量空白的背景格外反映出女孩的孤独,更加强调了她对于信件内容的关切。

不过,空白的背景是后来覆盖上去的,并不是这幅画最初的样貌。直到1860年代,这幅画才正式认定是维梅尔的作品。并且,直到2017年,专家们才发现背景的颜料是维梅尔完成的几十年后才加上去的。

杨‧维梅尔的作品《窗边读信的少女》,约1659年。油彩、画布,32 5/8 X 25 3/8英寸。(Klut/Estel/SKD博物馆提供)

现在,这幅画已经依照维梅尔当初的用意进行了修复。2017年开始,修复人员将表面一层层的尘垢和颜料去除后,展露出了一幅充满“新”意和活力的画面:爱。后来填上的颜料将画面背景的一幅邱比特图画覆盖住了,这名小天使原是用来暗示女孩正在读着一封情书。

为了庆祝这幅“全新”的维梅尔画作,历代大师画廊集结了另外60幅荷兰大师作品,在展览《杨‧维梅尔:反思》(Johannes Vermeer: On Reflection)中盛大展出。

反思

策展人奈德哈特解释,展览空间共包含了九个空间。每个空间分别展示维梅尔当时所处的艺术环境,以及他画作风格的发展,尤其是和著名的《窗边读信的少女》同时期创作的画作。此外还展出了维梅尔生前的版画、素描、雕塑,以及古董家具,以展示围绕着艺术家丰富的艺术熏陶。

奈德哈特提到,17世纪下半叶位于现今荷兰北部的荷兰共和国属于(基督教新教)加尔文主义,相对于荷兰南部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信仰是罗马天主教。

杨‧维梅尔的作品《台夫特街景,又作“小街”》(View of Houses in Delft, Known as ‘The Little Street’),约1658年。油彩、画布,21 3/8 X 17 1/3英寸。荷兰国家博物馆,阿姆斯特丹。(Carola van Wijk/Rijksmuseum提供)

维梅尔住在荷兰北部的台夫特,那里的绘画以风俗画(genre paintings)闻名。在周围的城市——莱顿、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多特等地的画家,也都擅长相同的绘画类型。

杨‧维梅尔的作品《地理学家》(The Geographer),1669年。油彩、画布,20 7/8 X 18 1/3英寸。施泰德艺术馆,法兰克福。(bpk/Städel Museum提供)

奈德哈特接着解释,过去的风俗画多半描绘人群。例如,在警卫室里的士兵们或五至十人的团伙。“但是像这样描绘单一女性或一对男女:一名男士和一名女士在一起……这种非常聚焦、细腻地描绘室内空间,并带有一些静物(元素)的场景……还有敞开的窗户(多数在左侧),这样的构图在1650、1660、1670年代都是非常新颖的。”

杨‧维梅尔的作品《中断音乐的女孩》(Girl Interrupted at Her Music),约1658─1659年。油彩、画布,15 1/2 X 17 1/2英寸。弗里克收藏。(Michael Bodycomb/The Frick Collection提供)

维梅尔从他的同事那里汲取了很多灵感,奈德哈特说道。举例来说,格拉尔德‧特鲍赫(Gerard ter Borch)对维梅尔就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来自台夫特的彼得‧德‧霍赫(Pieter de Hooch)同样也是。维梅尔善于“借用别人的构想……但他却能将它们以最超然的方式发展出来。因此他胜过其他所有人。他在绘画的质量以及观察的敏锐度上都超过了他们。当维梅尔看到一只盘子、一条窗帘、一件女孩的衣裳、她的头发,或她的脸,他观察到的远比其他人所看到的还要多,而他也能够透过颜料和画布把它们描绘出来。”她说。

维梅尔的绘画风格

《窗边读信的少女》这幅画标志着维梅尔画风转变的重要阶段。在此之前,他一直专注在创作历史画上,像是以希腊神话为主题的作品《黛安娜和她的同伴》(Diana and Her Nymphs),该画也在展览中展出。

杨‧维梅尔的作品《黛安娜和她的同伴》(Diana and Her Nymphs),约1653─1654年。油彩、画布,38 1/2 X 41 1/8英寸。莫瑞泰斯王家美术馆,海牙。(Mauritshuis提供)

不同于卡拉瓦乔,维梅尔的作品多半展现出一股宁静细腻的艺术观感。他的许多画作都是描绘陷入沉思的单一人物。“我们的收藏作品《窗边读信的少女》是他发展出新风格的第一步”,奈德哈特说道。她继续解释说,他接着开始创作以一至两位人物的室内场景,将画面重点聚焦在房间角落或完全落在一位人物身上,像是《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为了表现出维梅尔绘画风格的转变,奈德哈特为这场展览精心挑选了数件维梅尔于1660年代初期的作品。每一幅画在风格上都类似于《窗边读信的少女》,每一幅皆以一名单独的女子为重点,并且在画面左侧都有一扇窗户(不过也偶有例外,像是在《读信的蓝衣少妇》中就看不到窗户)。

杨‧维梅尔的作品《戴珍珠项链的女人》(Woman With a Pearl Necklace),约1662─1665年。油彩、画布,22 X 18 2/3英寸。画廊,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柏林国立博物馆。(Christoph Schmidt/Picture Gallery, Prussian Cultural Heritage, State Museums in Berlin提供)

像这样风格的画作包含了来自柏林国家博物馆的收藏《戴珍珠项链的女人》;华盛顿国家艺廊的《拿天平的女人》;以及阿姆斯特丹荷兰国家博物馆的《读信的蓝衣少妇》。

杨‧维梅尔的作品《读信的蓝衣少妇》(Letter Reader in Blue),约1663年。油彩、画布,18 1/3 X 15 1/3英寸。荷兰国家博物馆,阿姆斯特丹。(Carola van Wijk/Rijksmuseum, Amsterdam提供)

画中画

维梅尔的画中常会重复出现相同的图案,让人们在观看时能够了解他们的含意。以《窗边读信的少女》作为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上有一封信、女孩的倒影和右侧的帘幕。展览中探讨了这些图像的用义。在他许多作品的背景中总会包含另一幅画,这是维梅尔用来加强画中信息的手法。

在维梅尔完成《窗边读信的少女》后约十多年,他开始创作《站在小键琴前的女子》,现在收藏于伦敦的国家美术馆。令人惊奇的是,同样的邱比特也出现在这幅画的背景中。根据国家美术馆的网站,这个邱比特的形象出自于1608年一本书中的插画,象征着坚贞不渝的爱。在伦敦的这幅作品中并没有情书,但却有一张空椅子,暗示着站在小键琴旁的女子正在等待着心爱的人到来,一同创作音乐。

杨‧维梅尔的作品《站在小键琴前的女子》(A Young Woman Standing at a Virginal),约1670─1672年。油彩、画布,20 1/3 X 17 3/4英寸。国家美术馆,伦敦。(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提供)

奈德哈特解释,维梅尔经常在画面中加入一张空椅子,用来表示女子正在等待或准备迎接一名男士的到来。

杨‧维梅尔的作品《拿天平的女人》(Woman Holding a Balance),1662─1665年。油彩、画布,15 5/8 X 14英寸。威德纳收藏,华盛顿国家艺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提供)

在《拿天平的女人》中则出现了另一种类型的背景图像。在这幅画中,信仰是画面表达的重点。一名女子站在窗户旁的一张桌子前面。在桌上有一个打开的珠宝盒,旁边还有一条看似十分华丽的天鹅绒。她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手中握着天平,试图让它保持平衡,整个画面非常协调。“若您仔细观察,您会发现天平是空的。上面没有任何金子或珍珠”,奈德哈特说。“随着她平衡空的天平时,或许也暗示着她正在平衡着自己的人生”,奈德哈特补充道。

在这幅画的背景中则是另一幅《最后的审判》。维梅尔巧妙地运用背景的画中画,来再次强调画面前景所要传达的概念,即平衡,或许是信仰与世间诱惑之间的平衡。◇

The exhibition: “Johannes Vermeer: On Reflection,” is at the Old Masters Picture Gallery in Dresden, Germany, until Jan. 2, 2022. To find out more, visit Gemaeldegalerie.SKD.museum
展览《杨‧维梅尔:反思》(Johannes Vermeer: On Reflection)于德国德累斯顿的历代大师画廊展出至2022年1月2日,详细资讯请参阅这里

原文Reflecting on Johannes Vermeer, an Exceptional Dutch Master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 南梁 张僧繇《雪山红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轮廓线以外,不添加任何线条也就是没画皴法。 这幅画怎么和常见的中国山水画迥然不同呢?
  • 来自比利时的法兰德斯风格画家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公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画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所绘的肖像画,优雅地呈现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宫廷样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师,他善于运用色彩和大胆的笔触来表达光线、物体的移动和布料质地。这项特长也让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绘出高度精准却仍具有绘画特点的蕾丝质地。蕾丝这种非常精致又复杂的布料是16至17世纪时富有的艺术赞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饰配件。
  • 华丽夸张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简单的情节、即兴对白和户外表演,是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又译艺术喜剧)的核心特征。其幽默剧情常围绕着年轻恋人的种种考验。演员们不受台词限制,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表演。这些喜剧常含有对时政的讽喻和接地气的幽默,可以巧妙避开查禁。这种意大利民间戏剧形式也成了18世纪洛可可(Rococo)艺术运动的理想题材。
  • 冬天多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沉闷些,有些人觉得天空乌云密布缺少阳光令人提不起劲来。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里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馆里望向天空,当天刮风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现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带点细微的灰色、蓝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宝藏之一是位于帕多瓦(Padua)的斯克罗维尼小礼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么让小小的斯克罗维尼神妙不凡,且意义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画室的墙壁上写有这样的座右铭,作为灵感之源的提醒:“米开朗基罗的造型与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创造动物》这幅画是向两位大师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动态地描绘了神体,并满怀愉悦地赞美自然界。此画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国作家史丹利‧霍洛维茨(Stanley Horowitz)写道:“冬天就像蚀刻版画,春天是水彩画,夏天像油画,而秋天是综合四季的马赛克(镶嵌画)。”几世纪以来,诗人与作家用笔歌颂四季,而画家用色彩使之流传千古。
  • 聚会宴饮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在古希腊,有一种称为“会饮”(symposium)的特殊宴会,是当时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随后,宴饮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十分盛行,并以不同的形式传承至今。
  • 早在1855年,也就是多雷(Gustave Doré)二十三岁时就计划为但丁《神曲》着手绘制插图。他的艺术才能大多体现在为文学作品创作插图上。除了神曲之外,他还为其它文学名著制作精美的插图,如《圣经》、《失乐园》、《唐吉柯德》等等,而神曲插图的面世,即被大众认为文学结合视觉艺术的一大杰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