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受害者情结吧 别让人生活成一出悲剧

作者: 尹依依

人气 11246

我学习心理学的初衷是想让心理学变得工具化。我坚信,心理学知识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至少改变了我的命运。

在我看来,心理咨商师应该重视自己和个案之间的平衡性。平衡性就像心理咨商师和个案之间的跷跷板,心理咨商师可以抱着高高在上的态度“医治”个案,不和个案分享自己的任何资讯,在咨商中扮演绝对的主控角色;也可以是抱持一起探讨的态度,注重引导个案运用自己的力量,那么这个跷跷板就是有来有往的,是更趋向于互相平衡的。

这两种方式并无高下之分,各有利弊,心理咨商师也可以在两种方式之间自由切换。但我自己比较倾向于后者,一种相互探讨和交流式的心理咨商。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和大家一样,犯过很多错,走过很多弯路,体验过很多辛苦和挣扎。而这些挫折曾经让年轻的我多次产生自怜的情绪,经常觉得世界不公平,也觉得自己永远不会快乐。我羡慕别人的原生家庭,也一直对身边的人抱怨:为什么自己不是那个“幸运”的人?很多好朋友看不过去,给了我一些建议,但我总觉得命运不可能改变,总是在和自己、和别人较劲。有一个好朋友回想起过去的我说:“你那个时候真是充满负能量啊,好多次都不想理你了。”

年纪大了一点之后,责任也加重了,而生活却并没有变得更容易。但是,只因为一个关键的心态改变,我不再抱怨,甚至变得对未来充满热情。因为我终于跳出了“我是受害者”的恶性循环。

为什么不幸的人会越来越不幸?

让我们仔细想想,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家人、同事。

一开始,他们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能激发我们最深的同情。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发觉,他们习惯将一切不幸都怪罪于其他人,包括原生家庭、霸凌他的同学、势利的老师、糟糕的伴侣、无人性的上司、难处的同事……处处表现出一种“我是受害者”的姿态。而当你想要帮助他们的时候,却发觉他们根本不会听取你的建议,只会继续陷在自己的情绪里。他们一直在抱怨,却从来不改变。这就是受害者心态的体现。

奥地利心理学家费尼切尔早在一九四五年就提出了“受害者心态”理论,同时注意到了“受害者心态”和忧郁症之间的联系。与拥有受害者心态的人交流时,我们通常都会有巨大的无力感,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无法控制,会不自主地投射到我们身上。他们被迫接受生活里经历的一切不幸,却找不到任何一件愉悦的事情。

他们的谈话总会以“我好不幸”开始,然后又以“我好不幸”结束。这种无力感非常具有传染性,哪怕带着愉悦的心情去见面,在谈话结束之后你也会觉得好像被生活痛扁了一顿,浑身无力,内心充满绝望。

他们的不幸,通常也都是有理由的。他们可能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许多苦楚甚至灾难。但是我们都知道,人生哪有那么多玫瑰花园,我们也都不是小王子和小公主。当我们深陷泥坑的时候,只能自己从泥泞里爬出来。很多时候,生活并没有给我们很多选择,我们也都在尝试着、挣扎着。但是对于有着受害者心态的人来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经历的痛苦,变成了一出注定的悲剧戏码,而他们是这场悲剧的唯一主角。

虽然对白都是悲惨的,场景都是苦难的,灯光都是暗淡的,别人都是非奸即盗的,但是这种戏剧性很容易让人上瘾。而在自己的悲剧里做主角的时间越长,就越难回到正常世界里,与社会和人群建立健康正常的关系。所有的交流,都会自动带上“悲惨”滤镜,更容易让陌生人同情,也更容易让熟人敬而远之。

我的一位个案艾米就是这样的人。她最近很困扰,多次绩效评估的时候,都被同事评价为“缺乏合作性,工作态度消极”。她很郁闷,便来接受心理咨商。她一进门就说:“公司性别歧视,因为我是女人,才要求诸多。公司也根本没有人性,明明知道我刚离婚,已经很痛苦了,还要雪上加霜。”

我说:“你不妨用这个机会来了解自己。心理咨商可能对你会有些帮助!”

她带着不屑一顾的语气说:“你和他们也是一伙的吧?想开除我就直说!我知道你们的伎俩,反正肯定不是我的错。”

我微笑了一下说:“我也没有说是你的错啊,我们可以谈一下责任吗?责任和错误,是同一件事情吗?”

她愣了一下,然后冷冷地说:“你不用来教育我,我就是这样的人。我的人生注定就是不幸的,你不可能理解我。”

“既然你已经来了,那就让我尝试一下吧!”我用邀请的语气对她说。

唯一的出路是对自己负责

之后,艾米的人生画卷慢慢在我眼前打开。她是在母亲的抱怨,甚至诅咒中成长的。母亲总是向她传递对婚姻、生活、孩子的怒气和怨气。小时候的她,也曾经努力想让自己变得优秀,好让母亲快乐,但是她发觉这么做完全是徒劳,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让母亲满意。

后来,她想透过结婚和生孩子来找到人生的意义,但是丈夫越来越让她失望,孩子让她觉得自己被困住了。于是,她开始抱怨生活不公平、丈夫没本事、孩子是累赘,别人都是走了捷径才成功。她变得敏感刻薄,无法接受任何拒绝和批评,觉得每个人都在针对她,于是为自己穿上了厚厚的带刺盔甲,摆出一副“我不好惹”的架势。

受害者心态的养成是有迹可循的。通常是因为我们的成长环境中就存在着这样的成年人,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命运特别“凄惨”,嘴边总是挂着“命苦”“受罪”“可怜”之类的词,渐渐地,我们会下意识地觉得,抱怨才是获得他人关注的唯一方法。

有受害者心态的人,一般也会有被动攻击型人格。被动攻击,是一种以被动的方式展现强烈攻击倾向的、非常不健康的情感处理方式。被动攻击型人格者性格固执,内心充满愤怒和不满,但是不敢、不愿意或者不习惯直接表现汹涌的愤怒,就用刻薄、抱怨、敷衍甚至冷暴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自伤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受害者心态症状,即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得到关注,这种做法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殊不知自己才是最珍贵的。

“受害者”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会对自己负责。

后来在咨商中,我告诉艾米:“你是对的,确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母亲满意,除了她自己。但是,珍惜、关注、爱护自己的责任在自己,无论命运多么颠簸。而怎么去珍惜、关注、爱护自己,需要我们付出一生的努力去学习。之前三十几年没有学会也没有关系,从现在开始,永远不迟。”

如果你身边有一名“受害者”,请守住自己的边界。如果你是一名“受害者”,请自我察觉和改变。你的过去,也许有很多悲伤,但是你的现在和将来,要不要让过去来定义,取决于你。你可以选择在自己的人生悲剧里当主角,把别人都推开;也可以尝试着放下防备,与他人协作,找到一些乐趣。那些用来保护自己的刺,只能伤害自己和爱你的人,而对不在乎你的人根本不起作用。你可以抱怨,可以伤心,可以任性,可以表演,但是要学会对自己说“停”。不要活成一出悲剧,因为到最后观众只有自己而已。

当我们内心充满愤怒、感到痛苦的时候,我们当然可以,甚至有资格说:“是你,还有你们的错!”但找到了过错方之后的内心重建,只有自己才可以完成。

人生的开关,可能不在我们的手里,但是方向盘和刹车,要自己牢牢把握。哪怕长路漫漫,十足的自爱会为我们保驾护航,路途也许崎岖,但总能走出康庄大道的。

<本文摘自《焦虑是你的隐性天赋:伦敦大学心理咨商博士带你看清负面情绪的强大力量》,圆神出版社提供>

.追随你的内心 做真实的自己
.学习和自己独处 倾听内心享受孤单
.心理学家谈:情商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网站专文,禁止转载)

责任编辑:陈真

相关新闻
心理学家揭示决定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因素
心理学家:父母做这12件事 孩子更有自信
心理学研究汇总:男性吸引女性的11种特质
美心理学家:不要夺走孩子的“无聊”时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