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解密维梅尔名画原貌 惊现藏在墙里的讯息

文/洛林·费里尔(LORRAINE FERRIER) 翻译/陈遇
窗边读信的少女, 维梅尔
约翰尼斯·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又译杨·维梅尔)的作品《窗边读信的少女》(Girl Reading a Letter at an Open Window),约1659年。正在德国德勒斯登历代大师画廊(Old Masters Picture Gallery)的工作室接受修复。(Jürgen Lange/SKD博物馆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2826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一位年轻少女站在敞开的窗户前,全神贯注地读着一封信。在画面前景的桌子上,一只盛着水果的盘子看似倒了,几颗水果掉到一条鲜艳又充满编织图案的“地毯”上。或许,这名女子匆匆地放下水果盘,只为了想赶快读这封信。

亦或者,这幅画《窗边读信的少女》(Girl Reading a Letter at an Open Window)的作者,也就是荷兰著名的画家约翰尼斯·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又译杨·维梅尔)画上了这条地毯和水果盘,即为了将观众拉入画中情境。就如他在画面右边加入的大片绿色天鹅绒帘幕,同样也是为了引导我们进入画里。帘幕的绿色和少女衣服的绿色相互衬托。

窗边读信的少女, 维梅尔
约翰尼斯·维梅尔的作品《窗边读信的少女》,约1659年。油彩、画布,82.8 x 64.4公分。(Klut/Estel/SKD博物馆提供)

除了显眼的红色和绿色外,画面整体看起来相当中性。大量空白的背景让我们感觉到这位女孩的孤单,更加凸显她对信件内容的关切。

近350多年以来,无数游客走访德国德勒斯登的历代大师画廊(Old Masters Picture Gallery)后见到了这幅名画,观赏后的心得也大略如此。不过,最新的研究却发现,这幅画的场景和它在1659年刚离开维梅尔画室时的样貌并不相同。确实,长久以来这幅画的作者和内容困扰了无数专家。

一份大礼

这幅画自1742年就列入了历代大师画廊的收藏。同年,萨克森选王侯暨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Augustus III)从巴黎的卡里尼昂亲王(Prince Carignan)购买了三十幅画作,而《窗边读信的少女》则是这批交易附赠的大礼。

当时的维梅尔在荷兰之外较不为人所知,因此人们误以为这幅画是林布兰(Rembrandt,或译伦勃朗)的作品。从那之后,又先后有人以为这幅画是林布兰画派的成员所做,又或是林布兰的学徒所绘,甚至有人还以为是和维梅尔同样在台夫特(Delft)工作的彼得·德·霍赫(Pieter de Hooch)所做。尽管多年来有部分艺术学者相信这幅画就是维梅尔的作品,却仍不被多数人认同;直到了一百多年后的1860年代,才正式认定《窗边读信的少女》是维梅尔的作品。

躲在墙里的天使

1979年,一项X光片扫描结果显示,维梅尔原先在画面右上角画上了一个天使丘比特的轮廓。丘比特右手持着弓箭,左手高举起来。这种丘比特形像的构图在维梅尔的其他三幅室内画中也可以看到,像是在伦敦国家美术馆的《站在小键琴前的女子》(A Young Woman Standing at a Virginal)。根据该博物馆网站,这种丘比特画风源自于1608年一本书籍的插画,象征忠贞不渝的爱。

多年来,各界普遍认为是维梅尔自己将《窗边读信的少女》背景墙上的丘比特涂掉的,因此也没有尝试过清掉盖在上面的颜料。

直到了2017年,当这幅画送去维护保养时,在一次颜料层分析中,工作人员意外发现描绘邱比特的颜料和盖在上面的墙壁颜料年代相距数十年之久。因此,不可能是维梅尔自己将丘比特抹掉的。这时,修复工作人员才意识到他们可以刮掉上面的颜料涂层,找到维梅尔原始的构图。现在普遍认为是由于品味和流行改变,以致后人将丘比特盖掉了。

窗边读信的少女, 维梅尔
约翰尼斯·维梅尔的作品《窗边读信的少女》,约1659年。摄于2019年5月7日,修复工程进行到一半的状态。(Wolfgang Kreische/SKD博物馆提供)

对于今天的古画修复师来说,要清除盖在上面的漆需要很大的耐心。为了确保原画不被破坏,他们必须在显微镜下用手术刀非常小心地一块一块剔除上面的涂层颜料。

窗边读信的少女, 维梅尔
约翰尼斯·维梅尔的作品《窗边读信的少女》,约1659年。摄于2020年1月16日,图画修复中的状态。(Wolfgang Kreische/SKD博物馆提供)

历代大师画廊在2020年1月16日公布了修复工程的进度。从公开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邱比特自信满满地站在画面中,神气十足,或许因为等了270年终于可以再度露面。不仅如此:当这幅画正式修复完成,我们将看到画中的这位少女不只是靠着窗外的光阅读书信,而是依着满满的爱。

自今年(2021)6月4日起,新修复完成的《窗边读信的少女》将成为德勒斯登茨温格宫(Zwinger)特展《约翰尼斯·维梅尔:反思》(Johannes Vermeer: On Reflection)的重头戏。更多展览资讯请参阅这里。◇

原文Revealing Love in a ‘New’ Vermeer Painting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 南梁 张僧繇《雪山红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轮廓线以外,不添加任何线条也就是没画皴法。 这幅画怎么和常见的中国山水画迥然不同呢?
  • 来自比利时的法兰德斯风格画家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公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画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所绘的肖像画,优雅地呈现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宫廷样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师,他善于运用色彩和大胆的笔触来表达光线、物体的移动和布料质地。这项特长也让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绘出高度精准却仍具有绘画特点的蕾丝质地。蕾丝这种非常精致又复杂的布料是16至17世纪时富有的艺术赞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饰配件。
  • 华丽夸张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简单的情节、即兴对白和户外表演,是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又译艺术喜剧)的核心特征。其幽默剧情常围绕着年轻恋人的种种考验。演员们不受台词限制,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表演。这些喜剧常含有对时政的讽喻和接地气的幽默,可以巧妙避开查禁。这种意大利民间戏剧形式也成了18世纪洛可可(Rococo)艺术运动的理想题材。
  • 冬天多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沉闷些,有些人觉得天空乌云密布缺少阳光令人提不起劲来。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里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馆里望向天空,当天刮风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现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带点细微的灰色、蓝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宝藏之一是位于帕多瓦(Padua)的斯克罗维尼小礼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么让小小的斯克罗维尼神妙不凡,且意义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画室的墙壁上写有这样的座右铭,作为灵感之源的提醒:“米开朗基罗的造型与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创造动物》这幅画是向两位大师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动态地描绘了神体,并满怀愉悦地赞美自然界。此画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国作家史丹利‧霍洛维茨(Stanley Horowitz)写道:“冬天就像蚀刻版画,春天是水彩画,夏天像油画,而秋天是综合四季的马赛克(镶嵌画)。”几世纪以来,诗人与作家用笔歌颂四季,而画家用色彩使之流传千古。
  • 聚会宴饮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在古希腊,有一种称为“会饮”(symposium)的特殊宴会,是当时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随后,宴饮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十分盛行,并以不同的形式传承至今。
  • 早在1855年,也就是多雷(Gustave Doré)二十三岁时就计划为但丁《神曲》着手绘制插图。他的艺术才能大多体现在为文学作品创作插图上。除了神曲之外,他还为其它文学名著制作精美的插图,如《圣经》、《失乐园》、《唐吉柯德》等等,而神曲插图的面世,即被大众认为文学结合视觉艺术的一大杰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