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宋词】他的送别词 七分伤感三分暖

文/箫史
明 项圣谟《溪山林屋》。(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205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多情自古伤离别”,向至亲或挚友挥手送别的刹那往往催人泪下,令人肠断。但诸位不妨回顾一下,送别时的心情难道只有伤感与不舍吗?倘若离别之人与你心心相印,惜别之余,是否会多一分豁达与超脱?

北宋词人苏东坡的一首送别词便向我们展现了其与众不同的心境:伤感中不乏暖意,惆怅时不忘乐观。原词如下: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座。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柁。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东坡不仅心境不凡,遣词造句亦不俗。下面笔者先为诸君解释词意,随后逐句赏析这阕词妙在何处。

释义

时值暮春,纵然没有一丝风吹过,花儿也纷纷凋谢坠落。杨柳日渐衰老,樱桃成熟的时节也已过。昔日的园林春意喧闹,无奈如今只余一片寂寞。唯有落日多情,以最后的阳光返照座席陪伴着我们再看高耸的青山,似乎有意从白云里探出头来,露出一点青色。

陆上道路已尽,不得不乘舟而行,而河湾迂曲,船夫需不断转舵。夜幕降临,船泊于渔村旁。当时月色黯淡,茫茫黑夜里似乎只有一盏孤灯亮着。我像《楚辞.招魂》召唤魂魄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我思念你的时候,你也在思念着我吧。

郑大有《溪岸观月》。(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赏析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春,苏轼自密州至京师开封,旋移至徐州。途经齐州时,喜遇老友齐州太守李公择,可惜数日后又将分别,故在席上赋此词留别,透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与对未来的想像抒发情感。

开篇之句“簌簌无风花自堕”便令人拍案称绝!如果拿这句与唐代诗人元稹“风动落花红簌簌”一句做对比,会发现苏东坡笔下的花落别有一番滋味。风吹花落是大部分文人都能捕捉到的景物,而苏轼在前人之作的基础上强调“无风花自堕”,更添一分哀伤。此句为后文定下基调,亦暗示苏轼与挚友注定将分别——即使无风,花也会落;即使无人催促,你我也终有别离的一天。

随后一句“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虽简单易懂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柳老樱桃过”承接前文花落,进一步点明暮春时节,而“寂寞园林”则与下文“落日有情”形成对比。其中“老”字用得妙,不仅使用拟人手法,亦暗指时光匆匆无情,转眼春逝,人短暂相聚后也将离散。“柳老樱桃过”与蒋捷之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异曲同工,皆把抽象的时间形象化。

落日有情还照座”:苏轼与李公择临别之际,地上园林寂静萧瑟,倒是天上夕阳有情有义,似在替人依依惜别,情意绵绵地将余辉洒落在席间座上,给人一丝暖意与慰藉。从这里可看出,作者不想让离别的气氛过度哀伤,于是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夕阳,多了一份乐观与开朗。阳光为暖色调,虽已近黄昏,但也冲淡了之前花落柳老的冷清萧瑟。此句让笔者联想到了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者皆寓情于景、藉景抒情,为送别之场景增添了一丝人情味。

后一句“山青一点横云破”进一步将气氛回暖,给人一线生机的感觉:远处山峰被白云笼罩,可山峰似乎不甘被埋没,即使仅露出一点山尖也要努力冲破云海。“破”字用得极好,不单押韵,也化静为动,赋予静止的青山一丝活力。常读东坡词的人想必都知道,苏东坡是热爱山水、性情豁达之人,纵然仕途坎坷,也总能发现不一样的风景,而“山青一点横云破”亦印证了他的乐观——旁人可能只看到云雾缭绕,而作者看到的却是破云而出。

下阕,作者想像别后途中的境况,气氛又转孤寂低沉,却也不忘透露一丝暖意。其中“路尽河回人转柁”可能有消极与积极两层意思:(1)船一转舵,再也看不见对方,岸上人亦送到河曲处为止。作者与知音分别后,自此又是孤身行于世间。(2)人生恰如曲折的河湾,道阻且长,一路坎坷。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上的路走到了尽头,但仍有水路可走,而即使水道迂回曲折,只要灵活转舵,同样能抵达彼岸。如苏轼《水调歌头》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聚散离合本是常事,何须为离别痛苦不已?路尽后河回,离别后重逢,否极而泰来。

清 钱维城《塞山云海》局部。(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夜深孤单之时,也是易思念友人之时。暗与孤二字连用,以景物之冷寂侧面表现人内心的孤独,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对李公择的想念。

凭仗飞魂招楚些”:此处用典,“楚些”指屈原所作的《楚辞.招魂》,因《招魂》句尾多用“些”字,故称“楚些”。此处“飞魂招楚些”表面意为像召唤魂魄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既可指用诗书向友人问候致意,也可能暗中表达了希望朝廷召他们二人回去的愿望(苏东坡与李公择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遭贬)。在此顺便解释:招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楚地也有类似的仪式,这个过程被写入了《楚辞.招魂》,文章典雅,用词精美。

最后一句“我思君处君思我”堪称全词画龙点睛之笔,将思念上升至莫逆相契的高度,再次由低沉转向开朗:既然我想念你时你也在想念着我,那么我们此次分离不过只是物理距离的改变,而心始终都在一处。这里也间接体现出苏轼与李公择间友谊深厚。该句和唐代杜甫《梦李白》之句“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异曲同工(杜甫也在揣摩老朋友李白的心理,他不说自己梦见了李白,而说李白因知晓杜甫一直思念他的心意,故而来到杜甫梦中),亦令人不禁想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知我心,我明君意,或许这即是古人友谊的最高境界吧。

纵览全篇,七分为惜别与伤感,三分为豁达与暖意,豪婉相融,饱含哲理,苏轼的这阕送别词可谓是别有洞天。

苏轼笔下无常也是常态

苏轼一生坎坷,却能从悲中见喜,视无常为常态。除上述寒中有暖的送别词外,苏轼还有不少作品都向后人留下了他洒脱的心态:

雨骤风狂时,他却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亲人难聚时,他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春光易逝,梨花开后终将落,他却说“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有家难回、壮志难酬之时,他却说“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国际知名作家林语堂曾如是评价苏轼:“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日常生活中,每逢苦于困境或悲于离别,不妨像苏轼那样换个角度思考,视无常为常态,或许你也能达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境。@*#

苏轼,苏东坡
苏轼画像。(孙明国/大纪元)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法国的奥塞美术馆里,收藏着画家米勒的一幅著名的油画《拾穗者》。它创作于1857年,以《圣经》故事为蓝本,描绘了三位农妇在金黄色的麦田中拾穗的情景。整幅画笔法简洁生动,色调明快柔和,刻画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不过朋友们,您知道吗,在唐诗中,也有一首诗描绘了一位拾麦穗的妇人,不过她的生活,比那三位农妇艰辛多了。
  • 您知道大诗人李白的“诗仙”名号是怎么来的吗?据《本事诗》记载,李白来到京城长安,尚未成名,独自住在旅店里。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上门拜访,惊叹于李白飘逸超群的风姿,于是请求欣赏他的作品。老人读了李白的《蜀道难》,多次称赞,直呼李白为“谪仙”。后来他又读了《乌栖曲》,又叹道:“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 在诗歌的顶峰时期──唐朝,写月的名诗名句更是层出不穷,最常见的仍然是将明月作为传递相思的意象。其中有一首诗,在歌咏明月的同时,描绘出一幅雄浑幽静的画面,在众多诗歌中脱颖而出,成为千古传唱的佳作。
  • 我们先聊聊宋代文坛上的一大盛事。公元1057年,是北宋的一个科举年份。这一届中举的进士们可是不得了,出了许多名垂青史的风流人物。比如,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两兄弟和曾巩,理学大家张载和程颢、程颐两兄弟,还有取得熙河大捷的文人将帅王韶。
  • 宋词,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它就是歌词,是配合当时的流行音乐而创作的。可能你会说,今天的流行歌词,为什么不像宋词那样成为经典、成为一代文学呢?恐怕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那些词作者,比如苏轼、欧阳修、李清照等,个个都是名垂青史的文豪啊!
  • 大漠孤城,长河落日,朔风飞雪,铁衣金甲⋯⋯如果把这些词汇归到某一类古诗词中,相信很多人都会答出唐朝的边塞诗吧?不过,边塞作为中华王朝的边境自古就存在,历朝历代也少不了开疆拓土的战事,那么其他朝代,会不会也有唐诗一样不朽的边塞文学呢?
  • 乍看标题,您是否心生疑问:宋代无相机,东坡乃文人,何摄影之有?笔者是不是该补历史课了?非也。此“摄影”非彼“摄影”,这里的意思是:倘若北宋有相机,苏东坡定能成为当朝闻名遐迩的摄影师。
  • 上期笔者与诸君分享了苏东坡高超的写景技巧,想必这位北宋大文豪的神笔已令各位叹为观止。但其实东坡词背后还有不少内涵与故事,他本人的品格也非常值得今人学习。
  • 明 仇英《弹箜篌美人图》(局部),绢本设色。(公有领域)
    生活中,我们常用成语“余音绕梁”、“天籁之音”形容一首曲子十分动听,但若要以具体的语句评价乐曲或讲述其意境,难度则非同小可,毕竟音乐比文字更抽象且需要更强的想像力。
  • 中国古代是信神敬神的社会,社会的修炼风气总体比较浓郁,一些文学大家都是修炼之人,他们的作品往往看似是表达常人的情感,而实际是表达自己修炼的体会,感悟或者是境界,这其实是神传文化的一种必然。比如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