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与器识

早慧神童“初唐四杰”为何有才名寡爵禄?

作者:允嘉徽
士子要有大作为,必先有大器识然后才看他的才华,早慧神童“初唐四杰”人生的结局为何呢?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1165
【字号】    
   标签: tags: ,

唐代诗坛上的“初唐四杰”——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都是早慧的神童、天才。当时具有识人能力的裴行俭看过四杰,说了士子要有大作为,必先有大器识然后才看他的才华,然后各指出他们人生最终的结局。后来“初唐四杰”的人生终局竟然都应验了裴行俭的洞见。

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在唐朝初期都以文章见称。他们在诗作的创作上都能突破六朝时期靡靡诗风,改革齐梁浮艳的格调,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在他们手中,五言律诗迈向成熟的发展,人称“初唐四杰”。

这初唐四杰有一个共同的特色,智慧早熟,自幼聪明博学,是神童,是天才。

唐高宗时吏部侍郎李敬玄(615—682年,后来为相)盛誉四杰,心想他们未来必当显贵。当时裴行俭通阴阳、天文算术,很善于识人拔才,甚至能看到未来的发展,李敬玄就引见四杰给他看一看,一方面也想印证自己的想法。

裴行俭看后对李敬玄说:“他们四位才名是有,但是爵禄都寡。士子能够有大作为,必有大器识为基础然后才看他的才华。王勃等人虽有文才,但是浮躁浅露,岂是容纳爵位厚禄之器呢!杨炯沉静,应至令长,其余的能得善终为幸。”言下之意,王勃、卢照邻、骆宾王等三人不但显贵谈不上,可能还不得善终。这样的结论让李敬玄大感意外,结果真又如何呢?

杨炯

杨炯(650—693?年)是弘农华阴的望族出身,自幼聪明博学,尤其善为文辞,十岁举神童,授校书郎,次年待制弘文馆。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充崇文馆学士,后来迁任太子詹事。他擅长五言律诗,特别是以军功立业为理想抱负题材的边塞诗,风格警劲豪放。

在武则天称制时,意外受到堂弟杨神让跟从徐敬业声讨武则天而入罪的牵连,贬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因为理想不得抒发,心情郁闷,后来卒于盈川令任上。

王勃

王勃
王勃,选自《晩笑堂竹荘画传》。(公有领域)

王勃(650—676?年)出身绛州龙门的望族,祖父王通为隋末大儒。王勃幼年聪慧拔萃,六岁就能写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为时人称赞。九岁时,他作了《指瑕》一文,揭露大儒颜师古注《汉书》之失。他在高宗麟德三年(666年)应制科,以对策高第,拜朝散郎。

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府修撰。入府不多久,他以戏谑心情为沛王和英王斗鸡而写了《檄英王鸡》,讨伐英王鸡,为沛王鸡助兴。唐高宗看了斥为“歪才”,因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虚构夸大事态,会导致诸王之间产生矛盾,下诏免去他的官职,并斥出沛王府。

离开了王府,王勃入蜀地漫游,这期间诗文有长足的进步。他扬弃六朝时期内容空泛的宫廷诗风,诗作多为抒发个人情志和抨击时弊之作。他擅长五言律诗、五言绝句,风格清新峻丽。

咸亨四年(673年),他补上虢州参军,但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因匿杀官奴获罪当死,遇赦得以免死,而他的父亲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秋天,王勃前往交趾省父,途中经过南昌逢滕王之阁落成盛会,留下了后世传颂的《滕王阁序》。然而,不久在渡海时堕水身亡。

卢照邻

卢照邻(约635—689年)出身幽州范阳望族,号幽忧子。卢照邻小时候非常聪明,从曹宪、王义方学习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贞观二十三年前后,在弱冠之龄为邓王(唐高祖第十七子)府典签。邓王赏识爱重卢照邻,结为布衣之交,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也”。

卢照邻擅长七言歌行,与骆宾王同创初唐近体歌行[1],风格清峻,典雅庄重。他的诗多抒发仕宦不遇和贫病交加的忧愤之情,兼带有揭发权贵的骄奢淫逸,嘲讽权势荣华不可久恃的作品。

高宗时拜益州新都尉,因染风痹病去官。此后卢照邻就一直为风痹病所苦,“足挛,一手又废”,手脚残疾,一直治不好。他作《释疾文》、《五悲文》自伤遭遇,竟而因不堪忍受长期病痛折磨在家园附近投颍水而死。

骆宾王

骆宾王(约626?—684?年)是婺州义乌人,出身寒门。其父早逝,曾为青州博昌令。骆宾王才情纵放,7岁能诗,被人赞为神童。他与卢照邻同创初唐近体歌行,《帝京篇》是为代表作,作于上元三年担任明堂主簿时,以古喻今,抒发自己的胸怀,被时人引为绝唱。其中诗句“谁惜长沙傅(*贾谊),独负洛阳才”,隐喻自已胸怀贾谊之志。

骆宾王。(梦子/大纪元)

他初在道王府中任事,有人让他说说自己所能,他不答;后来任武功主簿,裴行俭(时为洮州总管)上表让他掌书奏,他不应。他曾经从军西域久戍边疆。从塞外返还,又宦游蜀中。

武后听政时,他任长安主簿,数次上疏言事获罪下狱,次年秋贬官临海丞,因此怏怏不得志,弃官而去。睿宗文明年中,武则天自行临朝称制,骆宾王于扬州入徐敬业(唐朝将领,祖父为英国公)府署,“为敬业传檄天下,斥武后罪”,连同起兵声讨之。徐敬业的檄书都是出自骆宾王之手。武后嘻笑读着檄书,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惊惧变色问道:“谁为之?”有人告诉她是骆宾王,她说:“宰相安得失此人!”

然而,徐敬业的声讨之师经历三个月败北。徐被杀,骆宾王则不知去向,死亡时年众说纷纭。

综观“初唐四杰”的一生,果然都证验了裴行俭的话:他们四位才名是有,但是爵禄都寡。士子能够有大作为,必有大器识为基础然后才看他的才华。

注释:
[1] 明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近体歌行》:“歌行有有声有词者,乐府载诸歌是也;有有词无声者,后人所作诸歌是也。”

资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唐诗大辞典》、《本事诗·征异第五》@*#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列子‧汤问》中有一则奇技的记载,说在西域之国有一个巧工匠偃师造出了一个“俳优”送给周穆王。这个“假人俳优”能动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么看就是个“真人”!后来它的一个动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处置它不可。这个“假人俳优”有什么奇特之处?
  • 张居正解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天下之事,必须谨之于初,而后可善其后。如与人以言语相约,本是要践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义理之宜,将来行不将去,则必至爽约失信矣!故起初与人相约之时,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与义相近,则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见之于行,而自不至于失信矣。所以说言可复也。
  • 在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得天地之和气,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从春分开始,阳气蒸蒸日暖,正是化育万物、给予新生的最好时机。所以春分养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门言礼之精义”。中国古代,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不同的人采用的礼节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强调差别,则易离心离德;而且,礼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维持秩序──一种和谐、太平的状态。儒家的礼治观,是让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处。换句话说,“别”是礼的手段,目的还在于“和”。有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含义丰富,直指核心。
  • 从儒家文化到道家信仰,再到宇宙、物质和意识的起点,这个追寻创世本源的寻根过程,才是慎终追远习俗背后之最为深刻的文化底蕴。也是神传文化为炎黄子孙留下的一条回天之路。
  • 地球的“成长史”竟然是这样的?!科学家终于承认,史前大洪水真实存在,难道《圣经》中记载的是真的?
  • 焚香静心,佛图澄和尚竟然还可以用香来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飘香?
  • 孝悌是孔门教人的起点。《孝经》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简单的说,最基本的孝,是赡养父母,“朝夕色养”,做子女的要爱护自己、修养品格,否则“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进一步,有条件、有机会的,子女做一番事业,为国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圣成贤,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丝桃的这个花语浮现眼前的是这样的画面:一边毫无保留绽放烟花般的绚丽光华,一边发出防御的警讯威慑──非诚勿扰!邪祟勿近!别看我如此纤柔娇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将承受我报复的后果。
  • 为什么“夫子温、良、恭、俭、让”就能得之?这里援引一段张居正教小皇帝的话,有这五者德容之盛,感动于人,所以各国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国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来访问于夫子,故夫子因而闻之耳。”也就是说,孔子之闻政,是因为其德行的感召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