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白术治疾出神入化 清代名医李炳得张仲景真传

文/颜雯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善用某种草药而得名的医生。(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41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善用某种草药而得名的医生,如金代名医刘河间有位姓穆的弟子,因善用大黄而被人称为“穆大黄”,明代名医张介宾因善用熟地而被人称为“张熟地”。这类医生有很多都隐于民间,为当地的百姓所称颂。清朝年间,善用白术的李炳就是这样一位极具口碑的医生。

李炳(1729~1805),字振声,号西垣,是江苏仪征人。他从幼年时就开始学医,却一直未能掌握玄奥、精深的医理。李炳很苦恼,于是决定潜心钻研《易经》。十年后,他终于对四时变化、阴阳消长之理有所顿悟,还发现了《灵枢》、《素问》的精妙所在,在医学上大有长进。

他年轻时曾往来于湖北、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到了晚年,就居住在江苏邵伯镇瓜州渡口一带。因他喜欢钻研医书,平时与他交往的人不多,但喜欢听他畅谈医学的人却并不少见。他谈起深奥的医理来颇有文采,一点也不枯燥。他用词简单却很有章法,有时还颇像诗句,让人听起来意犹未尽,难免会沉醉其中。

李炳不仅钻研过上古的医书,对“医圣”张仲景的医书也理解颇深。他善用白术,也是因为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中获益良多。

有妇人腹胀得厉害,医生给她开了药后,不但没能使她的病情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李炳告诉她,只需要服用白术即可。到了第五天,她的腹胀就消失了。有个病人渴得厉害,吃遍了所有的凉性药物,却一直不见好。李炳让他服用白术,他第二天就好了。

当别人问起白术为何会有这样的疗效时,李炳回答说:“这都是张仲景的书中所记载的疗法。他在《金匮‧痉湿暍篇》中曾说过,如果一个人大便很坚硬但排小便很顺畅,就得在药方中去掉桂而加上白术,因为白术的通便效果胜过其它。他在《伤寒‧理中圆》中也说过,对渴了要饮水的病人,得在药方中加上白术,因为白术止渴的功效极大。”

肥胖、肌肉松弛可能是脾虚的问题,可用党参、炒白术泡茶来健脾。(Shutterstock)
清朝的名医李炳善用白术。(Shutterstock)

后来有一个姓赵的病人,背部恶寒,别的医生都认为他得的是少阳病,于是给他开了肉桂、附子之类的药。可他服药后,病情仍不见好转。李炳看过后,给他开了白术、茯苓、桂枝的方子,他照方服用,马上就好了。一位姓余的病人已六十岁了,腰背疼痛,咳痰且有寒热的症状。李炳让他服用白术、茯苓,他的病很快就好了。李炳说:“这也是在《金匮要略》中有所记载的。赵某的症状是‘留饮’,余某的症状是‘伏饮’,二者都是痰饮症的一种,服用白术再合适不过了。”当地人见他用白术竟这般出神入化,都称他为“李仙”,还亲切地叫他“李白术”。

除了白术,李炳也将《金匮要略》中的其它方子运用得十分娴熟。通过钻研张仲景的医书,李炳早已领悟到了处方配药的神妙之处。他未见医圣其人,却在千年后深得他的真传。

李炳在研读张仲景的医书时,也曾跟随一位医生学医。有一天,这位医生正在治疗一位伤寒病人。他对病人说:“你身体就像背着棍杖似的,此乃阴症。”他用生姜、附子配药,可病人服用后,依然毫无起色。李炳在一旁仔细观察着,他提出用大青龙汤,结果病人喝下药,第二天就好了。

李炳的老师觉得十分惊讶,还摆了一桌酒席来慰劳李炳。老师问他:“怎么会想到用大青龙汤呢?”李炳回答:“身体像背着棍杖似的病人一般都无法转动身体,但这个病人却能翻身,有时起来,有时躺下。他一直喊疼,可身体却活动自如。于是我想,他患的可能不是阴症,不妨先给他发发汗吧,但没想到竟会有效。”老师听了很高兴,当即就告诉李炳:“从此以后,你可以开始行医了。”

正所谓医与道相通,更何况李炳还钻研过十年的《易经》,说他能开出驱鬼的方子,也绝非是虚妄之言。据史料记载,李炳曾给一位姓周的后生看过病。他头痛不已,李炳说:“这人身上有鬼气,怕是被鬼物附身了。”旁边的人都认为不可信,可没过多久,他们就亲眼看到了。李炳说:“现在鬼物就在他的肝上,不肯离去。”接着,他将羌活、独活、川芎、细辛、防风、荆芥、升麻、甘松等这类有昇阳、发散功效的草药碾成粉末,让病人服用。不一会儿,鬼物就消失了,病人的身体也恢复了正常。从那以后,李炳声名鹊起,他治好的那位病人还要拜他为师呢!

通过钻研张仲景的医书,李炳早已领悟到了处方配药的神妙之处。他未见医圣其人,却在千年后深得他的真传。(孙明国/大纪元)

这个不寻常的医案被收录在清代江南名士焦循为李炳所撰写的《李翁医记》中。焦循与李炳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交,李炳的墓志铭也是焦循所作。对焦循来说,李炳不仅是能与之谈论、研究《易经》的知己好友,也是为他自己及其家中至亲治好过重病的大恩人。

焦循曾患病“呕血,夜呕数升,呕已而咳”,以为“不治”;他父亲“臂痛,不能举”,“以为将成偏枯”,但李炳亲身前往进行救治后,父子俩很快就恢复了健康。即使在去世前一个月之时,李炳还去了焦循家,为他身患重疾的儿子、媳妇、孙子诊病。他们所患的不是急症,就是痼疾,还有被其族人误诊的疑难杂症,可李炳却“不畏劳烦,不恤人言”,“争命于须臾转移之机,其应如响”,最终用通神的医术治好了焦循一家人的病。

这家人感念不已,一个月后,得知李炳去世的消息,都像失去了亲人一样,泣不成声,悲伤难抑。李炳是在嘉庆十年(1805年)七月去世的。一位曾被他救治过的农民知道后,当时就站在路边哭了起来。

李炳德行贵重,无论患者身份如何,他总是尽心竭力,不问寒暑,不分昼夜,只要有人来请,就会亲自前往救治。他重义轻利,对谋财取利之事从不上心,也从不以“调理”为名,将行医作为牟利的手段。

正如《名医李君墓志铭》中所写的那样,李炳“拙于求富,巧于济贫”,“惟人思之,知君术之神”。他不问“财利所在”,只愿能“护之他人”、“以保庶民”。

参考资料:

嘉庆十五年《扬州府志》
《李翁医记》
《名医李君墓志铭》

责任编辑:李婧铖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古代医者悬壶,大多都怀揣着济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从丰富的史料中不难看到,“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写在《大医精诚》中的字句;“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已在历代许多身怀奇术的医生身上得以展现。
  • 死生有命,富贵由天。人一生的福、禄、寿乃至各种疾病的发作都是有定数的。时间到了,脸上的气血之色、脉络的运行状况都会呈现出异常的变化。纵观古今,惟有精通医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读懂身体密码,参透个中玄机。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高人,本篇将一展明朝几位市井大夫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医术。
  •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and herbs on the table.English Transl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as the function of rehabilitation.
    历代良医不仅能治人久病不愈的顽疾,而且也多有在须臾间起死回生的医术。掌握这种医疗神术的医生,首先都必须有救人济世的慈悲心和高尚的医德。看清代名医熊庆笏和刘道景起死回生的医德、神术。
  • 针灸一些救命穴位,可以救治情况危急的病人。
    中国古代医道相通,出神入化的医术比比皆是,没亲见、亲历过的人或许很难相信。但许多医生一针即瘥、一匕立起、一剂回生的案例却被详实地记录在史籍中。无数个神奇的瞬间在过往千年中都真实地发生过。本来中医就是“道家医学”,有道之士自然能悟懂、参透人体之玄奥。
  • 中国古代有许多令人称道的民间大夫,他们不仅医术高,也是重德行善之人。对于他们施行仁术的功德,《太微仙君功过格》是这样评定的:以符法针药救重疾,一人为十功;小疾,一人为五功;施药一服,为一功。
  • 望、闻、问、切的治病方法在中国古代被承传了千年。仅切脉一术,就令人叹为观止。无需用大型设备来拍片照相,亦无需将器械插入体内进行窥探。医生仅用指尖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就能准确地查出病灶,并洞悉发病原因。西方的仪器构造精良,却看不到遍及人体的脉络运行。中医通过切脉,就能立刻对症下药,甚至药到病除。
  • 在中国古代,没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不会被名医授以超凡的医术。悬壶济世、成为医者之前,此人必得心怀仁善、且有着治病救人的志愿。正因为心胸宽广、豁达,只为福荫于百姓苍生,才放得下自己的名利得失,才会一心利他却不求回报。
  • “人死不能复生”,这是现代西医在病人停止心跳后、感到束手无策时,常用来安慰其家属的一句话。无论家属再怎么请求,能力有限、相信眼见为实的西医大夫都很难再去试着挽救病人的性命了。
  • 人体玄奥无穷,非源于现代科技的医疗设备、电子仪器所能探知。比如遍及全身、细密繁杂的穴位与脉络,用再高倍的显微镜也难以洞见、识别。然而相比之下,源于道家修炼文化的古代中医却能窥探其奥妙所在。
  • 中药掺朱砂造成铅中毒事件引起民众担忧,但卫福部中医药司表明此为个案。应如何安心使用中药?(Shutterstock)
    在中国古代,令人大开眼界的神奇医术似乎无所不在。无论是深居在乡野村头,还是在市井街巷中一走一过,总能遇到家有仙方、能秘制良药的民间大夫。他们的医术或经由高人传授,或经由祖辈代代继承,其药到病除的妙术不仅惠泽了一方百姓,在机缘巧合下也曾为深宫中的皇族排忧解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