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艺术中“圣母怜子”题材的三种诠释

文/埃里克·贝斯(ERIC BESS)翻译/陈遇
《圣母怜子图》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的作品《圣母怜子图》(Pietà)局部,1876年。油彩、画布,87.7 x 58.7英寸。私人收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4403
【字号】    
   标签: tags: , , ,

圣母怜子”(pietà,又作“圣殇”或“哀悼基督”)是西方艺术史中相当常见的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描述的是圣母玛利亚在耶稣基督去世时,从十字架上被放下来的场景。意大利原文“pietà”大致是怜悯或慈悲的意思,用以表现忍受着巨大痛苦下所展现出的母爱精神。

米开朗基罗

圣殇像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圣殇像》(Pietà),约1498-1499年。大理石,68.5 x 76.7 x 27.1英寸。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图片由Stanislav Traykov提供。(公有领域)

这个主题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的雕像作品《圣殇像》(Pietà)。15世纪末时,当时年仅24岁的米开朗基罗在红衣主教尚‧德‧比尔赫雷斯(Jean de Billheres)的委托下,为罗马的旧圣彼得大教堂完成了著名的《圣殇像》。

米开朗基罗曾说这件作品使用了一块完美的卡拉拉大理石(Carrara marble),让他能够达到非常高的精细度和抛光处理。最后的成品看起来不再是一块大理石了,更像是一个穿着衣服的人。

米开朗基罗的《圣殇像》表现了圣母玛利亚因儿子之死而感到悲伤,她将他抱在膝上。她同情儿子所承受的痛苦,但也选择接受了他的命运。在玛利亚年轻的脸庞上,微微扬起的眉毛,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米开朗基罗以年轻的形象来呈现圣母玛利亚,却在当时遭受了许多批评。她看起来和自己的儿子差不多年纪。不过,米开朗基罗对此的回应是,保持贞洁的女性能永保青春和美丽。

仔细观察这座雕像会发现,玛利亚的体型相对耶稣来说被放大了许多。米开朗基罗这样处理的原因,很可能是要替耶稣雕像的部分提供一个支撑平面;因此她的身体必须要够大,才能抱起并撑住耶稣的身体。两位人物的肢体是透过一个三角形组合在一起——这是文艺复兴时期非常典型的一种艺术构图方式。

圣母怜子像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圣母怜子像》细部,约1498-1499年。大理石,68.5 x 76.7 x 27.1英寸。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图片由Stanislav Traykov提供。(公有领域)

《圣殇像》是唯一留有米开朗基罗签名的作品。相传该雕像第一次公开展示时,米开朗基罗偶然听到了有观众将这座雕像误植为另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为了回应,有一晚他便把自己和雕像关在一起,将自己的名字加刻在了圣母玛利亚胸前的饰带上。

乍看之下,饰带上写的是“佛罗伦斯的米开朗基罗‧波纳洛提所作”。不过根据作家卡尔‧史密斯(Carl Smith),在他的著作《What’s in a Name? Michelangelo and the Art of Signature》(暂译:《名称中有什么?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签名》),这个签名上还有着一些奇怪的点和符号,若全部组合在一起来看,这段文字的全文可能要读成“佛罗伦斯的米开朗基罗‧波纳洛提,上帝的使者,所作”(The Florentine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a messenger from God, made this)。

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

哀悼基督图》
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的作品《哀悼基督图》(Pietà),约1629年。油彩、画布,44.88 x 39.37英寸。普拉多博物馆,马德里,西班牙。(公有领域)

时间跨过了文艺复兴,来到17世纪的巴洛克时期,画家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也创作了自己的《哀悼基督图》(Pietà)。不同于米开朗基罗表现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手法,范戴克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抹大拉的马利亚(Mary Magdalene)和圣约翰(St. John)等两位人物。

在画中,耶稣身上披着一袭白纱,了无生气地倚靠在一座岩石上,圣母玛利亚则坐在他身后。尽管耶稣去世了,他的光环仍在头上散发着光芒,表示他灵魂中神的一面还活着并且健在。

圣母玛利亚穿着一身蓝色衣裳,她的眼睛——泛红并带着泪水——黯淡地望向天堂。她脸上的痛苦,展现了对于儿子受难的怜悯。她的左手手掌向上张开,这个姿势仿佛要将儿子献给天堂一般。

抹大拉的马利亚在一旁,身着红色和金色的衣服,跪在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右侧。她握住耶稣的手并亲吻它。圣约翰则在画面的最右侧,从画框边缘向前走近,思索着眼前的这个场景。

在左下角有一个荆棘头冠,旁边是一张钉在十字架顶端的纸,上面写着“拿撒勒的耶稣,犹太人之王”(Jesus of Nazareth, King of Jews),在前面则摆着一个水盆和海绵,这是圣母玛利亚替儿子清理身体用的。

范戴克利用巴洛克艺术中典型的构图方式,增强了这幅作品的戏剧效果。他没有采用文艺复兴艺术家常见的静态、平静的三角构图,却倾向使用更多的曲线、动态和情感,试图更加完整地传达出这场事件的戏剧性。

威廉‧布格罗(William Bouguereau)

《圣母怜子图》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的作品《圣母怜子图》(Pietà),1876年。油彩、画布,87.7 x 58.7英寸。私人收藏。(公有领域)

约过了250年后,法国学院派最具代表之一的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Bouguereau)也创作了自己版本的《圣母怜子图》,部分灵感来自于他失去长子的亲身经历。

他的构图是以圣母玛利亚为中心,身着一袭黑衣,哀悼着儿子之死。她将耶稣毫无生气的身躯紧紧地抱在怀里,带着痛苦地神情凝视着观众。这两位人物都有着镀金的光环,代表着他们的神性。

在画面的右下角,我们可以再次看到荆棘头冠、水盆,以及净化耶稣身体的海绵。

围绕在两位中心人物周围的是九位天使,他们各以不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为这个场景哀悼着。九位天使分别穿着彩虹颜色的长袍,这可以连结到犹太传统中上帝在诺亚大洪水后要更新世界的允诺;在此,彩虹的颜色表现了更新,不过这里更意味着基督教传统中,耶稣的牺牲奉献让人类灵魂得以更新。

有趣的是,布格罗将自身的丧子之痛融入了圣母玛利亚的神情之中。布格罗在失去儿子后抑郁了半年之久,而这幅作品则成了帮助他重新振作的一个方式。

了解这个背景之后,再回来看天使长袍的彩色与玛利亚、耶稣的黑白组合,或许也代表着画家在创作时整体的色调组合。换句话说,画中所有人物可能意味着,神更新的不仅是人的心灵,在艺术创作层面亦然。

一个故事,三种诠释

我们刚才看到了三种不同的描绘母亲丧子之痛的手法。米开朗基罗将圣母玛利亚与耶稣的形象理想化,呈现出一个平静和接受苦难事实的景象。范戴克将场景戏剧化,试图从情感上尽可能地触动更多的观众。布格罗则是以自身痛苦的经历作为灵感,创造出一幅强而有力的形象。

不过,三种表现手法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着重于表现慈悲的形象。我们或许并非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孩子,但多数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非常关心的人——或者深深关心着人类全体。不论社经地位、种族、性别等等,每个人多少都受过一些苦。因此,这些艺术作品多少对我们都是一项鼓励,让我们能对正在受苦的人们表示更多同情。◇#

作者简介:

Eric Bess是一位美国写实艺术家,目前是视觉艺术博士研究所(Institute for Doctoral Studies in the Visual Arts,IDSVA)的在读博士生。

原文The Pietà: An Image of Compassion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国画领域,王蒙和齐白石的作品缔造了现代史上最昂贵画作的拍卖纪录。画家王蒙是元代四大家之一,其画作创作于十四世纪,他的名作《葛稚川移居图》以葛洪为主角,表现了什么内涵与精神境界呢?
  • 身处维多利亚时代,许多人渴望回归简单的生活方式。1870年前后,一位荷兰画家来到英国,他想像中的古代文化正是这样: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Lawrence Alma-Tadema,1836—1912)精心研究千年前生活的细节和场景,娴熟地展现了罗马帝国时期的日常生活,让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可以感同身受。
  • 奥地利画家费迪南‧乔治‧华德米勒(Ferdinand Georg Waldmüller)非常推崇大自然。他在1846年写道:“大自然一定是人类研习的唯一来源和答案;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永恒的真理与美。艺术家不论在哪个造型艺术( plastic arts)领域,最终的目标一定是表现大自然。”
  • 卡拉瓦乔将扫罗描绘成犯过许多大错的年轻人,然而正如画中的他伸出双臂拥抱新的使命,在他前方还有多年的传教生涯。卡拉瓦乔没有选择像其他艺术家那样让扫罗的脸隐而不见;而是让扫罗在观众眼前变成了保罗。
  •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喜欢描绘精神信仰人物,而且将人物摆放在人间自然环境的场景之中。乔托‧迪‧邦多内(Giotto di Bondone,1267–1337年)是引领这项潮流的艺术家。他的创作能引起一般人的共鸣,鼓励大家相信神与尊重自然,就如同高速公路上的路标,引领着你前方的道路。他擅长描绘神迹场景,展示信仰的力量,以及经由“相信”而实现看似不可能的事。
  • 对喜爱艺术和历史的人来说,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的名字与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King Charles I)的宫廷可说是分不开的。历史上也很少有像范戴克这样的艺术家,具备影响某一时期“流行形象”的能力。尽管范戴克与国王的关系,理当只是艺术家生涯故事的一小部分,但他多样的职业生涯和博大深远的艺术造诣却经常遭到忽略。
  • 寻找完美的云彩不必环游世界。英国艺术家约翰‧康斯特勃喜欢在英格兰萨福克地区自家附近绘制风景。他1821年写信给好友约翰‧费舍尔(John Fisher)说:“我应当把我熟悉的家乡画好。”康斯特勃在试画和绘画作品里呈现的云彩滋养了我们的身、心、灵;而且,只要在自家后院抬头就能找到。
  • 唐初到盛唐的书风以俊逸妍美的王羲之风格为尚,到了盛唐、中唐之际,楷书书风展开圆浑壮阔、遒劲雄伟的新貌,其中汲取古风推起晋代以来的第二座翰墨高峰的代表书法家是谁呢?他成熟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什么特色呢?
  • 古希腊的“缪斯女神”到底是谁?宙斯——挥舞雷电的众神之王和记忆女神谟涅摩叙涅(Mnemosyne)生有九女,合称“缪斯九女神”。缪斯是公认带来灵感的女神,她们启发了人间的音乐、诗歌、舞蹈与知识。
  • 都铎王朝对后世的影响,不仅是英格兰本土也是国际性的,这可追溯到亨利七世已有潜在的国际观与恶名昭彰的豪夺、杀戮,但同时他们敬神、宣扬神,因而造就了后来的日不落帝国。莎翁之后的英国文学、戏剧、电影给世界带来遗泽是不可抹灭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