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碳盘查疑量能或不足 碳权学者吁台湾优先

人气: 459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2年01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徐翠玲台湾台北报导)立委洪申翰、庄竞程、苏巧慧及立法院副院长蔡其昌21日举办“迈向净零排放之路——碳权与碳定价座谈会”。与会业者质疑,中小企业高达19万家,但温室气体认证机构仅一家、查验七家,碳盘查量能不足。学者建议,确立国内碳权优先,保证额外资本投入产业提升,且刺激绿能发展。

关于碳盘查,经济部工业局副局长陈佩利提到,254家大企业已在《温室气体减量及管理法》管制下,进行碳排放量审查、验证、登录,但19万家中小企业因为供应链客户端的减碳要求,或有些外销是欧盟碳边境机制(CBAM)管制对象,急需建立碳盘查、碳足迹、减碳能力。

针对目前环保署委托的温室气体认证机构一家、许可的查验机构七家,电电工会副秘书长颜素秋指出,中小企业近20万家,像电电公会就有三千多家会员厂商,“这样可以满足我们现阶段的需求?绝对不可能。”碳盘查执行管道不普及、查验时间要3个月,2050年净零碳排做不到,建议政府委托公协会协助会员厂商做碳盘查。

中华民国能源技术服务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赵宏耀说,国际能源署(IEA)的路径图,节能要4%,台湾政府只要求1%,很多资源放在绿电,节能与绿电双头马车应该并进。他建议,把减碳合理转换成碳抵换来源,用供应链厂商或品牌厂商拉动下面的供应链,甚至推动到商业部门,商业部门比较没碳权压力,节能量换算成碳抵换量来源,供需两边就有了。

垃圾碳权国际流窜 碳权品质从严审查

关于碳定价与碳权交易机制,洪申翰认为,架构分成三轨:碳费,法律中有碳交易(ETS),现在还没真正实施;自愿性抵换专案,也就是碳信用额(Carbon credit);以及去年新增的环评增量抵换承诺。

台大社会学系副教授刘仲恩指出,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被视为碳权失败案例,原因包括钻漏洞,像氟氯碳化物是高能温室气体,厂商刻意排放氟氯碳化物气体,把它烧掉,声称大量减碳卖很多钱。漏洞虽已被补起来,但这些减碳额度还在市场流窜,被视为垃圾碳权。

刘仲恩说,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一半额度是中国买走、中国开发出来的,本来期望帮助落后国家也没达到效果。美国加州设计非常严谨的碳抵换制度,仍遭致批评,例如:造林专案去年发生大火,种的树烧掉了,微软买的碳权也被烧没了。

关于台湾未来规划碳权交易、碳抵换,刘仲恩建议,首先要确立国内碳权优先,以便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国内碳权优先保证额外资本可投入国内产业提升,如果是国外碳权是在帮别国;自愿减量部分可用在增量抵换或管制责任;其次,需要设计抵换使用上限,抵换额度在市场上扮演辅助角色,大部分抵换上限在5%~10%,而不是无止尽使用;最后,对碳权品质从严审查,因国际有非常多的低品质碳权,甚至已经出现金融诈骗案件。此外,若只是沦为交易,碳排放还是持续上涨,做这些就没有意义。

责任编辑:吕美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