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天下】“顶梁柱”倒下 中国经济前景黯淡

人气 1790

【大纪元2022年01月06日讯】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常常在探讨有关中国经济渐渐放缓的问题。现在看来,这种经济压力,已经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中国的中小企业身上。这些支撑中国国民经济、昔日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在2021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被视为中国经济“顶梁柱”的中小企业,正在急速地淡出市场,最后消失,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中小企业,她的作用却犹如国民经济体中的微丝血管,对中国的经济发挥着哪些重要的作用呢?而这些中小企业在经营上的困难也并非是一日之寒,那么这些小企业究竟存在着哪些顽疾?而中国经济目前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这类话题。

中国经济“顶梁柱” 正在急速消失

根据香港《南华早报》12月30日的报导,我们了解到2021年前的11个月中,中国约有437万家中小企业永久关闭了,是同期新开业企业数量的3倍之多;估计全年注销的中小企业数量也会再创历史的新高,据观察家的分析,几乎是2019年的2倍,2018年的10倍左右。

另外,中共统计局在2021年12月31日发布的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12月份制造业的PMI为50.3%,比11月上升了0.2个百分点,连续第2个月高于临界点50%,这是行业增长与收缩的分水岭。其中,大型企业的PMI比11月上升了1.1个的百分点,中型企业基本和11月持平,两者都高于临界点;而小型企业的PMI则为46.5%,不仅低于临界点,还比11月份下降了2个百分点。

实际上,从这张图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过去一年中,虽然制造业PMI呈现着总体向下的趋势,但是不同规模的企业还是有很大的分别的。

例如:红线代表的大型企业PMI,每个月都在黄色的荣枯线以上;蓝线代表的是中型企业的PMI,基本都处在扩张区间;让我们再来看看灰线,灰线代表的是小型企业的处境,可谓令人担忧,除了在3月和4月有一些好转以外,一直处在收缩区间,而且持续下滑,12月份的情况就更糟糕了,这也使得大、小企业的PMI之间的差距,从11月份的不到2个百分点,急速上升到12月份的接近5个百分点。

事实上,中共国务院办公厅在去年的11月22日,已经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通知中提到了9项帮扶措施,其中涉及到纾困资金、减税降费、金融工具的精准“滴灌”、舒缓成本上涨压力以及加强用电保障等等。

但是,从12月份制造业的PMI数据来看,这些措施显然没有帮助到中小企业,倒是大企业的情况在12月份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那么,这些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大不大呢?

在过去几年中,中共经常强调,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促进增长、保障就业、活跃市场、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

回顾2018年8月20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会议中提到过,中国的中小企业具有“56789”的典型特征,因为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说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顶梁柱”,绝不是夸大其词。

中共国家统计局在2019年底发表的经济普查系列报告中,也称“中小微企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2018年末,中国共有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1,807万家,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

另外,从这份报告的数据中,我们还发现,在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和私营企业占绝对的主体。2018年末,中小微企业中,中型企业的比例只占有1.3%,小型企业的比例则是13.2%;微型企业接近到了1,544万家,占总比例的85.3%。另外,在中小微企业中,私营企业接近1,527万家,占全部中小微企业的84.4%。

这就难怪,习近平也在2018年11月1日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也提到过,民营经济具有“56789”的特征。换句话说,在中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基本上是可以划等号的。

但是,最近几年,小微企业的处境可谓日益艰难。劳动成本上升、美中贸易战、全球大瘟疫和疫情不断的反弹,再加上中共当局对民营企业的整顿力度有增无减,这都给小微企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经济“顶梁柱”的小微企业,正在急速地消失。

根据大陆经济学家任泽平发布的《2021中国中小微企业经营现状研究》的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中小企业的数量超过了3,000万家,个体工商户的数量超过了7,000万户,但是至少从2018年开始,小微企业的活跃度就开始大幅下滑了。从大陆商业查询平台“天眼查”的数据中我们看到,小微企业的“注册注销比”从2017年的大约60倍,大幅度地下滑至2020年的1.41倍,降到了历史低点。相比之下,同期非小微企业的“注册注销比”,却在2019和2020年有所提升,达到了7.56倍,注册数量再创新高,而注销数量连续两年持续下降。

任泽平的报告还显示,从存活的周期来看,接近一半的小微企业,存活时间大约3年左右,抵御风险能力很弱;而非小微企业的平均存活周期就要长得多了。

而进入2020年下半年以后哪,受原材料价格上涨、订单不足、请人难人工贵、应收账款回笼缓慢、物流成本高以及疫情的反复、部分地区停电和限制用电等等的影响,中小企业成本压力自然不断的加大、造成了这些企业经营困难的不断加剧。

但是,中共官方数据却仍然采用隐瞒真相的惯用手法,就连中共前财政部长楼继伟也炮轰统计数据只会说好话,掩盖负面的真实数据,并且质疑,公开数据仅仅显示了中国新增了多少家公司,并没有透露倒闭的多少家公司的数量。

而香港《南华早报》近日的报导显示,至少在2020年,小微企业的注册数量仍然高于注销数量,达到613万家,而在2021年的前11个月中,只有132万家新的小微企业开业,而且只有注销数量的三分之一,这也是20年来小微企业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随着北京当局最近两年针对阿里巴巴、腾讯、新东方等大型民营企业所进行的整肃,这个过程中也扼杀了数以千万计的工作岗位,切断了小企业赖以生存的资本来源,导致大量小企业破产。

那么,中国小微企业面临着哪些生存困境呢?

中国小微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

就像任泽平的报告中所说的,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并非一日之寒,它们既面临着短期的冲击也有长期累积的顽疾,既有经营性因素也有制度性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经营性和制度性等长期因素所带来的顽疾。

比如:中小企业长期处于产业链弱势地位,对上下游的供应链、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议价的能力不足,现金流也最容易受侵蚀;另外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财力受限,公司现代化管理水平不足,也给这些中小型的经营留下了隐患。

大家知道,一直以来,中国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而中国财政科学院曾在2019年发表《“降成本”问卷调查分析报告》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这份报告提到,企业规模越大,平均融资的规模也会越大。另外,从融资成本来看,小型企业的银行贷款成本是最高的。

此外,中国财科院的报告也提到,所有制形式也是决定企业融资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如:在2018年样本企业中,国有企业的平均融资规模为5.9亿元人民币,是民营企业的8.4倍。另外,两者虽然都依靠银行贷款,但贷款期限却有很大差别。

在2018年国有样本企业中,银行长期贷款占总融资比重的42%,银行短期贷款占30%。相比之下,民营企业的银行短期贷款总融资的比重高达73%,银行长期贷款仅占了17%。

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不仅要承受更高的银行贷款利率,而且很难向银行获得长期贷款,“短贷长投”的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如此,由于银行贷款不能满足需求,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型企业转向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的利率比银行贷款要高出2倍以上,这就导致中小型企业的违约风险很大,再加上经济大环境的衰退,能不艰难吗?!

除了以上我们所分析的这些原因以外,中小企业虽然创新能力强,并且吸纳了80%以上城镇的就业率,但是由于福利低、待遇差、工作不够稳定,不能吸引技术人才等等因素,所以也导致工人少、请人难的恶性循环现象普遍。尤其,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核心人才流失得更多。

再一个,中小型企业的劣势地位,还表现在货卖出去了,钱却收不回来,这种窘境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大企业往往处于强势,在向中小企业采购时,又多采用承兑汇票的方式结算,还款期最短是3个月、最长的是一年。而中小型企业购买材料、支付工资、利息、交税等都是要真金白银的,一旦企业面临现金流通的压力,就会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可见,拖欠款项也是造成中小企业活不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中国经济 存在什么最大问题?

在2021年年底,也就是上个月,中共央行的“全面降准”火速落地,并且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力度。但是,目前的效果,大家也看到了,这些刺激措施,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作用并不大,可能还是更多地扶助了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

根据大陆媒体《21世纪经济报导》的文章,进入2021年末,大陆部分银行的分支机构,遭遇了罕见的“资产荒”。因为中小微企业信贷需求不足,导致银行普惠贷款贷不出去。

不过,出现这种情况,并非是市场没有需求,很多中小企业是需要用钱的,但是因为它们的抗风险能力差,所以,银行对中小企业没有信心;而且,目前的经济形势也不看好,大企业也不愿意投资。这就给银行带来了新的压力。

自由亚洲电台的报导说,2021年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继续低于预见期,政府的债务余额增速上升,居民和企业的负债增速则双双下降,而且企业存款增加,表现出信贷需求整体上疲弱。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经济动能不足。即使是中共央行“开闸放水”,资金也还是会投到资本市场上,对实体经济的帮助并不大,也不能解决根本上的问题。

不少分析师认为,面对需求萎缩、供应冲击和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去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速很可能会降至4%以下。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小微企业要熬过这“寒冬”就更是艰难了。

财商经济研究所
策划:宇文铭
撰文:李松筠
编辑:宇文铭
剪辑:曲歌
监制:文静
订阅财商天下:http://bit.ly/3hvUfr7

责任编辑:连书华

相关新闻
【财商天下】中国污染惊人 八成地下水不能喝
【财商天下】苦日子来了!中国经济开启“5时代”
【财商天下】雄霸商界400年 徽商传奇
【财商天下】经济“有大坎儿” 谁在顶风炒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