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沉默呼声》影评:暴政无法阻挡人民传真相

文/蔡宜霖

《沉默呼声》剧照。(《沉默呼声》制作团队提供)
人气: 3514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2年01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蔡宜霖台湾台北报导)中共迫害人权的恶行举世皆知,然而世界各国影视圈往往基于中国市场的考量,甚少敢在影视作品触及此议题。以独立制片形式制作的电影《沉默呼声》(Unsilienced),则充分填补了这片空白,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出故事性、观赏性兼具的出色作品。

故事背景为,男主角王博宇是一位北京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同时也是一位法轮功学员,1999年7月20日起中共全面迫害法轮功,王博宇和同为法轮功学员的女友、两位友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此时,一位有正义感的美国记者丹尼尔正好身在中国,他与王博宇因缘际会结下缘分,为了破除中共对法轮功的造谣抹黑、将无辜人民受迫害的情形曝光,双方决定携手合作,但在中共的密切监控下,这势必充满挑战与凶险。

沉默呼声》剧照。(《沉默呼声》制作团队提供)

角色背景得到出色刻划

电影自开场起,便对片中几位要角的基本背景给予合理塑造,一些生活化的情节,除了能对王博宇的交往对象李乐瑶、两位同校友人等人际面向给予出色诠释,体现一定的娱乐性,并让角色关系的发展成为有可塑性的内容。

4位学生同为法轮功学员的角色背景,同样得到具体刻划,部分情节能够初步体现法轮功修炼“真、善、忍”的道德原则;学校生活的内容,则能透过男主角面临的一项难题,体现法轮功的信仰对他的良善影响。这类剧情塑造除了能深化角色的正面形象外,亦能对日后中共的造谣抹黑形成鲜明对比,有助于渲染戏剧张力。

《沉默呼声》剧照。(《沉默呼声》制作团队提供)

美国记者丹尼尔抵达中国后的戏码,同样能体现角色的重要面向,例如他乐于为中国人权议题发声的特质,便在与他人对话的三言两语间,得到基本诠释,为往后他的正义之举起到铺陈作用。丹尼尔与一位中国女子的合作关系,也在他刚登场时便得到塑造,此一面向的重要性,往后将随着剧情推进得到更有张力的塑造,体现观赏性逐步提升的出色质感。

反派角色中共官员的亮相,就气氛的营造而言,能有力的体现一场人权危机即将降临的氛围,足以初步的渲染紧张感。相关情节也让法轮功学员的人数超过中共党员,因此引起部分中共高层妒忌的内容得到基本诠释,能为迫害为何发生起到伏笔作用,让故事的重要走向不会缺少该有的铺陈。

《沉默呼声》剧照。(《沉默呼声》制作团队提供)

对中共撒谎本性 给予有力呈现

许多人都知道共产党一向以谎言起家,中共政权在迫害人权时,往往也都伴随着诸多造谣、抹黑。《沉默呼声》则能透过对“425和平上访”这一真实事件的塑造,将中共的此类面向从概念层面化为具体层面,透过法轮功学员上访时的平和言行与中共官媒报导内容的巨大落差,营造震撼效果。电影对中共造谣的诠释也不仅止于此,还包含自焚伪案等多重面向,让共产党说谎的本性得到有故事厚度的刻画,足以使观众更为有感。

对于迫害的正式发生,并对法轮功学员造成重大冲击,本片的诠释则能透过王博宇等人的实际遭遇,让相关过程能得到更有张力的诠释。发生在学校的一些戏码,能体现男主角的学业面临重大考验,他与同学董军的对手戏,则能让是否坚持原则、不屈服不合理要求,得到有观赏性的塑造,在呈现理念思辨的火花之余,亦彰显坚守理念的可贵,有助于升华故事含金量。

《沉默呼声》剧照。(《沉默呼声》制作团队提供)

王博宇生活中的困境,自然不仅止于学校层面,其离开学校后的诸多戏码,亦能够透过处处碰壁的面向渲染角色困境;一场夜间大雨的戏码,更透过情节安排与镜头语言的运用,充分角色的无力感。此类戏码在他与女友李乐瑶的角色关系加持下,则激荡出不同看点,能彰显患难见真情的可贵,为带有悲情色彩的剧情注入一股暖流与强心针,让良善美德成为亮点。

设法传递真相 包含诸多看点

男主角与亲友对于中共的造谣抹黑不可能无动于衷,几位要角决定善尽一己之力,设法传递真相,也为故事增添“真相对抗谎言”的看点。《沉默呼声》对于这类情节的刻划,亦能展现出色质感,一场悬挂真相横幅的戏码,便透过过程中的变数,让一位要角的命运变得很有情感张力;美国记者丹尼尔因缘际会目睹一切,则为他与王博宇的结缘打下基础,起到合理铺作用;该事件也对男主角的朋友董军的重大决定带来关键影响,展现剧情催化剂的价值。

《沉默呼声》剧照。(《沉默呼声》制作团队提供)

有关设法传递真相的情节,称得上看点众多,设法印发真相传单这项看似平凡的戏码,便能透过环境刻划、民众的态度、角色的个人处境、法轮功学员遇到突发状况或危机时的应对等,均能合理的营造戏剧张力,起到化平凡为不凡的出色效果。部分戏码,则能透过方法的选择展现创意,在振奋人心之余,亦能透过中共官员的窘态营造戏剧效果,让观赏性得到提升。

然而,这类行动在中共的暴政下,自然伴随着高风险,部分要角也因此而面临困境,电影也以此为基础,营造出颇具情感张力的面向。过程中亦让酷刑这类元素得到体现,就尺度的拿捏而言,称得上火候适中,既能体现恶警的不人道,也能确保画面的呈现不会流于R级尺度的血腥、暴力,在深化中共政权的反派形象之余,亦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让观众感到不适。

《沉默呼声》剧照。(《沉默呼声》制作团队提供)

美国记者丹尼尔的故事线,则能展现不同的特色。尽管一开始他报导法轮功学员受迫害的机会还较有限,但已能透过他与报社同事的对话,扎实刻划媒体在专制国家报导真相面临的现实难题,并侧面图显丹尼尔道德勇气的可贵。他与一位女子的合作关系,背后隐藏的意义也逐步显露,过程中更透过花瓶这一元素的灵活运用,让真相曝光得到说服力与震撼力兼具的塑造,展现导演叙事上的水准。

最终高潮与结局安排 展现优质水准

王博宇与丹尼尔双方决定合作,设法让真相广为人知,则是《沉默呼声》的最终高潮。过程中的情节设计、气氛营造,能展现出宛如《不可能的任务》般的质感,计划如何推动与执行、过程中的变数,均能充分渲染紧张感。最终的走向,亦能彰显王博宇的道德勇气,让丹尼尔的化险为夷得到合理塑造,并让男主角的命运成为重要悬念。

就大结局的安排而言,本片可谓恰到好处,一方面能够体现这场迫害至今仍在持续的沉重面向,一方面也能透过媒体的力量、中国的“打老虎”事件,适度体现邪不胜正的氛围,让本片兼具鼓舞人心与警世的双重价值。能够将中共迫害人权的议题,透过电影的艺术形式予以出色展现,且彰显道德勇气的可贵,相信足以让《沉默呼声》在影史上位居重要地位。◇

《沉默呼声》剧照。(《沉默呼声》制作团队提供)
《沉默呼声》电影海报。(《沉默呼声》制作团队提供)

责任编辑:郑桦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