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唐诗】

史上第一名送别曲 如何打动人心传唱千年?

作者:踏雪飞鸿
《渭城曲》打动人心,传唱千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font print 人气: 132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可知哪首诗歌是流行古今、传唱最久的送别曲?它描写好友离别的心境,清新的意象展现深挚的情感,勾起人们心中的依依离情,诗语天然,千古常新。

它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作《渭城曲》的情境

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春,五十五岁的王维往渭河北岸,到好友元二客居的旅舍,为他送别。元二就要从渭城出发到西域的安西都护府履职。安西,那是远在天边——几千里外的遥远地方。

那天清晨下过一场雨,朝雨润湿了地上轻微的尘土,河边的旅舍映着青青柳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此情此景,在天地间一派清新出尘,彷如诗中画,洋溢着安闲自适的气氛。

然而,朝雨对轻尘,客舍映柳色,无意中流露了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问归期未有期的“无”,拉开别离的序曲。一场自然的、无预期的朝雨,轻轻降地,那是离人心情的代言?亦或是尘土只能承受、不能违逆的宿命?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就像此刻的轻尘,不能自主;就像杨柳依依,怯问归期。然而,雨是轻雨,尘是轻尘,柳条青青随风轻飘,将沉甸甸的离愁轻轻地化成淡淡的浪漫轻愁。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Shutterstock)

《诗经·采薇》以柳树代言戍役者的心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别时,杨柳依依留人。此刻在柳下客舍,面对即将远行的好友,不能留步的故交,王维将一腔离情化成一句温厚的慰藉,最纯的诚意尽入酒中,酿成清清白白却浓烈如老酒的真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喝一杯吧,出了阳关西行就碰不到故交老友了!就让离愁乘着雄壮的豪气出征!

常见王维的诗,一字一句皆纯真天然,出于常境,“此诗之妙只是一个真,真则能动人,语词浅白,却是声情沁骨。”(《而庵说唐诗》)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语开创了新语境、心意境,前无古人,来者心慕笔追,“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麓堂诗话》),展现了《渭城曲》绝唱千古的魅力。

送别诗要有情有味,《渭城曲》情味深浓,意境两尽,真是送别诗的千古绝作。不管是雨、是尘,或杨柳、客舍,都指向送别的情境与别离的情意,妙不露骨,情味深远。浅白如口语的“渭城朝雨”,百代常新,“西出阳关无故人”,情真意切。《唐诗解》云:“唐人饯别之诗以亿计,独《阳关》擅名,非为其真切有情乎?”

此诗不仅在唐代流行,也是深入代代民间最流行的一首送别曲。

千古绝唱 《渭城曲》

根据《大唐传载》,王维这首诗在盛唐时期就入乐府,曲名为《渭城曲》、《阳关曲》;开元中,李龟年和弟弟李鹤年的才学皆享盛名,李鹤年尤其擅长唱《渭城曲》。《渭城曲》从盛唐唱到后代,犹然脍炙人口,成了最常被点唱的送别曲,《阳关三叠》是人们熟悉的别名。后人在原诗之外,增添了一些相关的词句来演唱,并在其中三段各将一句诗句重复,流露依依之情,是为《阳关三叠》的意境。[1]

中唐时,这首歌就成了流行歌曲了。长庆时期,著名歌人何戡为刘禹锡唱这首送别曲。刘的《与歌者诗》写道:“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应该常常听到这首曲子,他的《对酒诗》有这样的诗句“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正是映衬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情心境。

另一位著名中晚唐诗人李商隐诗也有“断肠声里唱阳关”的诗句,这些中唐诗人、歌者的诗与歌,都反应了《渭城曲》在唐代脍炙人口的情况。

宋代时新声竞繁,然而《渭城曲》的盛况隔代未衰。《渭城曲》在宋代有多大的魅力?苏轼云“十千美酒渭城歌”,梅尧臣有“渭城人唱罢,羌管愁吹处”的诗句。宋代名画家李公麟并以此曲为蓝本,画出《阳关图》,苏辙在李公麟阳关图上题诗,诗吟“不堪未别一杯酒,长听佳人泣渭城”。这些名作家的诗句,反映《渭城曲》在宋代还是很流行的送别曲。

唐朝时演唱这首歌时,配以笛子演奏,《唐音审体》记载此曲:“相传其调最高,倚歌(配合音乐旋律歌唱)者笛为之裂。”后来,原曲谱丢失了,改编成古琴曲。明清两代,《渭城曲》是古琴曲中的经典曲目,传存至今的明清琴谱中,有三十多种选载了《渭城曲》。

明末清初王翃的词“阳关朝雨渭城西,离歌将阕(曲终),行色移残酒”, 梁清标的词“销魂何事,轻言别、把酒渭城重唱 ”,都反应《渭城曲》的遗韵到近代不衰。现代诗人郁达夫《湖上杂咏》也咏唱:“如今劫后河山改,来听何戡唱渭城。”回顾这些盛况,能不说一曲《渭城曲》,真是千古绝唱吗!

西出阳关  人在天涯

渭城位于渭水北岸,是秦时古都咸阳,汉武帝时再次设置此城,才改称“渭城”,旧址大约在今天的陕西咸阳东北。

西出“阳关”,指出了出塞必经之路的关隘。“阳关”是汉朝时设置的,位于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处。此处位于著名的玉门关南面,故称为“阳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图为阳关故垒。(Shutterstock)

此诗中的“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是唐代管理西域的机构,管辖领域很广大。据《通典·卷174》记载,安西都护府本是龟兹国。太宗贞观年中,初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明庆(即显庆,避讳唐中宗的名字,故称“明庆”)年间,移于龟兹城(今新疆库车),去长安七千六百里,去洛阳八千三百三十里,西去葱岭七百里。西连疏勒,东接焉耆,南邻吐蕃,北拒突厥。“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唐诗别裁》)离开渭城的旅舍西行,面对的是如此广阔无际的时空。

迢迢千万里,此去天地别开,新旧阻隔,多少年才能往日重现?多少日子才能和故交旧友重逢?而王维在作《渭城曲》后的次年,就遭逢唐代盛世转衰的巨变——安史之乱,陷落贼子安禄山之手,此后历经人生中一场惨痛的磨难。作此曲后第六年,就安然与世长辞了。

送别曲《渭城曲》古今第一名不虚传

《王孟诗评》送给王维这首《渭城曲》七绝“古今第一”的桂冠,“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后人所谓《阳关三叠》,名下不虚。”王维送故交写下《渭城曲》,诚然意不在此,然而天然清新的诗语,纯真意切的诗情,引得古今代代人深情同咏同歌《渭城曲》,传唱千年,绝非浪得虚名。这首诗歌入现代又被改编成合唱曲。《渭城曲》高居古今送别曲的排行榜首,果真名不虚传。

注释:
[1] 苏轼《仇池笔记·卷上·阳关三叠》云:“有文勋者,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不叠,乃知唐本三叠如此。”@*#

─点阅【爱读唐诗】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