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语:记忆的大山

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微笑着发现美好,那便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境界。(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81
【字号】    
   标签: tags: , ,

重阳节那天,原本想登高望远,但因工作耽搁,没时间出去。最后,只能透过窗户,望了一会儿远山。

这里的山上全是高高大大的树,与故乡的风景不同。故乡的山上没有这么高大的树,多是些矮树丛。上山下山没有遮荫的地方,经常热得出一身汗。但我依然酷爱爬山,因为在山上经常会有惊喜。采到平时不多见的小花,摘到可口的野果,碰见可爱的小动物,对小孩子来说都是最美好的时刻。

有了小时候爬山的经历,后来再爬山,总会下意识地与记忆中的大山比较。脚下的山与记忆中的山有哪些地方是一样的,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每次发现相似之处,都会一阵兴奋,好像那才是理想的大山该有的样子。

有时候想,如果小时候最先见到的大山是另外的样子,我对大山的判断标准可能是另一套了。人的思维总是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在孩童时期深深植入的印象,成了后来我们余生中判断一切所见所闻的基础。这也许就是每个人都有偏见的缘由,我们很难完全放下心里种下的挂念,不带判断地去接纳新事物。

这次遥望远山,对故乡的思念格外重。适逢重阳这样特殊的日子,心里的感受不同寻常。已经多年没有回到家乡,电话里听说那里的种种变化,我知道时过境迁,一切都不再是记忆中的画面。即使真的回到记忆中的山上,风景肯定已经不同了。想到这里,竟然微微感伤。

我随而自问,明明眼前的风景绝好,我为什么不用心欣赏?这里的山高大威武,山上的树木葱葱郁郁,小溪流水,鸟语花香。上天安排我在这么美的地方工作生活,我应该感恩。

怀乡、念旧,源自我们内心最初种下的印象。不知不觉中,那些印象成了塑造我们视角的观念。如果我们放下记忆中的印象,以全新的眼光迎接一切,也许会有很不一样的感悟。记忆中的大山自有独特之处,但别处的大山也一样。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微笑着发现美好,那便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境界了吧……@

责任编辑:方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节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祭祖自周朝开始,到唐朝成为官方节日,宋朝极盛,元朝多从本俗,明朝把清明列为“时享”,历经清朝、民国,一直到今日,一直保留着清明祭扫,怀远追祖的传统。
  • 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飞入王庭,因此派遣使者西行访求神佛。东汉使者在大月氏遇到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人,取得佛像经卷,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用白马驮回洛阳,汉明帝建白马寺,由此佛法传入中国。经历魏晋南北朝、隋唐后,佛陀的名号已被中原大众所熟知。
  • 九九重阳节俗在中国起源非常早。为何登高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都成了重阳节俗?古典籍《西京杂记》载东汉…《续齐谐记》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曹丕献菊、陶渊明东篱赏菊遇白衣使者送酒、白居易…都有九九重阳故事。屈原〈远游〉探太虚重阳境不死之乡,生命如何宜长宜久
  • 二十四节气霜降由来有何民俗和俗谚?霜降内含中华文化,生命面对霜寒时情有什么省悟?“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唐元稹〈咏廿四气诗 霜降…〉,上下看遍霜降时情:天空万里霜降寒、风落疏林木归山、鸿雁南渡思故乡、豺狼猎兽藏冬粮、重阳赏菊酒一嶟。
  • 秋天到了,您在做什么?还在怀恋夏夜星空下的篝火晚会,还是在天气渐凉的傍晚独自“贴秋膘”?一年四时,天地自有四时好景予人。秋天可以清淡高远,也可以红黄紫绿,喜悦芬芳。翰墨潇洒的名士咏之爱之,您也莫辜负了这秋景宜人。秋意渐浓,唤上亲朋好友,去品赏那秋色万般吧。
  •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来说去,都是绕不过一个“吃”字。说起古代最会吃的名人,恐怕非苏轼莫属。他热爱美食,发明美食,甚至为美食写诗做赋。今天让人垂涎欲滴的“东坡肉”,也是出自这位大文豪的手笔。
  • 田间小路的花开了,你可迟些归来。表达了丈夫对妻子含蓄深沉的爱。语出苏轼《陌上花‧序》。
  • 欢迎来到馨香雅句,我是雅兰,今天和大家分享这一句诗词“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本来出自一位女子之口,而苏轼却为这句话专门填了一首词,这背后的故事又是如何呢?
  • 二郎神的妹妹三圣母在凡间遇到书生,并结为夫妇。因为此举违反天条,愤怒的二郎神将三圣母压在了山下。三圣母的儿子宝莲灯为解救母亲,入山学道。艺成后用师父赐予的大斧劈开大山,救出了母亲。
  • 仙山楼阁图
    “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此诗是因九九“重阳节”而作的。黄历九月九日从汉到魏晋已有重九登高的风俗。九九重阳为何被称颂为嘉节?又为何有登高避疫的风俗?历代又有哪些重阳节的风俗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