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住、坏、灭”的历史观看文明与艺术的关系(下)

作者:周怡秀
西斯汀礼拜堂大天顶壁画: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26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 ,

(接上文

近代艺术“成、住、坏”的发展过程

中世纪欧洲虽被野蛮民族统治,但这些民族却接受了基督教,因此中世纪的艺术家多是为荣耀神而工作的无名奉献者。然而由于前次文明的破坏,中世纪艺术基本上属于从前次文明的坏灭中摸索的阶段,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才迈向成熟。其间历经了基督教早期美术、拜占庭美术、罗马式美术和哥德式艺术;从装饰性的平面样式,逐渐走向自然写实;从严谨压抑的宗教象征模式渐渐发展出温和的人性化表现,预示了文艺复兴的到来。这一段发展过程,正是人类艺术再次兴起的“成”的阶段。

“成”──文艺复兴时期

西元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间的欧洲,在文化、艺术方面出现了空前的飞跃和蓬勃发展,造就了一段伟大的创作和智识活动时期,即所谓的“文艺复兴”。在短短不到两百年间,人类的美术从不成熟达到了高峰。

文艺复兴的建筑、雕刻、绘画和各种工艺都有可观的成就;特别在绘画上,人类的技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写实﹕透视法的运用创造了逼真的空间效果,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提升了人体结构的准确性,油画媒材的改良促成了物体细腻逼真的质感,而纯熟的明暗掌握也使得物体的体积和量感更自然真实……

由于人们在古物中再次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艺术的美好,提倡学习古典美学原则,以达到理性、谐和、准确、逼真的表现技法。加上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中心的现世精神,艺术家便从观察自然中学习如何真实呈现,并且以此写实方式描写神和宗教故事,拉近了神与人的距离。

所以文艺复兴艺术在创作的内涵上,对神的信仰和对希腊罗马古典美学的溯源和探究,保障了美术创作中追求善与美的正向价值;为近代人类文明重建了古典精神与完美形式,也为后世再次树立了典范和衡量艺术的标准。

人们经常把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三位艺术巨匠的成就和文艺复兴盛期等同起来。他们的许多作品至今仍被认为是难以超越的经典之作。这些艺术家们同时带领人类的艺术走向成熟,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以及如何去完成作品。

列奥纳多‧达‧芬奇,《最后的晚餐》,1498创作,460×880公分,混合画法,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餐厅壁画。(公有领域)

米开朗基罗则是以壮阔阳刚的人体之美震撼观众。他认为人类是神所赋予的至高无上的形象,却也是灵魂在世间的枷锁,因此他以人体为唯一题材,创作出气势雄浑的旷世巨作。米开朗基罗虽然少有油画作品,但是他所画的人体结构明确而坚实,动态千变万化可谓登峰造极,对后世人物画影响深巨。西斯汀礼拜堂的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从神创造天地与人类、人的原罪和堕落、先知的预告,直到神的降临和最后的审判,展现了宇宙与人类历史的伟大诗篇。在气势磅礡的架构中,人们看到了神的庄严伟大,善恶必报的天理,深受震撼和启发。米开朗基罗的成就更确立了人物画在表现崇高的精神与道德内涵时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米开朗基罗在西斯汀礼拜堂内的天顶壁画《创世纪》。(Shutterstock)
米开朗基罗在西斯汀礼拜堂内的天顶壁画《创世纪》的局部:《创造亚当》。(Shutterstock)

拉斐尔创作的圣母子以恬静优美著称,在画境中流露出圣洁的光辉。随着成长,拉斐尔吸收了前辈画家的智慧与经验﹕除了承传佛罗伦斯画家的素描和结构,也掌握了北欧油画的细腻质感;从达芬奇那里学到了群像中节奏与秩序的安排,又向米开朗基罗学得了人体结构与雄壮的气势;可说是文艺复兴绘画的集大成者。他的画有谐和庄重的古典美学基础,却又能结合时代精神,创作出富含人性和戏剧张力的生动画面。

拉菲尔《雅典学院》。(公有领域)
拉斐尔,《雅典学院》。(公有领域)

当然,文艺复兴盛期贡献巨大的还包括严谨精细的北方艺术家和色彩变化丰富的威尼斯画家,都是使文艺复兴的艺术样貌更为丰富和完整的功臣。

奠定油画媒材的尼德兰画家凡‧艾克的作品《阿诺菲尼的婚礼》。(公有领域)

“住”──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

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一旦达到顶峰,成为经典之后,几乎也为后世的艺术定型了。江山代有才人出,此后的二百多年的艺术水准,可说都维持在成熟之后的一定高度。

只是若以古典精神的理性、完美形式、准确而严谨的创作品质作为标准,则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因文化背景、思想潮流和社会风气不同而有差异。例如巴洛克时期追求的华丽夸张、宗教激情和奔放的笔触,与其说是阿波罗的古典精神,还不如说趋近酒神戴奥尼索斯式的激情。也由于画幅加大,使得绘画笔法变得简略,画面的次要细节或被简化。而洛可可风格则反映了当时贵族生活的颓废享乐。

巴洛克时期天主教国家强调表现宗教情感。图为卡拉瓦乔所绘《圣马太福音》。(公有领域)
表现激情与动感的巴洛克绘画。图为鲁本斯作品《掠夺琉西帕斯的女儿们》。(公有领域)
荷兰十七世纪风俗画:维梅尔的编织女孩。(公有领域)

十八世纪末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则是古代希腊罗马艺术美学的再次提倡,在理性主义以及庞贝考古热的氛围下,出现了许多以古希腊罗马为题材,表现庄重、均衡的理想美的作品。

新古典绘画:大卫(Jacques-Louis David)《贺拉斯兄弟》(Le Serment des Horaces)。(公有领域)

然而,由于大革命造成的世局动荡,和对自由与个人的鼓吹,使得浪漫主义很快地起而代之﹕骚动不安的构图、浓烈的用色和粗旷的笔触,悲情的屠杀、灾难场面……画风再次倾向于酒神式的激情、狂放。事实上,从一些绘画的细部来看,古典和浪漫的差异不只在于表面风格,对基本功的严谨程度上也有落差。

浪漫主义的影响继续延伸至写实主义,此处的“写实”非指技法,而是对社会现象和对人、事、物的如实刻画。例如法国画家库尔贝就曾说﹕“我只画眼睛看到的事物。”但是在当时社会问题严重与道德下滑的影响下,使得画家多取材于人性病态与阴暗面,不再强调理想美。虽说呈现了社会现实,但若艺术过于强调负面现象,失去了对善与美的本质追求,便难再具有提升人心的力量,对社会的影响也将是负面的。

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也为后来的印象派的出现做了铺垫。

弗拉戈纳尔(Fragonard)《秋千》(The Swing)属于洛可可轻浮纤细风格。(公有领域)

“坏”──十九世纪中到现代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印象派在争议声中跃上了艺术史的舞台,也宣告了现代主义的到来。

很多人认为印象派为绘画带来了观念和技法的进步。印象派虽然借用了科学的理论和名词,但事实上创作时全凭个人主观感受来分解色光,并不是真的那么“科学”和“理性”的。而且印象派画家在跳跃式并列对比色彩时,也牺牲了物体的结构、肌理和质感,而进入一种恍惚、模糊、梦幻的视觉经验,实质也是属于酒神式个人的非理性体验。此后艺术家越来越强调主观的感受,刻意追求个人风格,有意摆脱传统。于是,文艺复兴以来画家建立的空间、明暗、质感、人体结构概念逐渐解体,甚至被完全抛弃。加上艺术家认为艺术要“独立”,把描述性或表现道德价值视为对艺术的束缚,结果造成绘画只重表面效果而忽视内涵。

其实,印象派以至后来的现代艺术,抛弃的正是累积了数百年的前人智慧经验,西方最值得骄傲的,兼具写实功力、理想美与高尚内涵的艺术正统。

如果持平地来比较两幅同时代的人物作品:一是坚持古典精神的学院派大师布格罗所作,一幅是印象派雷诺瓦的作品,显然两者在人体的结构、肌理、质感、色彩的处理方式上有着天壤之别,品味也大异其趣。即使个人喜好可能不同,但是以技巧而言,哪一个更为精确、严谨、难度更高、更接近完美呢?新的真的比较进步吗?

印象派画家雷诺瓦作品《A Girl with a Watering Can》(左)与古典大师布格罗作品《The Difficult Lesson》比较。(公有领域/周怡秀合成)

“灭”──?艺术的使命和出路

艺术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的反映着当代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所以在道德下滑、是非不分的年代,丑恶被赞扬、美好被贬抑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生存危机四伏:自然被严重破坏,社会道德沦丧,乱象频生。这样的背景下,失去了标准的现代艺术,到底要走向何方,是不是值得我们深思呢?

人都有向往光明美好的本性,如果能找回善良、正向的价值观,艺术还是会有回升的机会。有理想、有技能的艺术家们若能认识自己的使命,坚持艺术的理想与个人的道德修为,走回正统的艺术之路,这才是人类危机的真正出路。

——转载自《艺谈ARTIUM》

(点阅【艺谈】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典”(classic,classism)一词,含有传统的、典范的意涵,通常是指来源于古代希腊、罗马艺术美的价值或风格。最早用于文学,十七世纪以后才运用在美术上,当时的学院普遍认为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已为未来立下典范,如文艺复兴也是受到古艺术的启发,才从中世纪的不成熟走向艺术的鼎盛。所以“古典主义”或“新古典主义”,都是指受古希腊、罗马文学、美术、建筑等艺术影响的思潮、审美观和艺术风格,其特征在追求完美与永恒的价值,强调理性、秩序、明晰,形式上偏好结构的单纯、平衡与比例的整体谐和;精神上则崇尚尊严、高贵、平和等内敛性质。
  • 十九世纪初即位称帝的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年)提倡古代罗马式宏伟高贵的艺术风格。1803年,拿破仑在罗浮宫内设置让民众都可参观王室收藏品的“拿破仑博物馆”,是国家艺术博物馆的正式成立,也是其理想中欧洲大帝国公民的艺术圣地。拿破仑军队纵横全欧洲,每征服一个国家,就带回当地的贵重艺术品。
  • 新古典主义的绘画是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为基础,在表现形式上模仿希腊、罗马的古典规则,强调理性的表现,作品单纯而明晰。其构图多呈静态,均衡严谨,画面细腻精密;题材多以古代神话、传说,或表现历史和现实的重要事件为主,借古代英雄的事迹表达勇敢、光辉等高尚品德和历史的大场面。
  • 《拿破仑镇静驾驭烈马横越阿尔卑斯山》画中描绘拿破仑横越阿尔卑斯山的要冲圣贝尔纳多时的英姿。画家积雪的陡坡为背景点出地势的险峻,拿破仑跨在跃起的烈马上,举起手臂向前指向前方山顶,显示出不畏艰难的决心。脚下岩石上除了拿破仑的名字,还刻上了罗马时代的名将汉尼拔和中世纪的查理曼大帝的名字,代表拿破仑立意与先贤齐名的雄心。
  • 宇宙中,有一个“成、住、坏、灭”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形成到发展成熟、维持、进入衰败,最终毁灭的过程。人类的艺术也历经无数次的发展和衰败。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前进,从技术的不成熟到成熟,从粗糙生硬发展到精致完美;但也随着文明的衰败而没落。
  • 奥斯陆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这座于市中心、弧形一层楼高的荷兰巴洛克风格建筑,以石材与红砖混合而成。大教堂东边是教堂前侧圣坛或称礼拜堂(chancel),钟楼有铜制的圆屋顶,搭配文艺复兴风格的尖塔。大教堂几世纪以来不断在整修与翻新。
  • 雕塑通常用来纪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来,雕塑流行的题材包括神话场景、政治领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个最特别的主题并不在上述类别里。人物雕塑《斯皮纳里奥》(Spinario)或称《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现的是一位坐着的裸体男孩,全神贯注地在拔他脚上的一根刺。几千年来,这座雕像给艺术家带来非常深刻的启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