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亭画壁:这首诗歌一唱出 盛唐三诗人高下立见

作者:踏雪飞鸿
诗情与友情的交会,一段唐代诗人的趣谈流传古今。(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93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唐诗人不少跨马挟剑,游历四方,意气风发,他们作出的边塞诗别树一格,千古以来脍炙人口。同样以边塞诗闻名的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彼此交游唱和,三人作品一出世就名动天下,引来伶官谱曲传唱。

开元年间,一个微雪的冬日,在长安大街,三个举止豪迈、风格不凡的男子高高兴兴走到一家旗亭(酒楼)前。酒楼旗帜飘扬,无畏雪天,好像正殷勤地招呼着他们。三人齐入了楼,点了小酒,一面对酌一面谈笑,热情洋溢赶走了雪天的寒气。

不一会儿,酒楼里又进来一班人,他们十多人都端着乐器,原来是梨园的伶人乐官来此宴饮。

这时,先进来的三人避席到角落炉火边,悠哉等待着观赏这班伶人演奏什么乐曲。这时,又陆续进来四名女子,举止婀娜,打扮入时,服饰艳丽又奢华。四个歌妓就座后,伶官就开始奏乐,奏的都是当时的名曲。

避席到角落的三个客人似乎被触动了什么,其中一人说道:“两位兄台,吾等三人都是当今受人赞赏的诗人,我们的诗也被梨园谱成歌曲,处处传唱,但从未分高下,今天正是个机会。”

“我们来听一听那班歌妓唱的歌词,三人中谁的诗谱入歌曲被唱的次数多,就表示谁胜出,两位兄台意下如何?”

其他二人兴味满满,都同意了这个趣味的提议。就在此时,新的乐曲在酒楼内回旋,一个歌妓和着乐曲节拍唱出: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1]

刚才提议的人脸上露出喜色,顺手画壁,在壁上画了一短线,并说道“一绝句”。

四个歌妓轮番唱出唐诗入歌的歌曲。示意图。(Shutterstock)

一曲完了,接着,另一个歌妓演唱带着哀伤的曲调,好像是思念忆旧的诗歌: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空寂寞,疑是子云居。
……唯有身后名,空留无远近。”[2]

此曲一出,他们中另一人也高兴地在壁上画了一短画。第三个人气定神闲地,聆赏着伶人们演唱的歌曲。

轮到第三个歌妓,她的歌声带个微微的哀愁: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第一人的诗已经被唱了二次了,他有些乐陶陶,又在壁上画了一短画。[3]

现在三个歌妓唱了三首乐曲,分属于三人中的两个人的诗。第三个人虽然连一曲都没得到,然而神色潇洒自若,好像心中很笃定。这时,听到他开口对其他二人说道:“刚才唱歌的都不是顶尖的伶官,唱的也都是容易受一般大众喜爱的歌词,不如阳春白雪之曲难得!”

这时,他指着四个歌妓中梳着双鬟的那个,说道:“最出色的这个双鬟还没唱呢,她应该会唱愚兄的诗歌,如果愚兄猜错了,那么这一生,愚兄都不会再与贤弟们争高下了。”三人说说笑笑等待着答案揭晓。

不久,那个双鬟发声了,壮采深情,情味回荡: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4]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是唐诗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Shutterstock)

那最美的歌妓果然唱了他的诗——边塞诗的绝唱《凉州词》。证实他的边塞诗感人至深,名不虚传。在这关键时刻,《凉州词》扭转了局势,为他赢得桂冠。他对两个好友说:“贤弟听到了,愚兄说对了吧!”这一番分高下的游戏让三人笑闹不止。这三人分别是名动一时的盛唐诗人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

那一边的伶官和歌妓也被他们三人的笑声吸引了,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她们起身走过来拜诣这边的三人。双鬟问道:“不知诸郎君,为何听着小女子的歌大笑,是否小女子唱错了么?”

于是,三人道出了他们听歌比赛自家诗高下的事儿。那些伶官和歌妓一听豁然开朗,原来眼前是诗人本尊哪,纷纷露出敬仰的神色,欣喜说道:“俗眼不识神仙,敬请贵人移驾,俯就筵席。”三人接受了他们的邀请,那一天在酒楼与他们又歌又饮,尽兴一整天。这一天的“旗亭画壁”也成了后代流传诗话中的一则典故。

【后语】
旗亭画壁”出自于薛用弱《集异记‧卷二‧王之涣》,《博异记》也有收集,传说是后人杜撰的。不过,薛用弱是唐代时人,这也侧证了盛唐时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等三位边塞诗人的成就,就在伯仲之间,所以引人造下了这样的故事,为他们三人一比高下。王之涣《凉州词》神思飞扬,壮采深情,奇景和情味令人难忘,资添茶余饭后的谈趣。想必以边塞诗人旷放不拘、气骨超逸的风格,这样的事情,当仅是一时的闹趣、风中的沙尘。

注释:
[1]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其一》。“寒雨连天”,乃据《全唐诗》。《集异记》和《博异志》是作“寒雨连江”,在口语传唱时代,难免有误。
[2] 高适《哭单父梁九少府》
[3]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其三》
[4]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其一》。古来“黄河远上”和“黄沙直上”两个版本都有传。

@*#

─点阅【爱读唐诗】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母亲节让人想起康乃馨。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早就有代表母亲的花了,比康乃馨更是悠久,那是什么呢?中华文化的母亲节很有特色!
  • 常言形容人“病入膏肓”,或说“病在膏肓”是指一个人已经无药可救了。病势已入膏肓,命将危矣!膏肓是在人体的什么地方?为什么“病入膏肓”就无药可救?这成语是出自哪本古籍?
  • 满族,格格,清朝,夏琼芬
    华夏民族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着古老的记忆,这记忆来自秦汉三国、唐宋明清。五千年间,每一朝代都遗留下丰富的文化,镌刻在华夏民族的基因里。您或许曾想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看一看历史的朝代中是否有您前世的身影,那么在此之前,您应当获得适量的知识储备,以免在古代社会里不小心冒犯了君子、唐突了佳人。
  • 古人说感恩报德至死不忘!阴间的鬼也知恩图报,史书上有记载。从另方面来说,人做的好事、善事,也不会白做,可能在什么关键时刻、或关键的事情上就得到令自己意外的好回报。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二十四节气的“雨水”,自古来留给我们什么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典故呢?
  • 常吃韭菜可以增进体力、促进血液循环,从而缓解手脚冰冷、下腹疼痛。(胡乃文开讲提供)
    古人感应四时的变化,用一幅春日里的好景致——“翦春韭”为名,留下诗情画意的厚谊。杜甫在《赠卫八处士》诗中留下“夜雨翦春韭”的情味,然而传下“雨翦春韭”典故的人不是杜甫,那么杜甫承传自谁呢?
  • 元宵节能不想起吃“元宵”?!为何汤圆叫“元宵”?北方才叫汤圆为“元宵”吗?追溯元宵或圆子、汤圆的源头,可以溯源到何时呢?一颗元宵汤圆承载的历史超乎你的想像!
  •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灯谜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娱乐,事实上灯谜的内涵包罗万象。制灯谜、猜灯谜盛行于历代,灯谜的起源和一些名人、文学家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谁呢?为什么爱上灯谜也能让人考场顺利呢?
  • 黄历二月春雷响,惊醒地下的蛰虫出洞,这是阴阳循环的常态;早发的“冬雷”则是反常的天候现象。自古以来,人们就观察到这个现象。这种反常的天候只是气象上的表现吗?还是和世间人事的治乱有所对应呢?有无应验的实证呢?古书上和民间累积的经验以及气象学观测,很早就观察到了“冬雷”这种异常的天候现象,并且有一些说道。
  • “气备四时 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 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是大成殿赞颂孔子的楹联。还有许多庙寺的楹联,可知讲的主角儿是谁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