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近体诗选读(二)

作者:明珠
何处山中堪采药,几时湖上好乘舟?(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1117
【字号】    
   标签: tags: , ,

今天我们选读刘伯温的七言律诗《二月二日登楼作》,创作于1352年杭州。刘伯温曾经辞官在杭州居住过四年(1348年2月—1352年4月)。

创作背景:黄历的二月二日,在中国古代是民间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被称为“迎富”日,也有称为“挑菜”日(节)。据唐‧韩鄂《岁华纪丽》记载[1],上古时期教人类构木为巢居住的有巢氏,曾经在二月二日这一天从外地贫苦人家抱养了一个孩子回来,其家因此善事而开始富足。后来人们就在这一天到野外去采蓬蒿等可食用的野菜,回来后在门前清供财神,因此称为“迎富”。

文人韵土也利用这一天到郊外踏青并观看百姓挑菜的热闹场面。唐‧白居易《二月二日》诗:“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唐‧李商隐《二月二日》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宋‧贺铸《二月二日席上赋》:“二日旧传挑菜节,一樽聊解负薪忧。”唐代之后这一类的诗词非常多,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二月二日这一天对刘伯温来说也未能免俗,到郊外朋友的山庄登楼看热闹。但刘伯温的心情并不是太好。因为就在去年九月,“红巾军”的首领徐寿辉在蕲水(湖北浠水县)登基当了“皇帝”。徐寿辉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先祸乱了湖广,又迅速攻陷了安徽、江西等地,朝浙江打来。刘伯温从观察天象变化上能够预先知道天下大势的走向,也知道杭州将会被攻陷。但更具体的情况也看不到,因为他也是局中之人,有属于他的将星[2]在位。那一段时间刘伯温写的诗都带着担忧。因为他有很多亲朋好友在杭州等地,有可能会遭劫,而他却不能随便泄漏天机。

比如,公元1352年三月初,刘伯温在五言律诗《杀气》诗中写道:“杀气乾坤黑,阴氛日月黄。已成心曲乱,不复鬓毛苍。夜哭城笳里,朝烟野戍傍。扶倾无郭李,何地尚耕桑。”大意:杀伐的气氛笼罩了杭州城,仿佛天地都在黑暗之中;阴霾使日月无光。(由于担忧亲朋的安危)已经乱了的心绪,是不可能让些许发白的鬓毛变黑的。凄凉的胡笳声、婴孩啼哭声从城中传来,远处,城外驻扎的元军兵营在朝日烟霞旁。大厦将倾,如果没有郭子仪、李光弼那样的良将在,普通百姓哪还有心事务农呢?

刘伯温之所以这么担忧,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杭州城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原因,没有完整的防务城墙。刘伯温毕竟是从元朝官场退下来的,又是进士及第,从身份上讲,当时还算是朝廷这方的人。所以在杭州城被攻陷后,刘伯温写了一首《筑城词》的诗,劝南方一带的官员筑防务城墙:“君不见杭州无城贼直入,台州有城贼不入。”只是没有人听他的建议。

其实刘伯温也知道,那个徐寿辉并非“真命天子”。自古以来,靠“劫富济贫”起家的所谓“义军”,那些头目的结局都不会好,普遍得到了现世的报应。就如这个徐寿辉,后来也被其部将陈友谅劫持利用,利用完了,陈友谅派人用铁杖击碎徐寿辉脑袋致死[3]。

正常的社会就是有穷人与富人。穷人有可能是因为懒惰而变穷,而且不想改变;富人更多的是勤劳而致富。那些干着“劫富济贫”坏事的土匪,当他们因为抢劫而致富的时候,是不是也要被劫一把?俗话说:“天理昭昭,报应不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公元1352年四月刘伯温离开杭州回青田县家乡。而杭州在同年的七月被徐寿辉的“红巾军”攻陷。

下面笔者就详细地解读这首七言律诗:

二月二日登楼作 元末‧刘基

薄寒疏雨集春愁,愁极难禁独上楼。
何处山中堪采药,几时湖上好乘舟?
衔泥客燕聊相傍,泛水浮萍可自由?
见说兰亭依旧在,于今王谢少风流。

薄寒疏雨集春愁,愁极难禁独上楼。“疏雨”零星小雨。“难禁”不由自主地。“禁”这个字格律上的要求必须读平声“金”。

首联两句大意:轻寒与小雨,仿佛在收集着春天的愁绪;愁绪交加让人不由自主地登上楼台。

何处山中堪采药,几时湖上好乘舟?“采药”借指隐居。颔联大意:(在这个乱世之中)哪个山中适合隐居呢?几时有好心情在湖上泛舟?(言外之意:天下大乱,红尘已无清净之地。)

衔泥客燕聊相傍,泛水浮萍可自由?大意:正在衔泥做窝,客居此处的燕子,刚好跟我作个伴。那些随波逐流的浮萍真的自由了吗?

见说兰亭依旧在,于今王谢少风流。“见说”听说。“兰亭”景点在浙江绍兴市兰渚山。“王谢”本诗借指元末朝廷中高阶层的官员。

尾联两句大意:听说兰渚山下的兰亭遗址还在,可是现今的朝廷已经少了如王羲之、谢安那样的风流人物了。(言外之意:朝中无能人,谁都拿现在的局势没办法,元朝注定要灭亡。)

诗评:诗人本来是想看二月二挑菜节的热闹,因为愁绪难消才独自登楼。颔联与颈联通过两个反问句,道出了天下局势,个人状况,并写出了一句警世名言:“泛水浮萍可自由?”(在浊世中随波逐流,算是得到自由了吗?)尾联表达了对元末朝廷中那些碌碌之辈的失望。

格律及用韵: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水韵》押尤韵。格律严谨,颔联、颈联对仗工整。加底线的意思是此处可平可仄。

入声字辨析:近现代学术界有一种说法:“元朝没有入声”,不止是说元朝的官方语言中没有入声发音,写近体诗也不讲究入声。其实这是毫无根据的一种猜测。从元朝初期制订科举考试制度的著名大臣、诗人耶律楚材到元末进士及第的刘伯温,元朝的诗人在写近体诗的用韵上都严格依照《平水韵》的分类。而科举考试中试帖诗就是考近体诗。

据《元史‧志第三十一》记载:“乡试、会试,许将《礼部韵略》外,余并不许怀挟文字。”元朝的科举考试允许带韵书(字典)入场,其中《礼部韵略》全称为《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南宋毛晃编著(南宋官方韵书简装本)。而元朝的官方韵书为《古今韵会举要》,也同样有入声字分部,其中入声字的分类与《平水韵》相同。

元朝韵书《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卷五‧入声》(公有领域)
元朝的官方韵书《古今韵会举要》也同样有入声字分部。图为《古今韵会举要‧卷二十五‧入声》。(公有领域)

今天我们选读的这首诗,第一句中的“集”字、和第二句中的“极”都是入声字,在元曲参考韵书《中原音韵》中,它们都是入声当平声用,而实际上这两个位置都不能用平声字。现代的一些“专家”,研究学问不是引经据典,而是凭借自己名气。其实在现今社会中,有名气不一定是明白人,而明白人却不一定有名气。

这是选读刘伯温的近体诗顺带辨析的一件事情。

附注:

[1]唐‧韩鄂《岁华纪丽‧二月》:“‘巢人乞子以得富’注:‘昔巢氏时,二月二乞得人子归养之,家便大富。后以此日出野曰采蓬兹,向门前以祭之,云迎富。’”

[2]将星:儒家星象学认为帝王将相与天上星宿相应,将星即对应大将的星宿。唐‧张说《送王晙自羽林赴永昌令》:“将星移北洛,神雨避东京(大意:王晙对应的将星移向洛水的北面,洛阳连绵不断的春雨也停下来了)。”唐‧高适《李云南征蛮诗》:“将星独照耀,边色何溟濛(大意:边地的局势是那样的昏暗不明,有赖于将星的照耀才得以明朗)。”唐‧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动将星,汉上柳条青(大意:天象观察,将星在移动;长安城外柳色青青)。”

[3]《明史‧列传第十一‧陈友谅》:“江州,友谅治所也,伏兵郭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遂挟寿辉东下,攻太平。”“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类历史似乎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在这种生命攸关的时刻,中国人的一句俗话似乎颇可以使人受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冷静下来思考,在面对泾渭分明的善与恶、生与死的选择面前,又何苦赌上性命去冒犯天意,跟随邪恶而陪葬呢?
  • 刘孛温《烧饼歌》中以以朱元璋(“帝”)问了一个关于“胡人”的问题,引出刘伯温(名基,字伯温)从国共内战开始直至圣人救世的一段著名预言:帝曰:“胡人至此败亡否?”基曰:“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人方罢休。炮响火烟迷去路,迁南迁北六三秋。可怜难渡雁门关,摘尽李花胡不还。黄牛山下有一洞,可投拾万八千众。……
  • 刘濠放火烧了自己的宅院,把记录抓捕问案的名册焚毁,使得很多无辜的人可以不受牵连。此等义举积下的厚德应验在曾孙刘伯温身上,成为历代名家的美谈。
  • 刘伯温的《烧饼歌》、《金陵塔碑文》预言了当今中国主要事件,精准程度达到百分之百。刘伯温预言能力惊人,究竟他师从何人?
  • 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之战,天时、人事与际遇,同心而向,最后获胜。鄱阳湖之战的成功助其定鼎,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命有归”吧。
  • 宴饮之际,忽然刮起一阵大风,吹来一片金箔。明朝开国军师刘伯温见此征兆,预言了江南富豪贾铭家的运程“世世金带,与国同休”。
  • 历史上将要发生的大事,许多先知、先觉和高人通过观察天象,能预知未来,并巧妙地用独特的语言记录下来,如诸葛亮写了《马前课》、邵雍写了《梅花诗》、刘伯温写了《烧饼歌》等等。
  • 乐山弥勒大佛在1949年中共掌政后,曾显灵出现过几次异象奇迹,所以“大佛洗脚天下乱”特别引人注意;《烧饼歌》中已经预示了乱世出路。
  • 我们从刘伯温的《烧饼歌》中,看到了他对明朝结局的神准预言。那么,刘伯温又如何预言当今中国病毒ㆍ武汉肺炎这场世界性的灾难呢?这在刘伯温的《救劫碑文》中充分示现了。
  • 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人,名刘基,字伯温。现存刘伯温的诗词作品一千五百多首,大部分是近体诗。刘伯温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元顺帝元统元年进士(公元1333年)。曾任官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后弃官隐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