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鉴】这些兄弟们“争义”改变彼此命运

作者:怀忍忍
无私的兄弟之爱,人爱天也爱。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958
【字号】    
   标签: tags: , ,

无私是最难得的品德之一,无私的表现往往能感动天地,在人间也可能得到具体的回报。在历史的长河中,家家都有一本故事册,一些展现无私的兄弟情谊的故事——兄弟争狱,兄弟争义甘心赴死,兄弟慈悲无惧疫病,这些历史上的真实故事,种下永恒的情义,给人温柔的慰藉,也给予后人种种启发的力量。

温柔的力量

明朝万历年间有位进士名唤陈世恩,是夏邑(河南商丘)人。

他家有三兄弟,他排行老二,哥哥是孝廉,小弟从少小就游手好闲,每天和太阳一样早出门,日落西山还不见人回来。

兄长孝廉每每严辞厉色规正他,他依然我行我素。世恩对哥哥说:“这样做徒伤兄弟的友爱,没有益处。”

世恩每天夜里亲身等门守候着弟弟,等到弟弟回来,就亲自为他开门,对他嘘寒问暖:“肚子饿吗?弄个热食给你吃。”

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弟弟终于被感动,真心悔过了,从此不再晚归。

万历己丑年,陈世恩中进士,官运渐渐亨通,那时长兄已经去世了,长兄的侧室吴氏还在。

一天吴氏的弟弟吴三,来探望姊姊。吴三戴着旧帽子,衣衫褴褛,一副贫贱的模样。

陈世恩邀请他上座,与他面对面进食。

这时陈世恩的弟弟刚好回家,看到这个不速之客,问二哥说:“给他吃喝尽够了,为何延请他上客座呢?”

陈世恩说:“庶嫂无儿无女,年少就孀居,为哥哥守制,我心中很感动,很敬重她。人家说爱屋及乌,请她弟弟一起对坐吃饭,又何妨呢?”其弟听了哥哥的一番话,非常叹服。

陈世恩有两个儿子——吴升和吴陛,都登了进士。

兄弟争狱

郑湜生于明朝洪武年中。当时宰相胡惟庸因案被明太祖处死。天外飞来横祸落在郑湜一家六兄弟头上。有人怀怨诬告郑家兄弟都是胡党一伙,在胡惟庸生前与之有往来。因而,郑湜和兄长六人成了官府急急拘捕的对象。

郑湜的兄长们要上京赴官府应审,郑湜说:“弟弟在此,怎忍让各位兄长去承受刑罚呢?”

他说让他一人上京去见府吏说个明白。

他二哥郑濂,因为别的事情已经早先到了京师。看到弟弟郑湜来到,就对他说:“我在家中比你年长,该当我去认罪,这事与你没有关系。”

郑湜说:“哥哥,让我去说个明白。万一没办法洗清咱们家的冤屈,就让弟弟一人去伏罪。”

兄弟二人都争着入狱。他们的事情传到了明太祖耳中去了,太祖就把兄弟两人都召到朝廷,慰劳他们。

太祖对身边近臣说:“你们看看像他们这样的人,会胡作非为吗?会愿意跟从别人去干坏事吗?”

结果两兄弟都被提升为朝中参议。

兄弟争义  甘心赴死

兄弟争义,甘心出征戍边赴死。(Shutterstock)

孙棘,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当时家中有男丁就要出丁戍边,每家出一丁。他的弟弟孙萨答应由自己去充军。

孙棘的妻子许氏跟他说:“夫君是我们家的户长,怎可把这危险的差事让弟弟去承担呢?母亲临死之前,把小弟托付给你。现在他还未婚娶,还未成家立业。而夫君已有两个儿子,即使战死沙场,也没有后继无人的遗憾了。”

孙棘听了妻子的一番话,立即就到郡府去,提出代替弟弟孙萨戍边的意愿。结果呢,弟弟孙萨不同意,不愿兄长代替自己服兵役。

两兄弟争着这个危险的差事,反倒让太守张岱心中起疑,不知他们葫芦里卖什么药,于是就把兄弟俩分开留宿,并派役吏私下去查个究竟。役吏各自经过一番细查之后,回报太守,哥哥和弟弟都是和颜悦色,甘心赴死的,请太守能成全。太守张岱被孙家两兄弟的无私之情感动了,特地为他们写了书表呈报上去。结果两兄弟得到圣旨,特许免征。

兄弟慈悲  无惧疫病

庾衮是晋朝咸宁年中的人。一年大疫流行,庾衮有两个哥哥在大疫中死去。二哥庾毗又告危,父母和家人都在外避祸。庾衮独自一人留在家中,不肯离去。

他亲自服侍身体极度衰弱的哥哥,不分昼夜,不眠不休地为他调理汤药。有时抚着两个死去的哥哥的棺木哀泣。过了百多天,大疫消失不见了,家人才又回到家中。这时二哥庾毗也痊愈了,庾衮则全然无恙。

大疫有眼

大疫有眼,好人不染疫!史上这样的明证不少。

隋朝时,岷州的民俗畏疫,家中一人染疫,全家人都躲得远远的,以致病患无人扶助,往往难脱一死。辛公义出任岷州刺史时,观察到这种陋习,就贴出布告,凡是家中有染疫的病患都送到州办事厅来安置。盛夏时节,厅廊里挤满了染疫的州民。

辛公义在病人间设了一坐卧榻,他本人办公、睡觉都在这儿。他捐出了薪俸为病患准备医药,细心呵护他们,询问身心状况,并引导他们遵从医嘱,养护自己。后来这些染疫的人都一一痊愈了。这时,辛公义就召集他们的亲戚,跟他们道出关键指引迷津:“死生有命,岂能互相染疫?疫病若是能染给别人的话,我应当死去很久了!”

那些对染疫的家属不管不顾的人,此时都满心惭愧地感谢而去。此后,岷州的坏风俗也为之一变。@*#

资料来源:《德育古鉴》

─点阅【救世古鉴】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