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奇人奇事】

【奇医】神医的再传弟子 看病有慧眼立奇功

元代神医李杲治病的神奇案例
作者:泰源
中医将医理和望闻问切的诊病法互证施药,起到良好的功效。(龚安妮/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601
【字号】    
   标签: tags: , ,

这位元代医学大家——李杲的医术高明,尤其在治疗伤寒、癣疽和眼疾等方面功效突出。他不以医病为生,而以医人为重,他为何总是能看入别家看不到的病症症结,屡立奇功呢?

李杲(字明之,镇州人)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

李杲(音:稿)的家族世代豪富,他幼年时就喜爱医药,得到当时闻名于燕赵一带的张元素的医术真传。

说起李杲的老师张元素的医术成就,有一段传奇。张元素本是易州人,八岁时参加了童子科目的考试,二十七岁时应考经义科进士,因犯皇帝祖宗的名讳而落榜。于是他就放弃学业而习医,但一时没有什么出色的成就。有一天夜里,张元素梦见有人用大斧凿开了他的心窍,把数卷书放入他的心窍中。从此张元素就通晓了医术。李杲献出千金厚礼跟随张元素学医。没过几年,张元素就将医术全传给他。

李杲的医术高明在治疗伤寒、癣疽和眼疾等方面尤为突出。因为他家境已经非常富有了,他虽然学了医,并没有以医技为生,只是帮人看病提高自己的名望,别人也不敢称他为医生。士大夫中对他高傲严肃正直、不愿屈从的个性有所顾忌,若不是非常危急的病,是不敢登门拜见的。

北京城的酒官王善甫,患有小便不畅的病症,眼睛凸出,腹部肿胀得像个鼓,膝盖以上硬得像要裂开,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及时消化排泄,服渗泄药剂都不见效。

李杲对医生们说:“病很沉重啊。《内经》上有这样的话:膀胱是津液聚集的地方,必须以气运化才能排出。现在用了渗泄药剂而病情加重,是因为气不运行。启玄子说:‘没有阳,阴就没有存在的条件;没有阴,阳就没法起作用’,现在给他服用的都是渗泄性质的阳性药剂,只有阳而没有阴的配合,想要发挥气的功能,办得到吗?”第二天,他将几种阴性药物交给王善甫服用,不用第二剂药,病就好了。

李杲的医术高明,在治疗伤寒上尤为突出。图:《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巨著。(公有领域)

西台掾萧君瑞,一年二月间染上伤寒病而体温增高,医生将白虎汤给他服用,病人的脸色变得像墨一样黑,伤寒病应有的症状再也看不到了,脉搏深沉纤细,小便失控。

李杲起初不知道他服过哪些药物,等到切脉问诊之后说道:“这是在立夏节前误用白虎汤落下的。白虎汤的寒性很强,不是疏通经络的药剂,它只能使腑脏生寒,若使用不恰当,则会让伤寒本病潜伏在经络中。有人换用热性很强的药物来补救,让体内阴邪的危害受到抑制,然而其它的病症必然出现,这不是补救误用白虎汤的办法。有温性药物可以使阳气上升、使经络畅通,我用它。”

有人提出反驳意见说:“白虎汤的寒性很强,不用热性很强的药物怎能补救?你的治病方案又怎么样呢?”

李杲说:“病潜伏在经络之中,阳不上升则经络不通,经络畅通了,伤寒病的应有症状就表露出来了。治疗伤寒又有什么难办的呢。”他就用了温阳行经的药物,果然病人就康复了。

魏邦彦的妻子,眼球上突然生出一层绿色眼翳,从下往上扩展,肿痛得不能忍受。李杲说:“眼翳膜从下往上扩大,说明病从眼睑下方的阳明脉而来。绿色不是五色中的正色,大概是因肺和肾一同失常而生成眼病的吧。”

他就排除肺肾邪气,用能深入阳明脉的药物为她治疗,得以见效了。但过了一段时间眼病又复发三次,那引发眼病的经脉也不同,所生眼翳膜的颜色也不同。

李杲说:“几条经脉与眼睛有联系,一脉有病就引起眼病。这一定是经络不和谐,如果经络不和谐,那么眼病就不会痊愈。”他问了魏邦彦之妻,情况果然是这样。然后按李杲的诊断施药治疗,于是,眼病就不再复发了。

冯叔献的侄子冯栎,十五六岁,患伤寒病,眼发红、口干渴,脉搏在一呼一吸之间跳动七八次。医生想用承气汤来排除病邪,药已经在炉子上煮着。当时李杲正巧路过他家,冯叔献将冯栎生病、煮药的情况告诉他。

李杲用指按脉后,十分惊恐地说道:“差点儿害死这孩子。《内经》上说过:‘在脉象上,那些跳得快的数脉表现着热症,那些跳得慢的迟脉表现着寒症。’现在脉搏在一呼一吸之间跳动八、九次,这是热到极点了。然而,《会要大论》上说:‘病症有与脉象一致,但是病因却相反的,怎么看呢?脉来时发浮,用手指下按而脉跳动乏力,所有阳脉都是如此,这就是阴症。’”

他叫人拿干姜、附子(姜附汤材料)来。他说“应当以热因寒用之法治疗”。药没熬好,病人的指甲已变色。一下子喝下大剂量的姜附汤后,汗水相继流出,病人就好了。

陕帅郭巨济患偏枯病,两脚趾着附脚底不能伸直。李杲用长针刺在骫骨穴位上,深入骨质而病人不知疼痛,流血一二升,血色墨黑,又在与病肢相对一侧的穴位上针刺,反复了六七次,同时给病人服药三个月,病人的病情明显好转。

裴择的妻子患寒热病,月经中断了几年,已有喘息咳嗽的症状。医生们都用蛤蚧、桂枝、附子等药物让她服用,李杲说:“不对,这病是阴为阳所拘束,使用温性药物太过头了,因此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给病人服用寒血之气的药物,那么月经就会正常来潮了。”后来果然见效。李杲的辨症施治方法多与这些例子相似,那时候的人都把他当神医看待。他的著作有不少在社会上流传。

元代四大医家的李杲娴熟应用医理,与望闻问切的诊病功夫互参,总是能看入别家看不到的病症症结所在。他师事名师张元素,而张元素的医术则来自于另外空间的神传,可谓李杲也是一个神传的名医!
@*#

资料来源:《元史》@*◇

─点阅【中国古代奇人奇事】系列—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 在《列子‧汤问》中有一则奇技的记载,说在西域之国有一个巧工匠偃师造出了一个“俳优”送给周穆王。这个“假人俳优”能动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么看就是个“真人”!后来它的一个动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处置它不可。这个“假人俳优”有什么奇特之处?
  • 张居正解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天下之事,必须谨之于初,而后可善其后。如与人以言语相约,本是要践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义理之宜,将来行不将去,则必至爽约失信矣!故起初与人相约之时,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与义相近,则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见之于行,而自不至于失信矣。所以说言可复也。
  • 在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得天地之和气,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从春分开始,阳气蒸蒸日暖,正是化育万物、给予新生的最好时机。所以春分养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