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腹痛难耐 国卫院发现全新菌株调整肠道平衡

国卫院11日公布研究成果,发现机制及全新肠道细菌株“NHRI-C1-K-H-1-87”,能调整人体肠道平衡。(林仕杰/大纪元)
人气: 47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22年04月11日讯】(大纪元记者赖玟茹台湾台北报导)发炎性肠道疾病遍及全球,虽不致命,但病患长期拉肚子、腹痛,却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国卫院11日公布研究成果,发现机制及全新肠道细菌株“NHRI-C1-K-H-1-87”,能调整人体肠道平衡,未来也会同步开发药物及次世代益生菌,预估最快3年后进入人体试验。

发炎性肠道疾病包含“溃疡性肠炎”及“克隆氏症”两种,目前还找不到发病原因,仅知与先天基因、生活习惯及环境有关,患者可能会持续性拉肚子、血便,工作或上课中途频跑厕所,造成生活作息受严重影响,盛行率在台湾逐年攀升,至今却没有根治方法及药物。

国家卫生研究院免疫医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高承源研究团队,经研究后发现,“双特异性去磷酸酶六(dusp6)”基因能控制肠道上皮屏障健康与肠道微菌丛平衡的功能,且似乎能筛选出可以抵抗肠炎的菌种,将有希望运用于改善肠漏症及肠道发炎相关疾病。

高承源说,经小鼠实验发现,敲除dusp6基因后,小鼠大肠上皮细胞微绒毛会些微变长,进而增强肠道屏障的完整性,且提高脂质利用及粒线体氧气消耗率,让肠道处于极低氧环境,维持了肠道微菌丛的平衡。

高承源说,团队推测,缺乏Dusp6基因的小鼠肠道中,可能存在能抑制肠道发炎的益生菌,进一步研究发现菌丛中有一株全新肠道菌种“NHRI-C1-K-H-1-87”,对发炎性肠道疾病提供了两种新的治疗可能性,包括“增加抑制发炎的益生菌”,及“抑制Dusp6相关的蛋白产物”等。

高承源说,人类也拥有dusp6基因,但不可能进行敲除,未来研究方向为开发抑制基因药物,现阶段确实有现有化学抑制剂可尝试,但此抑制剂目前并非作为药物使用,还需进一步透过动物实验及人体试验才能上市,目标是提供新疗法,与现行的抗发炎疗法组合。

国卫院免疫医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张程翔表示,未来研拟透过定序找出有效成分,开发次世代益生菌。国卫院拟双轨开发新药及次世代益生菌,预计3至5年进行人体试验

责任编辑:晓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