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医】唐代名相狄仁杰当街让病儿起死回生

作者:泰源整理
传统中医医病讲一针二灸三药。(Marilyn Barbone/AdobeStock)
font print 人气: 781
【字号】    
   标签: tags: , ,

狄仁杰是唐代的名相。他在高宗朝任大理丞,在武则天之朝拜相,睿宗之朝被追封为梁国公。

狄仁杰不仅对国政有很大的贡献,而且深通医道,尤其精通针术。显庆年间(656—661年),他奉皇帝诏命入函谷关路经华州(今陕西华县一带),忽然在城里街北看到一伙围观的群众,人群密密层层的围得密不透风,引起狄仁杰的注意。他往人群行去,望见群众间有个大牌子,上面写着“能疗此儿酬绢千匹”的字样。狄仁杰心想是怎样的“怪病”让人束手无策?于是他下了马,分开众人看个究竟。

只见被圈在人群中的是一个约莫十四五岁的孩子,倒卧在那个大牌子下面。孩子的鼻头上长了一个大瘤子,瘤子像鹅卵石那样大。瘤子的根部与鼻头相连,根部就像一根筷子那样细,如果有谁碰一下那个瘤子,孩子就哇哇叫。

由于瘤子的牵坠,孩子两眼已经歪邪,部分白眼球都鼓出来了。孩子痛苦万分,如果没能医治,也就是命在旦夕了。孩子一旁站着一对夫妇,应是孩子的父母。

狄仁杰看到孩子痛苦的样子,十分同情。他便上前对孩子的父母说:“我能治这病。”孩子的父母及亲属一听说有人能治这病,喜出望外,齐齐向狄仁杰跪下,求他一定治好孩子的病。

狄仁杰便让家人把病儿扶起来。他拿出一根针,在病人的脑后一下子扎了进去。大约扎进一寸深,他问病儿:“有没有酸痛胀的感觉?”病儿点头。狄仁杰看见病儿点头,又问:“感觉大不大?”病儿又点头。他停针了一会儿,然后把针起出来。就在起针的一刹那,那瘤子竟像熟透的瓜一样竟然从病儿的鼻头上脱落下来。立时,病儿的两眼恢复到正常的样子,竟没有一点儿痛苦的表情。

病儿的父母及亲戚一看狄仁杰真的给孩子治好了病,高兴得又哭又笑又拜,那个感激的心情难以形容。孩子的父母请狄仁杰收下堆放在一旁的一千匹绢,可狄仁杰却笑着说:“我可怜你家孩子命在旦夕,所以才为孩子治病。我可不是出卖医术的人啊。”

说完,狄仁杰头也不回地分开围观的人墙,上马而去。这一家人自始至终可能都不知道这给他家孩子治病的人,原来是当朝的大官儿,大理丞狄仁杰啊。(出《集异记》)

狄仁杰立像。(公有领域)

下面是清朝能医起死回生的医案:

有一位银商,夏天得了痢疾,诊治的医生认为是火热之邪引起的,用承气汤给他服。但此人饮药后,一日泻了几十次。另一位医生认为是虚证引起的,就运用补法,但是还是泻痢不止,反而胸腹满胀,精神萎软。

银铺主管深怕他死在铺中,就叫他的表兄来把他带走。他们在一座寺庙里租了一间屋子住了下来,继续请医生治病,十余天后,仍然不见好转。他的表兄赶快为他办置了寿衣、棺材,以备后事不测。

他的表兄又打听到有一位名医王堉(字蓉塘,号润园,山西人),切脉诊病非常精准,就找到了他,说:“我的表弟病很重,恐怕不能好了,听说先生您切脉诊病非常了得,想请您屈尊前去看一下,断定生死,如果可以让他拖延个半个月,我还来得及送他回家乡去,以免落得客死外乡。”

王堉随同他前去,到了病人的屋里,满室臭气熏天。他们就赶紧把病人搬到另一间屋中。只见病人双眼紧闭,陷入昏迷的模样,被人翻动身子,也没反应。

王堉提起病人手腕切脉诊断,体察到病人的脉微弱沉细,但次数均匀,只是右关穴一带特别肿大,而且一压就搏动手指,于是说道:“这病是因为食积引起的痢疾。刚开始时,医生只泻火,却没有帮他消除食积。这时一定是腹部膨胀,醒来时,看见食物就要恶心作呕。病情虽然危重,但不会立刻就死,而且还可以活下去。”

他的表兄一听,心头大石落了地,说道:“果然是这样,请医生给治一治。”

王堉使用平胃散加神曲、麦芽等消食的药物给病人服用。到了晚上,病人解出许多秽浊大便,腹部肿胀就消了,神志也恢复且能够认识人了。

过了一日,王医生来复诊,这时病人脉小而气虚。医生使用真人养脏汤给他治疗,三帖药后,泻痢止住了,能吃少量的食物了。继续用人参养荣丸治疗半月,病人的身体就完全康复了。

二个月后,有人带着靴子、帽子之类的物品,到王堉家来叩头致谢。王堉认不出来人是谁。只听得来人说道:“承蒙先生再生之恩,现在本人不仅病治好了,而且比以往还要健壮。本人一定要尽力来报答先生的救命之恩。”王堉委婉地把谢礼退了,让病人宽心地回家去。(出《醉花窗医案》)@*◇

─点阅【中国古代奇人奇事】系列─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浙江海宁地区有一姓查的人,在科举考试上一直很不如意,考到了四十多岁时还没有考上,家中十分贫苦。有一天,他来到了关圣祠祈祷,随后求得一签,签诗中有“南贩珍珠北贩盐”一句,于是打算放弃科举考试,进入都市去经商。经商无着,因缘际会,因为帮助了他人,助成了他的事业。
  • 王皇后与永历帝感情非常好,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们患难与共,相互扶持,将风雨飘摇的南明苦苦撑了十六年。示意图。(公有领域)
    一个书生遭丧父之痛时,未婚妻被改嫁,赴考之日正是他失婚之时。后来他幸逢贵人,竟然帮他找回了未婚妻,挽救了婚姻。这事是怎么发生的呢?
  • 何医生给两人病情相似的人开了同样的药,结果却大不同。他茫然若失地说:“今天才知死生在命,不在药的功效,也不在医生的技术啊。”从此闭门谢客,许多年不再谈医术了。
  • 粤语中有这样一句方言:“财来自有方,唔使咁彷徨。吃几多,着几多都系整定噶。”意思是说:一个人发起财来自有它的方法,无须你煞费苦心地去筹谋。吃多少,穿多少,用多少,都是注定的。本文的故事就能反映出这一点道理来。
  • 成公为人耿直,性好善良,老了就在水边建了一座茅庐,以捕鱼为生。有一天,天快黑的时候,有个穿着湿衣服的人,哭泣着走来,成公以为他是个掉落水中而爬上来的人,于是就叫他进来,准备办了酒饭,要招待他吃一顿,暖暖身子。后来这两“人”发生了一段“超人”而感人的故事。
  • 父亲欠下巨债忧闷丧命导致家庭变故,一个豆蔻年华的女孩子和母亲被骗入“瘦马家”,等待她的是养肥后被出售的命运。直到“买主”来“挑货”那一天,她才豁然明白!面对艰苦余生,她怎样选择?屈从偷生?还是“宁做乞丐而死,而不受辱而生”呢?
  • 平日作人做事不贪不取、一尘不染的人,对人存一份厚道、一份好心的人,可能在经历人生坎坷之后,得到丰厚的回报。请看本文讲的两个这样的故事。
  • 乱世中,有人看似强盗,却是地道的好人;有人看似好人,却是真正的强盗。看故事吧!
  • 明末清初著名诗文作家王猷定说:“古往今来,因为琵琶弹得好而闻名于世的人多了,可没有一个人能与汤(应曾)先生相比!人如果没有至性,情感就不会深入专一,那怎么能流传后世呢?”汤应曾弹奏琵琶怎般地感人呢?
  • 清朝未年时,武昌事发,北京大乱。书生吕居翰家住北京,请求母亲去避乱,他的母亲说:“人心瓦解,清室固亡。但是也没有什么地方可去。假如革命军是救民的,就不用避;假如是害民的,到哪里也不能幸免。皇宫里,京师内都还算安静,我们家又穷,没有必要去匆忙避乱。”吕生也就顺从了母亲的意思,后来乱兵来打劫,吕生怎样在乱世中保住一家人和邻人的平安又缔结了良缘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