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和随笔不同 百万畅销书作家的独门写作法

人气 114

引言写手出身的古贺史健,最著名的作品是与岸见一郎合著、在全球畅销百万本的《被讨厌的勇气》系列作品,他所经手编著的书籍,累积销量已经超过1300万本。为了持续培养未来的文字工作者,为了将专业技术接棒给下一代,他不仅成立相关企业,亦花费了三年时间写作《取材.执笔.推敲》一书,期待能透过这本书将想法传递给所有试图透过书写来改变自己和世界的人。

专栏和随笔有何不同?

身为取材者,将个人想法一一仔细写成随笔,似乎超出了“写手”的概念。一般的随笔并不会特别进行取材(访谈或文献调查),而是撰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或内心的想法。因此,从写手的定义来看,随笔很明显不是他们会写的文类。

不过,所谓的随笔绝不是“将个人想法一一仔细写下来”。不如说,若不具备取材者的基础,就无法写出随笔;而一名杰出的随笔写作者,毫无例外的,必定是优秀的取材者。

那么,随笔到底是什么? 

为何撰写随笔也需要取材?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从它与“专栏”的差异来探究应该比较快。专栏与随笔经常被混为一谈,也少有论述是从写手的角度(或撰写时的认知与态度)来辨明它们之间的差异。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你听到“专栏作家”与“随笔作家”的头衔时,脑中分别浮现出什么样的形象呢?

听到专栏作家时,联想到的是不是较男性化、有点挑剔难相处、显露出某种知性氛围(较负面的说法是做作)且语带嘲讽的人?相对的,一提到随笔作家,可能就会想到较女性化、感受性较强、容易亲近、有趣等特质,似乎是有点不拘小节的人。这样的描述当然没有经过问卷调查,但我想,从这两个称呼给人的印象来看,应该不会差太多。

有一种文类称为微型小说,指的是内容比短篇小说更短的小说;以此为参考,我将专栏视为“微型评论”。不必像报纸社论或论文那么费劲,而是做为报章杂志中一个评论事物的文章栏位,这就是专栏。如同从“评论”这个说法可以理解的,专栏就是以自己以外的人、事、物、社会现象,尤其是时事话题为评论对象。

另一方面,随笔(essay)也可说是“散文”或“随想”。就语意上来看,所谓的“随”指的是自由随兴。换言之,随笔指的是“自由且随兴记录下来的东西”,而随想则是“自由且随兴思考与想像的内容”。由“想”这个字可以知道,这些内容主要在描写自己的内心—多半是因接触外界事物而使内心产生的变化。

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说明。

所谓的专栏,是“将他人牵连进来的文章”

尽管没人要求他,却使劲地投入深究,对目标对象品头论足、发表自己的论述。这种“多管闲事”就是专栏作家的工作。基本上,许多专栏作家都是“不请自来”、兴冲冲地一头热,将对方拉进“本大爷的世界”里的好事之徒。尽管条理清晰,却是以独断、偏见、主观、直觉或个人好恶为基础进行论述。这样的论述只要是在“本大爷的世界”里展开,就算完全以个人主观去发挥也没问题,不一定非要正确不可。

相对来说,随笔则是“受外界牵连的文章”

正在晒衣服,却突然下起雨来;打扫房间时,竟在抽屉深处发现从前写的信;参加同学会,结果过去的班导对自己说了这样的话……以轻巧的笔调描写日常生活中不期然被卷入的一些琐事,以及从而产生的内心变化,就是随笔。

透过这样的思考,相信各位也能了解专栏作家与随笔作家在形象上的差异。

由情绪性文章到感受性文章

随笔中的逻辑并不是那么重要。文章要是写得支离破碎,确实很伤脑筋没错,不过随笔这样的作品完全不需要依序一一论证自己的立论主张。能更悠哉且自由地变化,正是随笔的魅力所在。

这样的话,随笔该以什么为准则去撰写才好?

正因为没有逻辑这个轴心,要写出“让人想阅读的随笔”才更困难。光是仔细认真所撰写(以个人之事为核心)的随笔,并无法让自己以外的其他人读得津津有味;就像别人对我做的梦不会感兴趣一样。

因此,我想提出一套自己的准则,供各位参考。

首先,请思考“合乎逻辑的文章”(以论文或评论为典型)的相对概念。想想“理性/逻辑”的相反词是什么?如果你想到的是“感性”,那就要小心了;如果想到“情绪化的”,就更要注意了。

确实,情感方面的用语拥有强大的力量,相当具感染力。哭了、笑了、生气了、开心、悲伤、发怒、寂寞……围绕在喜怒哀乐等情绪上的用语,能直接传达写作者的心情,而且越直接,越容易得到读者的共鸣。

那么,袒露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将情感抒发出来,会是随笔的基础吗?你所倾吐的喜怒哀乐,会让读者读得兴味盎然吗?

应该不会吧。理性逻辑的反面并不是感性情绪。

姑且不论字典上的说明如何,我认为与“合乎逻辑的文章”相对的,是“凭借感受的文章”。这里所说的“感受”,可以是直觉,也可以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感。我是如此看到的、我是如此听到的、我是如此感觉到的……依据个人敏锐的感官知觉所撰写的文章,就是凭借感受的文章,也是随笔的基础

在这种文章的最底层,有着透澈的“观察”

并非因为身为随笔作家,周遭才会发生许多特别的事件;而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一直是个感受性丰富的观察者(取材者),才会察觉到某些事物。即使是一些连事件都算不上、在他人眼中一闪而过的日常琐事,他们的心仍会受到撼动;并抓住那仅仅数秒、甚至是一瞬间的波动,再赋予贴切的字句形容。

在他们描写下的这些事物,应该都是许多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曾经历过的,正因为如此,读者才会对那样的随笔产生共鸣。

另一方面,单纯抒发情感的文章不会对任何事进行观察。他们只在意自己的内心(喜怒哀乐),粗暴地吐出情绪化的字眼,试图在读者心里兴风作浪,并打算强行索求他人对“我”的共鸣与认同。另一方面,由于形容喜怒哀乐的语汇原本就少,书写上很容易变得夸张。

优秀的随笔作家,不会用这种粗糙的方式来宣泄情感。

对身为观察者的他们而言,就连“为电影感动流泪的自己”也是观察的对象。他们能以冷静的态度从旁观察那个被卷入情绪漩涡里的自己,并因此感觉难以想像、嫌弃或有趣。

接着,这些随笔作家会用心描写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包括自己在内)。不是描绘偏向“意义”的抽象画,只是将“我的见闻”写生记录下来而已,使那些细腻的情境描写与心中的意象合而为一。

打个比方的话,就像光是描写插在小花瓶中的那朵花,便能充分显露出寂寞之情。不依赖“寂寞”或“孤独”这种直接诉诸情感的字眼,而是描写自己心中的意象。

具备可靠的观察力、描写力,以及与自己保持一段距离的能力—连“被卷入其中的自己”都能当成观察对象;不依赖形容情感的语句,而是仔细观察身边的世界,与自己时时变化的内心。杰出的随笔,是要拿着“放大镜”才写得成的。⊙

本文摘自:《取材.执笔.推敲:《被讨厌的勇气》作者直授,最全面的写作指南》,究竟出版社提供。

.文案写作心法:让读者心痒难耐的爆点是什么?
.写作如何改善心理健康
.提升摘要写作的策略

责任编辑:曾臻

相关新闻
了解孩子的写作困难
提高孩子写作技巧的六个步骤
聪明孩子讨厌写作 父母当如何应对
提高孩子的写作技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