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平:习李同谈经济不同调 地方怪招频出

人气 2933

【大纪元2022年06月24日讯】中共动态清零政策和经济增长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在6月奥密克戎自然消退情境下,显得似乎略有消停,中共也因此借机大喊稳经济促消费。

但随着二十大的临近,经济政策走向与经济运行模式的调整,其背后折射出的是高层政治势力的角逐。日前,习近平与李克强同日召开不同的经济会议,声调不一,凸显高层博弈势头仍在看涨。

李克强国常会出新招促消费

据新华社消息,李克强6月22日上午召开国常会,除了谈到防汛救灾工作和保粮食生产以外,又祭出了“促消费”3项新政,其中包含考虑展延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免税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等,3政策实施预测今年增加汽车及相关消费大约2,000亿元。

受清零政策冲击,中共内需一片惨淡,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长勉强转正,3月4月均为负数。5月的汽车销售同比下滑12.6%。主要原因是老百姓没钱,企业复工不复产,供需两头疲软。在房产市场难以起死回生的态势下,中共希望新能源汽车市场能对内需起到拉动作用,用降低消费政策门槛和免税来吸引顾客。

李克强国常会释放缓解市场压力的信号,目标是刺激市场促进消费。这和其在5月25日召开的10万人经济大会上的主旨是相一致的,六大项经济纾困政策的一小部分,但李克强在10万人大会上的讲话全文却被习掌控的文宣系统全面压制。这其中不仅仅是对“习下李上”反习舆论战的反制,恐怕也是对李经济政策方向上的一种不认同。

习近平深改委颁方案强化党对私营金融平台监管

6月22日同日下午,新华社报导,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6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强化大型支付平台企业监管促进支付和金融科技规范健康发展工作方案”方案和“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

通览新华社报导,会议通过的方案重在“健全监管规则”“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会议强调,要依法依规将平台企业支付和其他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针对建立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习近平强调“要把安全贯穿数据治理全过程,守住安全底线,明确监管红线”。

显然,习近平的经济逻辑是在国家监管和市场配置之间更强调国家监管,在权力安全和经济发展之间更在乎对权力的掌控。

习近平在去年对蚂蚁集团在海外的IPO叫停,据传涉及江习内斗,中共御用“国师”李稻葵日前披露习近平曾被中共地方官员入股蚂蚁集团吓到了,而马云则是江曾系的白手套。习在蚂蚁问题上,为了扳倒江曾不惜将之江新军的周江勇拿下,可见是动了真格的。

路透社等外媒近日报导,中共将松绑平台监管,蚂蚁可望重启IPO,但这一消息遭到中共官方和蚂蚁的否定。路透社日前又透露,蚂蚁正从母公司阿里巴巴中切割“离家出走”,寻求新生。

南华早报21日报导引述消息人士的话称,去年因数据安全被中共叫停的滴滴,近期网络安全整改已进入尾声,滴滴落实官方要求的数据合规,其多款APP有望重新上架。

也就是说,无论是大型金融平台还是数据APP都要按照中共党的要求才能重见天日。

接下来,我们看到了,6月22日习主持的深改委通过的监管支付平台工作方案,新华社报导,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出席了会议。习主持此次会议可以说是对习在经济领域被削权、蚂蚁及背后江派制胜的外界传言的回应。

习的毛式计划经济情怀和动态清零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损害,使其饱受诟病,也成为反习势力最有利用价值的两款反习标配武器。而与此同时,习阵营也正在重新打造习的经济话语权体系。

习阵营突击宣传习经济思想

6月18日,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和副院长马昕领衔的,关于上海奥密克戎重症率低大样本数据研究报告,因否定当局动态清零政策而遭封杀。当局如果任由这样的文章广传,即是间接承认清零政策对经济和民生的大杀器作用,这全然违背当局的政治需要,也与习阵营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紧重塑习近平经济地位的举措唱反调。

新华社6月20日消息,中宣部、发改委组织编写《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即日起在全国发行。报导高喊“习核心”,高调吹捧习经济思想,称其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指导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南。中宣部要求各级党委(党组)把《纲要》纳入学习计划,坚持不懈用习思想武装头脑。

中宣部和发改委目前都是习派阵营掌权,用意非常明显,要求全党在经济领域也要买习近平的帐,也要听习指挥。似乎这是习阵营在极力消除李10万人大会影响力的又一举措。6月22日,《半月谈》的一篇绝口不提“清零”,举例李克强“稳经济”政策的文章,遭到当局全面下架。

经济发展是中共获得欺骗性虚假民意的一张王牌,在此政治语境下,习或能默认李克强对经济只做不说,而不能容忍李既做又说。在中共体制政治逻辑中,经济政策需要政治权力来背书才有可能发挥作用,但在二十大前的政治斗争中,反过来,经济为政治背书的边际效用在扩张,习近平是无法对李克强经济权的上升视而不见的,退一步说,即便李克强本人没有出头的意愿,也会成为一管被江曾握住扳机射向习的枪口。

习近平着手强化金融控制权

6月23日,新华社发表题为“新时代中国金融发展的根本遵循”,高调捧习,称习金融工作论述是为“推动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章引述习观点“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为经济发展的血库,这预示着习近平将进一步着手强化中共的金融控制权。

中共二十多年的房产业的发展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也积累巨大的经济泡沫,给金融业带来潜在的难以掌控的风险。中国的金融放水表面看起来至今没有引发海啸,主要是因为房地产增速快、体量大、价格高企,所形成的经济繁荣假象对金融泡沫的掩盖,各种裙带的中共权贵家族从中吸血,一茬茬割民众韭菜。

但这种靠权力倾斜而实现权贵超配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根本不可能持久的。同时也存在政治博弈中,谁掌握金融谁就占主动的巨大风险。习近平上台后经历了2015年的金融政变,金融虎赖小民参与的反习政变,2021年的恒大爆雷和房住不炒对金融泡沫的刺破,这一切都对习政局和习本人人身安全造成强力冲击。

习近平去年9月对25家金融机构进行巡视审查,巡视组报告点出的问题有“政治建设薄弱”,对中央精神贯彻“不到位”,国开行等多家银行被指存在“靠金融吃金融”的金融廉政风险,点名多家金融机构对赖小民、胡怀邦、王滨、杨家才、蔡鄂生等金融虎余毒肃清不够。

习对金融权的控制主要是两招,一是金融反腐拿下金融地盘,2021年,金融反贪共拿下七十多人,2022年半年不到已经拿下了六十多名金融高管,其中包括招行院党委书记行长田惠宇、光大银行原党委副书记、副行长张华宇等人。二是监管收权,强调党管金融。美国《华尔街日报》报导,中纪委去年到央行访查,传达了一个“异常严厉的警讯”,即中共中央“不会容忍任何有关央行独立性的言论”。中纪委强调,人民银行就像中共政权里的任何部门一样,“都要听从党的指挥”。

《华尔街日报》6月透露,身为中共多个政治贵族白手套的原首富肖建华可能将在上海面临审判。外界传肖建华是江家白手套,也是2015年金融政变的操盘手,这只靴子如何落地,被外界视为江习斗的一个风向标。结合日前习近平收紧金融控制权来看,对肖建华的审判可能是习一揽子金融内斗戏码中的一环。

地方怪招频出抢救本地经济

中共地方财政危机越来越严重。自由亚洲报导,广东省阳江市一家国资控股的公交公司粤运朗日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由于公司亏损严重,资金链断裂,已无法支撑公汽线路运营”,国有公司停运说明地方财政出大问题了。

与此同时,各地为刺激房产也复苏,频出怪招。第一财经报道,青岛薛家岛街道办事处近日发布通知,将敦促居民购房纳入2022年工作考核范围。这不成了公职人员干起售楼小姐的活,干了不给钱,不干倒扣钱了吗?河南商丘和开封祭出卖房奇招,楼盘业者推出买房的首付可以用大蒜和小麦抵扣,上限高达房款的20%。

2020年6月3日,李克强提出搞地摊经济,湖北宜昌、大冶等地搞夜市,地摊经济一度成为中国经济的“救星”,火得了不得,有城管破天荒的打电话给摊主央求出摊。但低地摊经济很快就接连遭到官媒唱反调,仅10天就草草“收摊”。

2022年6月,地摊夜市经济又死灰复燃,并得到地方官员的点火。

《中国新闻网》报导,各地为加快重振经济,地方官披星戴月逛夜市促销费。报导称,15日,广西桂林市委副书记彭东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滨等人不仅走进糖水铺,购买清补凉,还在烧烤店里,品尝羊肉烤串;19日晚间,安徽宣城市委书记孔晓宏、市长何淳宽来到北门老街,亲自体验夜间消费;河南新郑市委书记马志峰等人近日选择去一家夜市店“撸串”;新密市委书记陈春梅近期不仅吃了烧烤,还在桥头夜市门口,购买了数斤西瓜。

报道还称,上海还将夜市经济写进了《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

但今年的地摊经济显然比两年前低调了许多,重量级的党媒并没有对此进行大肆报导。主要原因是党媒姓党,党中央姓习,高调报导容易走火。

中共不倒,谁上谁下与民何益?

中共地方员在清零和经济之间走钢丝,更加凸显中共高层的路线分歧。各种刺激经济的手段到底能走多远,还有待观察。

其实,中共的经济早在江胡时代就已经被掏空了,权贵赚得盘满钵满之后一路外逃,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环境污染、资源耗尽,随着人口红利的丧失,又赶上了个新冠疫情,留给习当局的并不是一头肥驴,而是一根硬邦邦脏兮兮的栓驴的橛子。

谁上谁下,与民何益?只要中共不倒,中国那块土地上无人能言幸福。彭帅案、铁链女、唐山打人事件,谁上台能还原真相、根除黑恶?解决问题的人就是制造问题人,掩盖真相的人。靠贼捉贼,孰能安居乐业?

大纪元首发

责任编辑:朱颖#

相关新闻
分析:中共明推监管风暴 暗行极限施压
习近平开会要“坚持清零”李克强同日促生产
既要清零又要稳经济 中国地方政府进退两难
分析:经济困境难解 中共高层政策分歧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