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故事】苏轼《寒食雨》 逆境中超凡的升华

作者:踏雪飞鸿
黄州《寒食雨》二首诗是苏轼处在人生低谷转折点的心境写照。他处在蹇蹙之中,流露了什么纯净的心声?图:苏轼像和《江村风雨图》局部。(公有领域/大纪元合成)
font print 人气: 2450
【字号】    
   标签: tags: , ,

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在诗词文章、学问和书画上的成就,为后人传诵;而他的心胸豁达脱俗,历经几番风雨,“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情”,迈越常流的境界,更是为人所乐道。他的人生境界从忧患中升华,黄州《寒食雨》二首诗是他处在人生低谷转折点的心境写照。苏轼处在蹇蹙之中,流露了什么纯净的心声?

人生大转折

《宋史》说苏轼“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可以看出历史上的苏轼不论是器识胸襟、议论析理、写作文章和主掌地方政事都是出类拔萃、志气特立、浩气滂薄的全才。

然而,苏轼任职朝廷翰林院时,因为常直言规谏,并以文章规切时政,因此在朋党之争中被当政权贵所恶。友人毕仲游(字公叔)担忧他遭灾,曾经写信告戒他,可叹未能止住忧患。在新旧党争之中,苏轼被异议者诬陷,弹劾他的诗嘲讪时事,因而被御史拘于监狱中一百多天,险遭斩头(俗称乌台诗案)。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在弟弟苏辙、曹太后和其他朝中大员力保下,留下一命,改谪黄州团练副使。楚囚的窘迫处境,险历鬼门关的惊心,出狱后族人都不敢跟他留下文字联系的现实,这一切都让苏轼了悟不同层面的人生,这一年他四十五岁。

苏轼入宫任翰林学士时,一夜高后与哲宗同御便殿,宣苏轼入见。高后追忆神宗知遇,苏轼不觉悲泣,高后、哲宗与众人亦皆感泣。图为《帝鉴图说》插图。(公有领域)
苏轼因诗文获罪入狱,由于高太皇太后(史称宣仁圣烈皇后)与长孙宋哲宗一席话,让他免于一死。追忆先帝神宗对苏轼的赏识,宋哲宗将苏轼召回朝。图中苏轼晋见高太皇太后、宋哲宗,得悉自己获救的原委,三人和左右都感涕不已。图为《帝鉴图说》插图。(公有领域)

苏轼贬到穷乡僻壤的黄州(湖北黄冈)前后五年(从元丰三年到七年),荡到他人生的低谷。《寒食雨》诗二首,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3月4日),“万事如花不可期”,他的人生陷入蹇蹙,此时的他又受着一场大病的折磨。二首诗记录了他此际的心境,后来书成人们熟知的第三大行书《寒食帖》。

【名作赏读】

《寒食雨 其一》:苏轼描写了自己当时处在病中的境况。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注释*燕支:胭脂;暗:暗]

苏轼 黄州 寒食雨诗 卷(第一首诗部分)。(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古诗今读:

自我来到黄州,已经过了三个寒食。
[注:他于庚申二月来到黄州,至此时壬戌三月,过了三寒食。]
年年都想,把春留住,可是春自去,不容人挽留。
今年寒食又遭苦雨,连绵两月雨,缤纷的春天变成秋天般萧瑟,冷落凋零。
我病卧床上听着海棠花开花谢,地上泥泞的污泥弄脏了海棠胭脂映雪般的娇颜。
谁趁黑在一夕间把我的青春活力也偷走了,在半夜里偷的,还真是有力呀!
此时的我,何异于手足失措的病少年?病愈后一看自己,满头黑发赫然都变白了!

苏轼“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图为垂丝海棠。(邓玫玲/大纪元)

《寒食雨 其二》:苏轼描写在寒食雨的变奏人生、家国之爱和心境的转变。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注释 *纸:纸;涂:途]

苏轼 黄州 寒食雨诗 卷(第二首诗部分)。(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古诗今读:

春江澎湃欲冲入我家门,雨势汹汹止不住。
我的小屋像江河上的渔舟,在一片濛濛的水云里飘摇。
空空的厨房里只有冷冷的青菜,破灶里烧的是湿透的苇草。
看到了乌鸦衔着祭扫的墓纸飞过,才知道今日是寒食。
(乌鸦从多远的地方来?)昔日我从京城来,如今宫门深深深九重,离黄州很远,家乡祖坟更在万里外。
曾经因为途穷道尽让我想哭泣,却哭不出来。
然而,心情就像火灭后的死灰,物质世界的风吹也不动了。

赏读:

二首古诗写景又写情,触景叙情,第一首写自己当下的老病,第二首从家屋扩大到万里外的家国,情与景的展现层层推展又紧密相连,就像一个同心圆。二首诗,虽然是以白描写景,映像非常鲜明细腻;以几近直白的语言传情,细致的内在情感跃然纸上。

苏轼“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海棠花落污泥被弄脏了,这怎么能听得呢?苏轼初到黄州住在定惠寺就有一海棠,他喜爱海棠的高贵,宛如佳人在幽谷。他以海棠落污泥来自喻从庙堂入狱的激变人生。在病中、在苦中,苏轼依然流露诙谐的本性,用调侃之笔消解命运的打击:谁“偷”去我的青春?“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寒食节中,苏轼遭到病的沉重痛击,遭到宫廷远谪,仍然夺不去他生命深处的家国之爱,最终迎向浴火之后的“新生”。“死灰吹不起”的处境,看似消极,却是精神、志向超然的蜕变。死灰既吹不起,可以说物质世界的外物也牵动不了他了,了无牵绊,自适于人生高低起伏的摆荡之间,了无忧扰。这从苏轼往后的真实人生经历中得到了印证。

《望江南 超然台作》中的寒食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Pixabay)

早于这二首寒食诗的六年前,苏轼在《望江南 超然台作》词中也写了寒食。在这里也略作一番前后境界的对比映照: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千家
 
寒食后,酒醒咨嗟
休对故人故国,且将新火新茶
诗酒年华

此作是苏轼任密州(山东诸城)太守任内所作。他修茸了超然亭,又让弟弟子由题名。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江南烟雨,有所触动,写下了此词。

此词描写春风、春柳,春水、春花、春雨,眼前图景铺展了一幅柔美绮丽的江南春色。“春未老,风细柳斜斜”的盎盎生气,完全不同于《寒食雨》中的“春去不容惜”的萧瑟。

在超然亭里,苏轼说:“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表达了他虽然远离了朝廷庙堂,犹然不失超脱豁达;茶、诗、酒趁年华,展现苏轼“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气度。这时苏轼还未四十岁,“诗酒趁年华”让人感到意气风发,人生任其在我的豪迈。

人中仙 豁达脱俗的苏轼

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与与儿子苏迈二人先到了黄州,最初暂居定惠院。定居后就动手作《易传》九卷、《论语》五卷。团练副使只是个虚职,在黄州二年,苏轼一家人连每日基本的糊口食物都困乏不足。老朋友马正卿向郡府请求一块旧营地东边的坡地,给苏轼一家躬耕,以解决他们吃住问题。

元丰四年,苏轼一家胼手抵足,除石砾整地、耕种。元丰五年夏天,他们开始在东坡上动工盖雪堂。炎阳下炙风里,他看侍妾朝云“吹面如墨”,一脸黝黑。苏轼的“东坡居士”名号也是起于那时。

苏轼四十九岁那年离开了黄州。端午节他到了筠州(今江西高安)去找弟弟子由。端午节前有天晚上,子由和云庵和尚、寿圣寺的聪禅师共宿一床,三人都梦见一起去迎接五祖寺师戒禅师的一幕。那时师戒禅师早已圆寂五十年,端午节那天他们三人一起迎来了苏轼。三人将共同的梦境告诉了苏轼,苏轼回忆说,他在七、八岁时,常常梦见自己是个出家人,往来于陕右(今陕西)地区。

师戒禅师修行的地方就在陕右五祖山寺,晚年时去了筠州,后来在大愚寺圆寂。苏轼就是在他圆寂后出生的。苏轼的一生带着浓厚的“人而仙者”气息,该是缘于前世修行的根基揉合成的生命特质吧。

苏东坡与金山寺僧佛印。明 崔子忠《苏轼留带图》。(台北故宫博物馆提供

哲宗登基,苏轼回到朝中,复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不过,人生跌宕依然,在哲宗一朝,他仍遭到抹黑,而连连贬官。在黄州之后,再贬迁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境内),越贬越荒远,然而经历黄州一番淬炼的他,从死灰中已经舍下自我,脱胎换骨,他造福黎民的平生功业也从此起。

在惠州,继室王闰之、知心的侍妾朝云和幼子都离世了,他从此一人守终。他安居惠州三年,相识之人无论贤愚,皆得其欢心,心中毫无蒂芥。他自省前世今生的罪业,甘心受苦还业,“自省罪戾久积,理应如此,实甘受之”(《答陆道士书》)。

他常常“杜门烧香,闭目清坐,深念五十九年之非耳。……汛扫(*洒扫)身心,澡瀹(*修炼)神气,兀然灰槁”(《答吴秀才书》)。这时苏轼五十九岁,他勤于修炼,入定于浑然的“灰槁”状态,已然不为外物所动,此情此境,让我们想起他四十七岁在黄州的寒食时节“死灰吹不起”的心境,诚然悟境相通。

苏轼晚年到金山寺时,在他本人画像上题诗——《自题金山画像》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作了自证。

苏轼在颠沛低谷处,忍人所不能忍,而得到人生的升华;处风雨飘摇处,舍下成败荣辱的成见,而自在出入超凡的悟境。他的“已灰之木”的身体,浴火重生,烧去这个物质层次的杂质,已经不受这个时空的粒子牵系,生命升华到更高层次的境界了。@*#

参考资料

《宋史‧列传第九十七 苏轼》
《苏轼集》
《寒食帖》
《二老堂诗话》
《金山志》
《大藏经‧居士传》
《大藏经‧人天宝鉴》

─点阅【名作故事】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 在《列子‧汤问》中有一则奇技的记载,说在西域之国有一个巧工匠偃师造出了一个“俳优”送给周穆王。这个“假人俳优”能动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么看就是个“真人”!后来它的一个动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处置它不可。这个“假人俳优”有什么奇特之处?
  • 张居正解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天下之事,必须谨之于初,而后可善其后。如与人以言语相约,本是要践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义理之宜,将来行不将去,则必至爽约失信矣!故起初与人相约之时,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与义相近,则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见之于行,而自不至于失信矣。所以说言可复也。
  • 在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得天地之和气,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从春分开始,阳气蒸蒸日暖,正是化育万物、给予新生的最好时机。所以春分养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