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明晰的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二)

新古典主义兴起的时代背景
作者:谢春华
《荷拉斯兄弟之宣誓》(The Oath of the Horatii),1784年,大卫,油彩、画布,330 x 425 公分,罗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91
【字号】    

(接上文

艺术学院以学术方式延续传统

法国美术在十八世纪以前并未居于领导地位。1648年,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年)在位期间,当时的宰相玛萨林(Giulio Raimondo Mazzarino,1602—1661年)执政,以类似圣路卡学院的模式(注一),创建法国王家绘画暨雕刻学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注二),任命勒布杭(Charles Le Brun,1619—1690年)担任艺术学院院长,制定学院规章,奠定法国学院艺术的方向。(注三)

通常艺术学院的学生得要经过测验,并有艺术老师推荐才可能进入学院,他们必须有数年严格的基本训练。此后,以法国学院为蓝本、模仿其教学法和风格创立的学院,遍及全欧洲,例如英国的王家艺术学院就是其中之一。学院艺术传承强调艺术必须遵循理性的基准,为了描写正确、画得逼真,因此透视法、数学式人体比例、几何学式安定构图、正确的结构、明暗表现等等,均是重要的学术基础训练。(注四)

路易十四在1661年重组法国王家绘画暨雕刻学院,并由官方主办画展,在1667年首次举办之后,往后每二年举辨一次,后来移至罗浮宫内办展,同时把王室的收藏品给民众半公开参观。这种官方办的展览因为在罗浮宫的“方形厅”(Salon Carré)举行,后来称之为“沙龙”。路易十四并于1666年于罗马创立法兰西罗马艺术学院(French Academy in Rome),设立“罗马奖”(Prix de Rome),选送法国优秀的艺术家到罗马留学(注五)。例如法国画家布歇(François Boucher,1703—1770年,1720年)、维恩(Joseph Marie Vien,1716—1809年,1745年)、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年,1774年)、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年,1801年)等等,皆是得到“罗马奖”至意大利留学,回法国之后,成为学院会员,为影响力颇大的画家。西方艺术的传承发展中,艺术学院以学术方式的研究、训练制度,对艺术创作的题材、技术和风格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强调理论和学术的正规学校训练,有力地延续着艺术传统,也是促成新古典主义画家兴起的扎实基础。

法国帝王拿破仑提倡,开展正统艺术有利环境

十九世纪初即位称帝的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年)提倡古代罗马式宏伟高贵的艺术风格。1803年,拿破仑在罗浮宫内设置让民众都可参观王室收藏品的“拿破仑博物馆”,是国家艺术博物馆的正式成立,也是其理想中欧洲大帝国公民的艺术圣地。拿破仑军队纵横全欧洲,每征服一个国家,就带回当地的贵重艺术品(注六)。例如1796年至1807年从荷兰、意大利和德国带回大批艺术品充实罗浮宫的收藏;1798年七月举办“科学与艺术作品的凯旋仪式”;远征埃及时,让一百多位学者、画家随行,从事考古与记录工作,创立美术考古学奠定埃及学的学术研究基础,也为罗浮宫充实了埃及古物的收藏。拿破仑大规模扩建罗浮宫、增加古罗马和古埃及艺术品展厅,他命担任宫廷画家的大卫管理,同时每年编列十万法郎的经费收购艺术作品。

罗浮宫自十二世纪末兴建以来,从御敌的城堡,经法兰西斯一世改建为文艺复兴色彩的王宫,此后不断扩建,路易十四令建筑师比洛(Claude Perrault)和勒沃(Louis le Vau)按照文艺复兴风格改建东立面;到了拿破仑时期承先启后,命佩西叶(Charles Percier,1764—1638年)和封登(Pierre François Léonard Fontaine,1762—1843年)沿着里沃利路(Rue de Rivoli)(注七)加建了北翼侧馆,使罗浮宫形成一个完整对称、拥有美丽花园的古典式宫殿。罗浮宫为坚固严密的石造建筑,楼层对称协调,显得古朴端庄,仰之弥高。廊柱间饰以精致典雅的雕刻,本身就堪称一件精美绝伦的古典艺术品。罗浮宫博物馆馆内收藏丰富,包罗广泛,堪称为艺术的宝库,激发人们对艺术的向往,为其它艺术馆树立典范也是推行美术教育的重要机构(注八)。

里沃利路的罗浮博物馆门口。(谢春华提供)

除了建设和开放罗浮宫,拿破仑也建造了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注九)和忠烈祠(现玛德莲教堂Église de la Madeleine)等古典复兴风格的纪念碑式地标建筑。如巴黎十二条大街都以凯旋门的星形广场为中心,向四周成放射状,气势磅礴;其中香榭丽舍大道(Avenue des Champs-Élysées 或 les Champs-Élysées)连接凯旋门与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并与杜勒利花园、卡鲁塞尔凯旋门(Arc de Triumph du Carrousel)(注十)、罗浮宫成一直线,遥相呼应;其壮观足以傲视全世界的城市设计。拿破仑曾说要把巴黎打造成世界上最美的一座城市,显然并非虚言。其建设和制度,促使新古典艺术蓬勃发展,也巩固了当时法国在西方美术上的领导地位。@(待续)

里沃利路的罗浮博物馆门口局部图,可看到拱门口中央特别注明公众通行。(谢春华提供)
拿破仑的御座,罗浮宫。(Shutterstock)
凯旋门,夏尔格兰,1806─1836年,巴黎。(谢春华提供)
玛德莲教堂内部,巴黎。(Shutterstock)
卡鲁塞尔凯旋门,佩西叶和封登,1806─1808年,巴黎。(谢春华提供)

注释:

注一:传统最早的艺术学校是1562年时,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年)在佛罗伦斯所创建的艺术学院(Accademia dell’ Arte del Disegno),学生们在学院里学习绘画技巧,包括解剖学和几何学。十年后,另外一间学院:圣路卡学院(Accademia di San Luca)在罗马创立。和佛罗伦斯的绘画艺术学院相较起来,圣路卡学院是比较偏重教育和艺术理论。

注二:法国王家绘画暨雕刻学院成立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区分艺术家与一般工匠,让艺术家免于受同业者工会的约束,保障艺术家的艺术活动自由和利益。

1648年创建的法国王家绘画暨雕刻学院与1669年创建的法兰西音乐院和1671年创建的法兰西建筑院,此三院于1803年拿破仑当政时,合为法兰西艺术院。

注三:十七世纪时,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宫廷画家勒布杭曾于1642年跟随普桑到罗马,有四年时间在罗马学习绘画理论和技艺。法国画家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年)自1624年到罗马,学习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们的理论和作品,尤其推崇拉斐尔。普桑认为,一幅画必须包含最高的道德内涵,表现在能传达其知性内涵的结构中。他用蜡质模型的小舞台布景,来练习构图和采光照明,再根据这模型效果画无数张习作才完成定稿;普桑要使绘画成为一种条理分明的表达方式,使观赏的人受益。

注四:以法国美术学院(École des Beaux-Arts)的课程为例:裸体素描和绘画习作被称为“académies”,是学院艺术的基本课程,也是学习中必须的步骤。学生先要临摹经典雕像的图片、熟习轮廓的原理及光线的明暗,经由这种临摹吸收前辈大师的技巧;临摹的习作经评估认可后,才能开始直接临摹经典的雕像;而绘画雕像技巧成熟后,才能进入绘画真人模特儿的阶段。

注五:最著名的绘画竞赛是罗马大奖(Prix de Rome)。罗马大奖的获胜者将能获得最多五年的奖学金前往法国罗马学院学习。参与竞赛者必须是法国籍、男性、三十岁以下且单身,他必须先通过类似法国美术学院的标准,并且有知名艺术教师的推荐。竞赛过程要经过好几个阶段的淘汰才会到达最后阶段,最后阶段剩下的十名竞争者单独在画室里作画七十二天,以画出他们最终的历史绘画。竞赛的赢家将能确保他未来职业画家的地位。

注六:随着1815年拿破仑的第二次退位,除了约一百幅绘画作品留在罗浮宫之外,收藏品中约有五千多件艺术品被归还给原来所属国。

注七:被称为“一条充满时尚气息的商业街”的里沃利路(Rue de Rivoli)是巴黎最著名的街道之一,命名于1797年,拿破仑对抗奥匈帝国的里沃利胜利战役。

注八:罗浮宫的工艺部门阿波罗厅,除了陈列、展示包含路易十五与拿破仑加冕的王冠和宝石等等精巧工艺、稀世之宝外,四面墙壁上留有历代的圣贤画像:其中有腓利二世.奥古斯都、法兰西斯一世、亨利四世和路易十四等四位圣明君王,艺术家则有列斯克等十位建筑师、库强等七位雕刻家、普桑等七位画家的肖像画,从这里可见到法国对艺术家的尊崇,及对其贡献的肯定。

注九:巴黎凯旋门,即雄狮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是纪念1805年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击败俄奥联军的胜利而建,法国的国威至此达到顶峰。拿破仑于1806年下令修建,以迎接日后凯旋而归的法军将士。凯旋门按照建筑师夏尔格兰(Jean Chalgrin,1739—1811年)的设计建造,然工程因拿破仑退位而中辍,直到1836年才全部完成。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门高36.6米,宽14.6米。在凯旋门两面门墩的墙面上,有四组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出征”、“胜利”、“和平”和“抵抗”。凯旋门四周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之名,及96场胜战记录,而门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史。群众可乘电梯或登273级石梯上凯旋门,上面有个历史陈列馆,里面是凯旋门的各种历史文物、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和法国的各式勋章、奖章,还有两间放映巴黎历史变迁的资料片的电影放映室。凯旋门的顶部平台,可以鸟瞰巴黎胜景。到现在,巴黎人民还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每逢重大节日盛典,一个手持劈刀、身穿拿破仑时代盔甲的战士,守卫在《出征》雕像前,象征法兰西民族的骄傲,鼓舞法国人民为自由、平等、博爱而战斗。

注十:为纪念1806至1808年拿破仑胜利,佩西叶和封登建造仿罗马风格的卡鲁塞尔凯旋门。卡鲁塞尔(Carrousel马队)名称取自路易十四在1662年为庆祝太子诞生举行的著名庆典。卡鲁塞尔凯旋门上端放置四匹青铜马是拿破仑领法国大军自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带回的。这是完成于希腊亚历山大大帝时代的青铜马,这些马最初在青铜上贴有金箔,充满精神、活力充沛的成对并进,后来被尼禄带到罗马,君士坦丁又将之带到位于土耳其的新都君士坦丁堡,威尼斯人东征带回威尼斯圣马可教堂,拿破仑于1797年征服威尼斯,把青铜马从威尼斯带走,屹立在罗浮宫广场的卡鲁塞尔凯旋门顶端,直到拿破仑退位,青铜马又回到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原来在帝国时期马车是空的,因为拿破仑拒绝将自己的雕像安置在上面。复辟时期在卡鲁塞尔凯旋门上的四匹铜马是根据波西欧新铸的一组四马战车替代,现在马车上载的是象征法国的雕像。

——转载自《艺谈ARTIUM》https://artium.co/index.php/zh-hant/node/62

(点阅【理性、明晰的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系列文章。)

(点阅【艺谈】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奥斯陆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这座于市中心、弧形一层楼高的荷兰巴洛克风格建筑,以石材与红砖混合而成。大教堂东边是教堂前侧圣坛或称礼拜堂(chancel),钟楼有铜制的圆屋顶,搭配文艺复兴风格的尖塔。大教堂几世纪以来不断在整修与翻新。
  • 雕塑通常用来纪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来,雕塑流行的题材包括神话场景、政治领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个最特别的主题并不在上述类别里。人物雕塑《斯皮纳里奥》(Spinario)或称《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现的是一位坐着的裸体男孩,全神贯注地在拔他脚上的一根刺。几千年来,这座雕像给艺术家带来非常深刻的启发。
  • 英国威尔顿庄园(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义与英国美学,堪称独树一格。外墙采用当地石材建造,与英格兰威尔特郡(Wiltshire)乡村融为一体。古典比例、强调对称、矩形特征等设计,符合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安德里亚‧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的美学原则。外墙没有石柱,最初的构想是为了让人们可以待在户外,同时还能屏蔽来自地中海炙热的阳光,这样的设计适合北方的地理与气候。
  • 大理石屋(Marble House)静谧地坐落在纳拉甘西特湾(Narraganset Bay)沿岸,它是美国罗德岛纽波特(Newport)第一座大理石豪宅,将原本幽静的木屋改建成富裕的堡垒。取名“小屋”(cottage)是为了对早期木瓦风格(shingle style)避暑别馆的尊重。但事实上,这是一栋“适合王后”居住的顶级豪宅。
  • 哥特式雕塑家在创作每一件作品时心怀上帝。他们精心雕塑的作品描绘了圣经与圣徒们的生活,成为教堂建筑中重要的一部分──将上帝的讯息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 俄西俄斯罗卡斯修道院(Hosios Loukas Monastery)位在赫利孔山(Mount Helicon)西坡,靠近希腊中部古城斯泰里斯卫城(Acropolis of Steiris)。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群可说是十一世纪拜占庭建筑的瑰宝,公认是希腊拜占庭艺术第二个黄金时代(或称中世纪拜占庭建筑风格)最引人注目的典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