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只道早还乡

作者:纤纤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120
【字号】    
   标签: tags: ,

老人对子女的关心,往往是非常特别的。过年过节老人都希望孩子在身边,但又担心孩子着急,因此说话的语气是矛盾的。明代诗人袁凯的这首《京师得家书》全文仅仅二十个字:“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此句中的三千里江水只是为了后面的对比用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却是仅“十五行”。一多一少,形成鲜明对比。就像是我们看新闻是有个说法,内容越少问题越大。这里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为什么家书仅仅十五行呢?是因为写家书的人顾虑多,这一句写上可能担心孩子会着急、那一句写上又担心孩子多想、这一句感觉多余、那一句感觉太没有意义、这一句感觉语气重如此这般,最后能留下的也就很少了。这大概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吧。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除去前面那些担心的事情,内容似乎就只剩下一件事情了,那就是“早还乡”。这种写作方法其实是很有重点的。无形之中就把“早还乡”给突出出来了。一个“只道”才是本文最重要的诗眼,是本文的点睛之笔。父母对孩子没有太多的要求,不要你衣锦还乡、不要你功成名就,只要安安全全地回家就行。当然孩子还是希望自己能衣锦还乡的,父母的要求就简单多了。

这首诗没有用具体的父母怎么想孩子来形容父母的心情,却只用了一个对比,加上父母最简单的要求——早还乡,就把父母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来了。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很多的人都是神转世,天上的父母也同样在时时刻刻看着落入凡间的孩子,希望他们早日回到天上的家,很多人却留恋这里的荣华,而忘了自己真正的家,那才是最可悲的。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银叶植物, 心叶牛舌草, 咖喱草, 毛剪秋罗, 甘草植物, 紫花野芝麻, 夏雪草
    好像怕大地的光热不够用似的,太阳把白天拉得足够的长。在灼人的气息和葱茏的绿色包围下,万物的生命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宏大气势。
  • 蝉,又叫“知了”,北方多地叫它“命命”。我不知道一个昆虫的名字怎么会和认知和命运有了关联。难道它真的富有灵性,了悟生命?还是它的叫声,为它赢得如此高贵的声名?或者人们想赋予它有关生命的内涵?
  • 草木凋落之时,最是耐人思味。庄稼已经收走,空旷的田野,留下一片落寞。而大田四周以及河畔路边,原来葱茏的绿,也变得黯淡而零乱,在秋霜下显得不堪。这时节,在山里走走,总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 地瓜是再普通不过的食物,而在1960年,地瓜却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按票证供应的东西根本不够吃。饥饿逼得人们到处找吃的,海里的海菜,山上的野菜,凡能想到的都吃光了,甚至人行道旁的槐树叶都被撸光了。
  • 少年时唱的歌,必有一些终生难忘,迟暮之年再回味那些熟悉的旋律,仿佛又回到当年的欢乐中去。19世纪后期,日本诗人国木田独步说:“如果说少年的欢乐是诗,那么,少年的悲哀也是诗;如果说蕴藏在大自然心中的欢乐是应该歌唱,那么,向大自然之心私语的悲哀,也是应该歌唱的了。”我的少年时期正值上世纪50年代,生活平淡无忧无虑,没有学业重负,更谈不上悲哀,却充满嬉笑与歌声。那时小学校每礼拜都有专门唱歌的音乐课,至今回想依然历历在目。
  • 跟师父学茶有三十几年了,那天,师父带了一小铁罐百年普洱茶来,我掏了一些放进陶壶里,泡了开来,倒了两杯,一杯给师父。师父喝了一口,舒展眉头,嘴角含着茶气,缓缓的说:“能收藏这普洱,很感恩。”然后,转过头来,看了我一眼:“冥冥中似乎有神的牵引。”
  • 不知为什么,我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晴和的天气,兴致就好,风雨的天气,情绪就很糟糕,压抑、郁闷、烦躁,尤其是雨天,阴郁的黑云,就像老天的表情,看得我也心生百结……我对周围的环境是如此敏感,触物伤怀,多愁善感。
  • 梦中游子失落于黄昏,亦不知有多少时日了。 黄昏恰似幽梦影,恬静、温馨、平和;其韵味和蕴意绝非生花妙笔所能描绘。况吾秃笔乎!
  • 北方的老家,腊八这天是要熬腊八粥的。记忆中,每年腊八,母亲都要做腊八粥,我则在母亲身旁,看着她忙这忙那,母亲一边在灶间忙活,一边冲我微笑着
  • 2023兔年新年到了,华人传统文化家家都在大门两边贴春联驱邪迎春接福。明朝嘉靖状元林大钦,为官3年就因守孝道而辞官还乡侍母。那年黄历新年他在家门贴出一副对联: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