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鉴】

乱世一书生 怎能拥有安定一城的能量?

作者:怀忍忍
汉朝末世乱局中,管宁一介书生让所居的乡野变成都市,让地方之人如沐和风丽日。(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720
【字号】    
   标签: tags: , ,

乱世一书生没有武力,没有军队,怎能让逃难的人都乐意聚集到他身边?怎能拥有安定一城的能量呢?

管宁

管宁,字幼安,身材高大英挺,美须眉仪表出众,他从小就谨言慎行、品行清高,受乡里赞誉。他的先祖是春秋时代齐国宰相管仲,汉初,他的九世祖管少卿在朱虚(山东省曹州府,今荷泽县)落籍,出任燕县令,高德名节传世。

管宁十六岁时丧父,又孤又贫,同辈的表兄弟姊妹都送来物品帮助他办理丧事,可是都被他辞谢了。管宁竭尽己身之力为先父送了终。

管宁和平原郡人华歆友好,年轻时一起到他郡游学。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时,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视若瓦石一般,一样挥动着锄子,而华歆则挑起金子掷到一边去。他们两人曾经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一次,门口有穿戴官服官帽的人乘着高贵的车子经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则放下了书出门去观看。管宁把两人共用的席子割成两半和华歆分坐,并对他说:“你不是我的同朋好友。”

汉朝末年黄巾之乱起大祸,众人多逃往南方,管宁并没有离开家乡太远,他听说近邻的辽东刺史公孙度政绩不错,就和几个朋友避乱辽东。当时公孙度听闻管宁的为人声望,召募他为官,为他设置馆舍,并准备车辆、侍从和厨子接他上任。管宁往见公孙度,两人谈话间,他只讲经典不说政事,委婉表达了不当官不入府的心意,此后曹操任司空后征召他,他也是不前往。

他推辞了公孙度的召请,就在山谷边住下,挖土堆作居室。一般避难的人都住在郡南,随时作南迁的打算,管宁的住室设在郡北,表示自己不迁移的心意。一些越海避难的人,都纷纷来到管宁之地就居,才一个月,那地方已经成了一个城市。于是,管宁就在那里开课讲授诗、书,依循礼仪祭祀圣贤,只见有心来学经书的人。

他在那里看到有人的牛在田里曝晒,他就默默帮人将牛牵到阴凉处去放牧;牛主人知道后心生惭愧。里人共用一井和一个汲水桶,里中男女为了汲水争先恐后发生争斗,管宁就默默地多买了几个汲水桶放在井旁供人使用。那些争斗的人知道后都各自忏悔过错。看到邻里中有穷困的人没饭吃,管宁家虽然米粮不多,他还是会分米去救济那些贫穷的人。

管宁品行高洁,外貌言行则非常恭顺。他不随流俗汲汲于名利,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箪食瓢饮有如颜渊,漏屋蔽衣过于子思,清静守节,安贫乐道。人们远望这个仁人君子俨然高不可及的样子,可是一旦接近他,就感到和乐而温馨,于是,人们都乐于接近他。管宁常常告诉人子要尽孝道,弟弟要友爱兄长,人臣要尽忠。因为管宁能因事利导,引人向善,不知不觉间就感化了对方。

管宁讲授诗书,同时重视礼仪的传承。图:清 陈枚《耕织图‧祭神》。(公有领域)

祝期生

和管宁的嘉言懿行相反,有这么一个人叫祝期生的,他总是讦发他人的短处、隐私,又爱好诱人为非作歹。在他眼中天下简直没有一个好人。

他遇到相貌丑陋的人就讥笑人家,看到相貌俊美的便嘲弄人家。
遇到愚笨的就欺骗、欺负他;遇见聪明的就对他评头品足。
对贫穷的人,他鄙视刻薄;对富有的,他嘲讽毁谤。
对当官的,他就揭发其人的隐私;对读书的,他就张扬其人的私密。
见到人谈佛说理,他就讥讽人为斋公;遇到人说儒家讲德行,他便嘲笑人是假道学。

当他听到有人说了善言,便说:“嘴上说说罢了,心中未必想这么作。”看见人家做善事,就说:“既然做了这件事,那么那件事为何不做呢?”
另一面,祝期生对一些人不合于善良普世价值的行为,却大加赞赏。例如:看到有人生活奢侈无度,反倒称誉此人是阔气;见到有人心狠手辣,却说此人厉害。

祝期生的一张嘴没得闲,他到处批评,胡乱发议论,颠倒是非黑白。后来,祝期生突然得了一种舌病,舌头长疮,只能用针刺出脓血,每次都要流出一升左右的脓血才能消肿。他这病一年发作五到七次,痛苦自然不在话下,最后他就死在这病上,舌头萎缩失血而死。

小语

管宁一生高风亮节恭行顺言,清风懿行不受乱世道德下流的影响,在乱世浮生中成了稳定一方的力量,对邻里和世人起了模范作用,矫正了流俗,出自善心的良言教化了世人。祝期生虽然能言善道,却是满心妒忌,发为恶言邪论,惑人害人,杀人于无形,也造下自己的罪业。

资料来源:《三国志‧魏书‧管宁传》《德育古鉴》《艺文类聚》引《魏桓范荐管宁表》
@*#

─点阅【救世古鉴】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