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物价压力大 去年CPI创14年高

图为大卖场示意图。(中央社)
人气: 18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23年01月06日讯】(大纪元记者张原彰、常怀仁台湾台北报导)行政院主计总处在6日公布去年12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2.71%,数字较11月的2.35%扩大;2022年全年CPI则上涨2.95%,创下2009年以来、14年新高纪录。学者说,12月CPI数字透露,台湾CPI并没有外全从高点回落,2023年物价压力并没有解除,央行不能掉以轻心。

关于12月CPI年增2.71%,主计总处官员说,外食费、蔬菜、肉类、水产品、 蛋类、房租、家庭用品、油料费及娱乐服务费用上涨,但水果与通讯设备价格下跌,抵销部分涨幅;若扣除蔬菜水果,涨2.77%, 再剔除能源后的总指数,即核心 CPI涨2.71%。

细看上月CPI中,价格上涨的包括,包括:小白菜涨52.7%、国外旅游团费涨25.6%、鲑鱼涨 23.7%、鸡蛋涨21.9%、旅馆住宿费涨15.1%、沙拉油及调理油涨14.3%、中式早点涨9.8%,而卫生纸、面纸及纸巾涨 5.4%、95无铅汽油涨5.4%等。

另外关于12月CPI较11月涨0.16%,主计总处说明主因表示,逢跨年元旦连假,旅馆住宿费调涨, 加上蔬菜受天候影响价格上涨,但部分服饰适逢百货公司年终促销,抵销部分涨幅。

不过,观察去年12月7大类商品CPI表现,仍以食物类上涨4.93%较显着,居住类也涨了2.40%;12月行政院稳定物价小组关注的重要民生物资CPI则年涨6%,增速放缓,为近3个月最低水准。

展望1月及2023年的CPI走势,主计总处专门委员曹志弘说,由于过年落在1月且天数较长,与去年比较基数关系,以及去年12月蔬菜因寒流影响价格上涨,可能会递延到一月,受到这2因素影响,预计今年1月CPI、核心CPI涨幅可能会略为扩大,但应该不会破3%。

他说,去年11月预测2023年的CPI涨1.86%,预计Q1可能还是会大于2%,Q2开始会逐渐放缓,主要是国际农工原物料价格涨幅缩小转为下跌。

另外,媒体询问普发现金6,000元是否会对CPI造成影响,曹志弘表示,因为现金没有使用期限,民众应该不会收到现金就出现报复性消费,因此估计对物价波动影响不大。

立委吁召开稳定物价小组会议

对于物价上涨,民众党立委陈琬惠、张其禄6日举行“年关难过,持续通膨物价上涨怎么解”记者会,呼吁政府召开稳定物价小组会议。

陈琬惠指出,2022年蛋类价格一整年都居高不下,涨幅达24.81%;鸭蛋与其他蛋类光2022年的CPI就上升了10%,因为物价涨,宜兰业者、店家表示,成本包含糖、油、米等原料增加30%至40%不等;鸡农也苦,饲料价格不降,进口蛋进不来,盘商目前一篮鸡蛋调高到1千元,都不一定调得到货。

陈琬惠呼吁,政府应做出具体改革,如善用《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第36-2条,透过政策奖励企业加薪抵税,让企业和劳工共创双赢。

张其禄直言,若看“行政院稳定物价小组关注之重要民生物资CPI年增率”,包含肉类、鸡蛋、面粉、清洁用品17项民生必需用品,2022年前11月价格年增率平均为4.93%,鸡蛋甚至增加31.29%,民众必须消费涨幅远超过整体CPI,就是人民痛苦的根本原因。

对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民进党立委林静仪向《大纪元时报》表示,政府有在处理物价上涨的问题,如抑制油电双涨等。

时代力量立委陈椒华向《大纪元时报》表示,国发会下设的行政院稳定物价小组自去年8月底迄今,都还没有新一波会议召开,面对持续上涨的物价,应尽速召开。此外,对于民生物资、原物料,或许可思考减税来抑制物价。但是最重要的是仍处于高点的房价,是促成通膨的原因之一,政府应提出有效的抑制房价措施。

学者:物价上涨并未趋缓

淡江大学产业经济学系专任教授蔡明芳接受《大纪元时报》采访时提到,12月CPI年增较11月的扩增,代表通膨还没完全从高点回落,政府不能掉以轻心。

他说,9~11月连3个月是核心CPI年增高于CPI年增,而12月的CPI年增跟核心CPI年增都是2.71%,这代表台湾物价上涨并没有趋缓,通膨并没有如同中央银行所强调的物价已趋平缓。

蔡明芳说,央行不该错估通膨情势,未来使用会影响物价的政策时应更谨慎,不应只强调台湾物价比其他国家稳定,因为物价是跟自己国家的过去比,而不是跟其他国家比。

至于接下来的CPI走势,他说,从美国联准会(Fed)公布的最新会议纪要显示,他们对CPI的回落并没有十足把握与信心,升息的脚步很明确。台湾的部分,如果只看数字,可能会觉得CPI回稳,这是因为去年物价飙涨导致基期垫高,实际而言物价还是在上涨,并没有趋缓。

普发现金 对通膨影响有限

至于普发现金是否加剧通膨?蔡明芳语带保留的说,发现金对消费的刺激有限,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更多人倾向把现金存起来,由于无法强劲拉动需求,因此对通膨带来的影响有限。

责任编辑:吕美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