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都铎王朝的艺术遗泽(下)

文、摄影:Wei J C
手持象征都铎红玫瑰的爱德华六世画像。(Wei J C 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775
【字号】    

(接上文

爱德华六世(Edward VI,1537─1553年)

亨利八世一直想要有个男性子嗣继承他的王位,第三任太太珍‧西蒙(Jane Seymour)终于为他生了爱德华六世,但是两天后王后珍就过世了。

在爱德华还是婴儿期时,王室就用不同艺术的形式来打造这个未来的国王,小霍尔班画的爱德华的童年肖像(Edward VI as a child 1538)(图1)是一幅迷你版的亨利八世,连手势也是经过设计的。肖像的下方用拉丁文写满了字,大意是鼓励王子要“效法你的父亲”之类的,是小霍尔班送给亨利八世的新年礼物,这又是一张王室宣传画。而小霍尔班另外一幅为爱德华画的儿时素描画像,相对却显得朴素无华(图2)。经历岁月沉淀,不管是为宣传王朝还是画家信手捻来的画,都已成为都铎王朝的历史文献,大英的宝藏。

图1:爱德华六世童年。(Wei J C 提供)
图2:爱德华六世,1540─1542年。(Wei J C 提供)

爱德华生得聪明俊秀并勤学多才,却是个短命的国王,9岁登基,15岁过世。爱德华的御用画家威廉‧克罗茨(William Scrots)是尼德兰人。年轻的国王手拿着《圣经》(这张画不在展览中)(图3),显然他是一位新教信仰者,是都铎第一位新教国王。后来的伊莉莎白一世也是,这与他们从小由亨利八世的最后一位王后凯瑟琳‧帕尔(Catherine Parr,1512─1548年)带大有关。凯瑟琳在亨利在世时是一位隐藏的新教信奉者(她写过两本有关信仰的书)。

另一张爱德华的侧面画像,手持象征都铎王朝的玫瑰,太阳照射着各种花草含着未来国王握着权柄的隐喻(图4)。都铎王朝的文艺复兴与欧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最大的不同是,都铎王朝多是围绕着王朝、君权、人像作画,而意大利则是表现神与人的题材为主。服务于都铎王朝的艺术家来自欧陆各地,各自的精湛技术与人文素养加上特殊的雇主与环境,成就了英国的文艺复兴。

图3:爱德华六世手持《圣经》。(公有领域)
图4:手持象征都铎红玫瑰的爱德华六世画像。(Wei J C 提供)

玛丽一世(Mary I,1516─1558年)

图5:玛丽女王,1554年。(Wei J C 提供)

爱德华六世早逝,接位的玛丽一世又称“血腥玛丽”(Bloody Mary),她是个狂热的天主教徒,是亨利八世的第一任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Argon)所生。玛丽一世仅在位五年就去世了。受到她迫害致死的新教徒史载有三百多人,被用火刑烧死,可能手法太过激烈残酷而获名“血腥玛丽”。不过史载她的父亲在位36年有7万2000人被处以死刑,岂不更血腥?

展览中除了她的肖像,还有一对高度超过十尺的彩绘玻璃设计图《国王之窗》(King’s Window)(图6)与头像金币(图7、8),是为祝福她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Philip II of Spain)结婚而定制的,是来自安特卫普的设计师所设计的。一对高大的设计草图挂在会场很壮观,可见策展人在分配作品与选件比例上很用心。玛丽在位时间短,画像文物自然较少。策展人用高大黑白原寸稿,视觉上的分量平衡了件数上的不足。(图9)

图6:玛丽女王与西班牙国王的彩绘窗户《国王之窗》(草图)。(Wei J C 提供)
图6─1:《国王之窗》(完成后)。(Wei J C 提供)
图7:玛丽一世结婚纪念章背面,菲力普二世。(Wei J C 提供)
图8:玛丽一世结婚纪念章。(Wei J C 提供)
图9:都铎王朝展览场域。(Wei J C 提供)

玛丽一世的继任者,是同父异母的伊莉莎白一世:新教信奉者,两人的关系紧张,一直到玛丽女王去世之前,伊莉莎白一直活在可能被姊姊处死的阴影下。都铎王朝的人民似乎就记得玛丽一世迫害新教这么一件事。“血腥玛丽”还成了一种著名的鸡尾酒。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年)

图10:这幅达恩利肖像据知是伊莉莎白最喜欢的画像,1575年。(Wei J C 提供)

1558年接下玛丽王位的伊莉莎白,在位时间长达44年127天,是都铎王朝文学艺术的全盛时期,莎士比亚活跃於戏剧舞台之际,虽然已是女王在位的晚期了,但文化风尚从来不是顿时产生的,而是来自积累与有利于发展文化艺术的社会环境;从多幅伊莉莎白的肖像画及多样的题材与衣饰,反映出当时的繁荣丰富,政权稳固,社会经济发展蓬勃。(图11、12)

图11:伊莉莎白(迪奇力画像)。(Wei J C 提供)
图11-1:伊莉莎白(迪奇力画像),局部。(Wei J C 提供)
图12:伊莉莎白一世(1599年)(Wei J C 提供)
图12-1:伊莉莎白一世(1599年),局部。(Wei J C 提供)

微型图画与微型人像(Miniature Painting &Miniature Portrait)也是都铎一朝特有的艺术形式,后来传至欧洲其它国家。此特展中有一幅小小的水彩画〈伊莉莎白与三个女神的会晤〉(图13),虽历经几百年了仍保存完好。西方古典神话中的三位女神朱诺(Ivno)和她的孔雀、密涅瓦(Minerva)身着盔甲并手持战旗,维纳斯(Venus)和她的儿子邱比特,画家以三位希腊女神与她的会面,隐喻伊莉莎白是一位才智文武美德兼备的女王。(注1)

图13:伊莉莎白一世与三个女神的会晤。1588年。(Wei J C 提供)

画作虽小但讯息量却很大,意味着女王承传古典西方文明与建立大英帝国的野心。英国在伊莉莎白女王时期走上世界霸权的舞台:使北美洲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让西班牙让出了海上霸权、东印度公司成立。(图14)

图14:伊莉莎白的战舰肖像,1588年。(Wei J C 提供)

除了都铎式的微型迷你画,另有多幅大尺寸的伊莉莎白女王肖像画,每一幅都展示了不同的意象与不同阶段的她,藉由衣饰、布景,寓言式地表现女王统治王朝的阶段性。有一张她穿黑衣站立在房间里,手持筛子(图15),她背后房间外回廊里的人是她的朝臣。她可不是要去做面包,而是以筛子替代典型女性的配饰,如扇子或书本。

“根据罗马传说,一个女人在筛子里打水来证明她的童贞。伊莉莎白在许多肖像画中都使用了这种静态隐喻式的画像,来确立她作为女性统治者的地位。”

——策展人的说明。

图15:伊莉莎白一世与筛子,1583年。(Wei J C 提供)

因此伊莉莎白女王有童贞女王之称。传说她曾告诉她的士兵“我的身躯虽是弱女子,但是我有一颗国王的心与胃”(I have the heart and stomach of a king)。不知是莎士比亚编剧里给她写的台词,还是她真的说过这样的话?她在位期间打败曾向她求婚的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二世,改写了世界版图的分配,她的御用画家大量制作与都铎王朝形象有关的铜版画,这个时期的她与王朝有了强大的自信心(图16)。展场最后一间挂满了一张张不同时期她的肖像,这些画像证实了她完成都铎统治的意志与使命。(图17)

图16:荷兰版画家制作的伊莉莎白一世肖像铜版画,1592年。(Wei J C 提供)
图17:都铎王朝,威廉‧罗杰斯(1584─1604年),铜版画。(Wei J C 提供)

结语

展览的最后一张大幅油画是英国本土画家艾萨克‧奥利弗(Isaac Oliver, c. 1565–1617)的作品。这幅画与都铎三代君主静态肖画像回然不同,画中的王子是个充满运动感的年轻王子,持剑入鞘还是拔剑不得而知,脚前躺着一只鹿,英气十足,他是新威尔士亲王亨利‧弗雷德里克(Henry Frederick, Prince of Wales)(图19)。他的父亲詹姆士一世将接任伊莉莎白女王的位子。这张画选放在展场最后。

图19:新威尔士亲王亨利‧弗雷德里克。(Wei J C 提供)

1603年随着伊莉莎白女王的离世,宣告都铎王朝的结束。相对应这个时期的中国皇帝在想什么呢?

走笔至此,不禁想到在位70年96岁的伊莉莎白二世离世了,是否英国也将走入历史的新纪元?大英帝国的光辉虽早已随风飘逝,但女王的风采敬业让人怀念。从都铎王朝盛世继承下来的人文与艺术遗泽又能留下多少呢?

都铎的五代君王一共才120年,这在中国的历史长河是个零头数字,而每位国王(女王)在位或长或短都有他们专用的艺术家、文人、设计师,他们很清楚正统与巩固政权需要的是武力以外的工具——教化臣民,以成为合法的统治者。而优秀的艺术家又用独特精湛的技艺展现他们不同的面向与需求。

都铎王朝对后世的影响,不仅是英格兰本土也是国际性的,这可追溯到亨利七世已有潜在的国际观与恶名昭彰的豪夺、杀戮,但同时他们敬神、宣扬神,因而造就了后来的日不落帝国。莎翁之后的英国文学、戏剧、电影给世界带来遗泽是不可抹灭的。有人问丘吉尔,印度与莎士比亚你要哪个?他说宁可用印度换莎翁。有哪个国家的首相会说出这样的话?令人沉思——大英殖民时期的掠夺与文明似乎是同时往返交错的。

参考书籍与资料:

注1:密涅瓦(Minerva),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战争神和艺术之家与手工艺人的保护神。她是音乐、诗歌、医药、智慧、商业、编织与手工艺术女神。她经常与一只猫头鹰结伴出现。

——转载自《新纪元

责任编辑:连书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念念不忘四年前那次偶发的“品茗之旅”,我再度回到平溪的山里探访了东势格的老茶农。跟着老先生在陡峭的茶园上上下下,他弓著身子捧着一篮篮茶叶的身影,令人动心。我们何其有幸可以喝到他做的茶……
  • 煤乡人有其独特对土地的情感与记忆。矿业兴盛的年代,物资匮乏,平溪乡人自家养土蜂制蜜;矿业结束后,人口外流,老煤乡人开始从记忆中找回儿时熟悉的养蜂。他们的共同记忆创造了生活的座标。
  • 平溪人一谈起他们的乡花——艳红鹿子百合,都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最近一次拜访吴金池,正是他复育在院子墙上的艳红鹿子百合盛开时。或许明年我们又可在白鹰石上的峭壁看到这“岩壁上的精灵”,那是去年4月蜘蛛人爬上去种植的。
  • 1999跨入千禧年夜,17亿人透过转播,看到写着“台湾加油”的巨大天灯在时代广场的萤幕缓缓升起。这是从小在十分寮长大、人称“国宝天灯”的胡民树所设计,他说当时好多人流下了眼泪。胡民树从小玩到大的天灯游戏,如今已成为许多平溪人的生计。
  • 弗立克美术馆起居室的三幅古典人物画作总令我流连忘返,不仅是画的技巧,更因为历史人物的内涵与张力——弗立克将两位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公案人物,挂在起居室一左一右彼此互望,摩尔线条坚毅严正,克威尔表情隐晦没有生气……
  • 疫情后,大都会美术馆推出都铎王朝特展,由纽约大都会、克利夫兰、旧金山三大美术馆共同策划。展览的画作——那些神气又赋予寓言的画像,还有君王的收藏与私用书籍等,物件丰富且布展周到细致,即使对都铎王朝不熟悉,若认真看作品与文字说明也会对其历史、人物、艺术留下深刻的印象。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 南梁 张僧繇《雪山红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轮廓线以外,不添加任何线条也就是没画皴法。 这幅画怎么和常见的中国山水画迥然不同呢?
  • 来自比利时的法兰德斯风格画家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公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画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所绘的肖像画,优雅地呈现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宫廷样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师,他善于运用色彩和大胆的笔触来表达光线、物体的移动和布料质地。这项特长也让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绘出高度精准却仍具有绘画特点的蕾丝质地。蕾丝这种非常精致又复杂的布料是16至17世纪时富有的艺术赞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饰配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