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唐诗系列二之三

【品读唐诗】被誉为唐人七绝第一的边塞诗

作者:兰音
图为五代 周文矩绘《文苑图》,描绘的是王昌龄与文人宴集的故事。(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91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听,苍茫的塞外沙场,又响起了雄壮的战鼓号角;看,遥远的西北边地,又燃起了无尽的烽火狼烟。无数大唐的好男儿,金戈铁马奔赴万里之外的边关,追寻建功立业的理想,实现忠君报国的荣耀。

在那个开拓有为的鼎盛时代,即使是文人书生,也有着投笔从戎的豪情、拜将封侯的壮心。他们落笔成诗,记录下从军生涯的种种见闻,编织成唐诗中最为阳刚雄浑的边塞诗歌。博大壮美的盛唐气象,在这些诗歌中展现淋漓。

一位来自长安的青年书生,一路西行到塞外游历,他或许没有披甲上阵的机会,却做着一腔热忱的军旅梦。他用诗意的眼光穿越汉唐历史,纵览古今边关战事,写下两首七绝,表达了对国士良将的慨叹,以及对克敌立功的渴望。这就是王昌龄的《出塞》: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诗境赏析

“秦时明月汉时关”,开篇就是横绝大唐的千古名句。头顶的明月,眼前的关隘,那是自遥远的秦汉时代,就存在的塞上风光。诗人以千年、万里为单位,从至高至远处挥洒如椽大笔,描绘出苍然旷远的月下边关图。仅仅七个字,就把千年历史和当今战争巧妙联系起来。他更在字里行间,流淌出包罗天地的悠悠边情,以及怀古抚今的漫漫思量。

从秦汉时起,中华王朝就和西北游牧民族的战争不断,也创造了许多军事史上的奇迹。图为北宋《山阴会战图卷》局部。(公有领域)

从秦汉时起,中华王朝和西北游牧民族的战争就不断,也创造了许多军事史上的奇迹。秦始皇时期,将军蒙恬北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两位大将,大败匈奴,从此漠南无王庭,树立强汉军威。

然而,边疆的战事绵延不断,秦月汉关见证了汉族男儿长年累月地远征、戍边,直到千年后的唐朝,这样的景况依然没有改变。诗人自然地引出第二句感叹:“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感佩将士们背井离乡、报效国家的无私精神,也饱含了战火难熄、征夫难归的感怀。

之后,他笔锋一转,去探讨战争背后原因,正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是一个假设,恰恰是国家缺乏汉朝那样的英雄人物坐镇边关。汉朝的飞将军李广,令匈奴闻风丧胆;大将军卫青,直捣龙城,杀敌数千;少将霍去病,封狼居胥,首创武将最高成就。龙城飞将,指的就是像李广、霍卫等勇猛善战、屡建奇功的百战名将。

怀着对前朝英雄的无限敬仰,诗人发出最后的长叹:“不教胡马渡阴山。”如果神将在世,胡人就不敢进犯中原,边境自宁,征人自还,国家再现统一和安定的太平盛世,这才是战争的真正意义所在。最后两句含蓄地讽刺了当朝昏庸无能的边将,也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格调浑然悲壮,情感慷慨婉转,被后世赞誉为唐人“七绝之冠”、“压卷之作”。

《出塞》其一历来备受称道,第二首就显得比较鲜为人知了。然而能够和压卷之作出现在同一诗篇的,定然不是凡品。这首诗一改前文的悲怆,运用色彩鲜明、情绪激昂的笔触,描写了一场激战刚刚结束时,大唐将士英姿飒飒的风貌。

“骝马新跨白玉鞍”,骝马是一种黑红毛色的骏马,配上白玉雕鞍,显露出黑白分明、英气勃勃的风采。精良的战马,衬托出将士气宇不凡的神威,以及他们对战事必胜的信念。

第二句“战罢沙场月色寒”,直接跳过具体的战争经过,进入战事最后的阶段。月色照耀沙场,这场大战从白天持续到夜晚,战局之紧张、战况之激烈可想而知。前两句诗,色彩从热烈到清寒,情绪从昂扬到静寂,被省略的战争部分则被赋予无限的想像空间。

最后两句,描写了将士对战事的回味,战鼓声仿佛仍然响彻城头,金错刀上的血迹尚未干透。诗人再次从侧面烘托出战场的气氛,表现出将士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尚武精神。而他对将士的赞美,也是自己矢志报国的心灵写照。

唐诗背后的故事

王昌龄,字少伯,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生活在开元、天宝年间,正值唐王朝最强盛、繁荣的黄金时代。自初唐以来,政治安定、经济文化繁荣,天子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回应边境外族的侵犯,逐渐确立了万国来朝的世界中心地位,唐朝皇帝更是各族尊崇的“天可汗”。整个王朝,洋溢着积极开拓、豪迈雄放的魄力与自信。

王昌龄对投军边塞、以身许国的经历心驰神往,并在早年展开一段游历西北边塞的生活。此为敦煌莫高窟的五代第61窟西壁的“五台山图”局部,描绘了官员骑马登山的场景。(公有领域)

唐人心中,“功名只向马上取”的从军生活,不仅能够实现他们保家卫国的热血理想,更是立身扬名的最佳捷径。寒门出身的王昌龄,不甘皓首穷经,同样对投军边塞、以身许国的经历心驰神往,并在早年展开一段游历西北边塞的生活。

因而,王昌龄写下许多以边塞战争为主题的动人乐章。他年轻气盛,又志存高远,讴歌“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的气概,吟唱“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的信念,刻画出一个个不顾生死、奔赴国难的沙场英雄形象。

在他现存的一百七十多首诗歌中,边塞诗只有二十多首,并不算高产。但是王昌龄的边塞诗意境高古苍凉,主旨深刻隽永,是他成就最高的一类诗歌。其内容几乎囊括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描绘出波澜壮阔而又丰富多姿的大唐边塞全景图。

他的诗作篇篇皆精品,留下许多脍炙人口、传唱不衰的名句名篇,比如“大漠风尘日夜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的凛凛军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旦旦誓言,以及“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离愁”的款款深情。自他之后,高适、岑参、李颀、崔颢等一批诗人大量创作边塞诗,蔚为大观。

王昌龄是唐朝边塞诗人中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他因擅长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在七绝领域,他是唯一能和诗仙李白相媲美的诗人。由于王昌龄年长于李白,他还是第一个大量创作七绝并奠定七绝地位的诗人。诗评家认为,王、李的七绝堪称神品,形成双峰对峙、二水分流之势,如胡应麟的《诗䉤》说:“七言绝,如太白(李白)、龙标(王昌龄):皆千秋绝技。”

而从诗歌历史来看,王昌龄又是重振诗歌风骨的灵魂人物。三国时期,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风格,以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的诗歌成为一代文学。而诗歌发展至南朝,风格逐渐转向浮艳绮靡,直到盛唐时期,才出现“声律风骨始备”的盛唐之调。《河岳英灵集》称赞他是继曹、刘、陆、谢四百年后,创作出“惊耳骇目”的“中兴高作”,成为代表盛唐风骨的第一诗人。

那么盛唐风骨,体现在诗歌中是什么样的风格呢?那是一种雄放壮大的高度自信,一种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一种饱满俊朗的大千气象。即使是表达悲怆、忧患的主题,诗歌中也总是充溢着乐观积极的生命力。正如《出塞》其一,王昌龄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将士的同情,但整首诗歌更多地带给读者浑厚深长的历史感,以及恢宏充沛的气势,唱出了盛唐之音。

点阅品读唐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生活在北方的人们,几乎年年都能看到雪。皑皑冰雪,纯洁无瑕,不仅在寒冬妆点了大地,预示来年的丰收,还丰富了人们的户外活动。从古到今,有谁不爱雪呢?文采飞扬的诗人们,更喜欢用雅俗共赏的诗句来歌咏它。比如东晋才女谢道韫形容雪“未若柳絮因风起”,非常轻盈优美;唐代诗仙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一派壮阔雄浑;北宋文豪苏轼还说“光摇银海眼生花”,却是绚丽夺目。
  •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本书,我们经历的每件事或者每个阶段,就是这部书中的一个片段或者一个章回。也许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都不会太在意,但如果某天翻阅自己的人生书籍,你可能会发现,哪怕是普普通通的小事,都让人感觉回味无穷。
  • 您知道大诗人李白的“诗仙”名号是怎么来的吗?据《本事诗》记载,李白来到京城长安,尚未成名,独自住在旅店里。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上门拜访,惊叹于李白飘逸超群的风姿,于是请求欣赏他的作品。老人读了李白的《蜀道难》,多次称赞,直呼李白为“谪仙”。后来他又读了《乌栖曲》,又叹道:“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 在诗歌的顶峰时期──唐朝,写月的名诗名句更是层出不穷,最常见的仍然是将明月作为传递相思的意象。其中有一首诗,在歌咏明月的同时,描绘出一幅雄浑幽静的画面,在众多诗歌中脱颖而出,成为千古传唱的佳作。
  • 大漠孤城,长河落日,朔风飞雪,铁衣金甲⋯⋯如果把这些词汇归到某一类古诗词中,相信很多人都会答出唐朝的边塞诗吧?不过,边塞作为中华王朝的边境自古就存在,历朝历代也少不了开疆拓土的战事,那么其他朝代,会不会也有唐诗一样不朽的边塞文学呢?
  • 在唐朝有这么一批文士,他们深入苦寒的边疆地区,在惊叹大漠异域风光的同时,也接受严酷的生活考验,在激烈的战事中不断成长。流露在他们笔下的,就是唐诗中最特别的类别之一——阳刚雄浑的边塞诗。这一首诗,就是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春风为何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凉州词》是唐诗七绝的压轴之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每一诗句,都展现了奇特的视野与情怀,展现诗人的倜傥异才。
  • “旗亭画壁”的唐诗典故,传说了盛唐时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等三位边塞诗人的成就,引人造下了这样的故事,为他们三人一比高下。王之涣《凉州词》神思飞扬,壮采深情,奇景和情味令人难忘,资添茶余饭后的谈趣。
  • 当大唐进入鼎盛阶段,乐舞艺术也达到了中华历史的最高峰。其中有一位舞姬、一支舞蹈,留给大诗人杜甫最深的印象。哪怕经过五十年之久,他永远铭记着观者如山、一舞动四方的盛况。
  • 很多人都读过贾岛的诗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朝的寻隐诗自成一派,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诗人,一次次走进山水佳境,踏上寻仙问道之旅。大唐诗坛最耀眼的明星——诗仙李白,他的寻隐之旅有怎样的玄妙意境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