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自己很外向?迎合别人只会让你越活越累

人气 472

坐在回家的计程车上,周祺戴上耳机,瘫在后座上,一边浏览着城市的夜景,一边听着音乐。“啊,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此刻,她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慨叹。

就在两个小时之前,身为一家企业市场部总监的她,还在公司举办的晚宴上和客户们推杯换盏,笑语盈盈。她周到而细心地穿梭在新旧朋友之间,询问他们对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有什么意见,偶尔和其中一些人商量最近去哪里打场球。

她性格阳光开朗,总是表现得积极主动,让所有人都觉得她能量满满。但只有她自己清楚,在热情爽朗的外表下, 她早已身心俱疲。她很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无人打扰,只是一个人着。

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

在很多人面前极力表现出一副开朗的样子,内心却疲惫不堪;在各种聚会活动中看似和谁都很熟络,内心却觉得很孤独;身边人都说你很外向,但你自己明白,这一切不过是伪装出来的……

“外向”只是你惯用的一张面具,帮你隐藏了真实的自己。我称之为“假性外向”。

“外向”这个词最早是由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他在一九二一年出版的代表著作《心理类型学》中提出了“内向”和“外向”的概念。他认为,“内向”的人能量指向内部,从独处中获取能量,因此更喜欢安静;“外向”的人能量指向外部,从社交中获取能量,因此大多开朗活泼,喜爱社交。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内向”和“外向”更常被用来描述人的性格特征。当我们说一个人很“外向”的时候, 大脑中会自动浮现出这个人开朗健谈的画面;而当我们说一个人“内向”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给他打上“木讷”“不善言辞”“没什朋友”等一系列标签。

人是社会型动物,想要自身获得发展,就需要不断地与社会进行联结。客观来讲,性格外向的人确实比性格内向的人更容易完成与他人的联结,这就导致我们整个现代社会更加崇尚“外向”。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我们总是被宣导做一个外向的人:老师教导我们要“融入团体”“积极主动”,家长告诉我们“见到亲戚朋友要主动问好”。

整体的社会偏好如此,于是“内向的人”仿佛成了不受欢迎的代表,甚至在某些时候,性格内向被视为失败的注脚。在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内向的人”往往也悄悄地给自己贴上了“我不好”“我不应该这样内向”的显着标签。

因为觉得“我不好”“我不应该这样内向”,“内向的人”开始寻求改变,他们努力地让自己看起来外向一些,努力地去迎合这个社会的“标准”,以期获得精神上的认同, 满足内心深处对归属感的渴求。

当很多人不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开始扮演“外向”时,“假性外向”便有了真实的演绎空间。

当然,“假性外向”并非一个完全负面的词汇。由于社会角色的需要,我们每个人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多多少少会戴上一些人格面具,“假性外向”便是其中之一。

就像前面提到的周祺,由于工作需要,她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必须表现出自己的外向,以确保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假性外向”非但不是负面的词汇,反而有诸多积极的意义。

“假性外向”真正的问题,不是你在社交中展现出自己开朗健谈的一面,而是你忽略了自己内在的真实感受,否认自己的内向性,试图把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个符合大众期待的所谓“外向的人”。你可能常常会开怀大笑,但是你知道,自己其实一点都不快乐。

再以周祺为例,假如她真的是一个内向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场合扮演“外向”之余,她必须承认自己的内向,每天给自己留出一些独处的时间,获得心理能量。这也意味着,她需要拒绝一些善意的邀请,承担可能引起的误解或非议。如果做不到这些,而是一味地满足他人,努力成为“外向的人”,那么她的心理能量将会持续地消耗下去,使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我们表现出自己外向的一面,甚至假装自己很外向,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不要否认自己的内向,不要完全活在他人的期待里,也不要忽略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当全世界都在为“外向”欢呼喝采的时候,我们可以淡定地回应:“内向,也很好。”⊙◇

<本文摘自《假装自己很外向,你在迎合什么?:外向孤独者的勇气之书》,圆神出版社提供>

责任编辑:曾臻

 

相关新闻
研究:性格外向尽职尽责者最有幸福感
为何长子长女的性格与其他孩子不同?
在视频的世界中 内向性格的人该如何应对
如何养育性格坚毅的孩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