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隐藏负面情绪 小心走向绝望的深渊

作者: 杨思远

人气 522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总觉得他们过得不错,工作很顺利,恋爱很甜蜜,人际关系也很融洽,让你羡慕不已。他们总是脸上挂满笑容,除了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常常为别人答疑解惑。

但如果深入了解,可能会发现其实他们同样被一堆问题缠身,或许正处于一段人际关系的危机之中,或许正陷入情绪低潮,又或许正面临债务危机……但是,他们会把这一切隐藏起来,呈现出一种“我很好,我过得很不错”的假象。

有人说,成年人的世界,悲喜自渡。展露自己的脆弱,而不是展现自己的成熟,没有任何好处。

所以,很多人在成为成年人的路上,慢慢学会了隐藏自己内心的脆弱和不安。

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如果长期把自己的脆弱和不安隐藏起来,生活真的能够好起来吗?自己真的能变得成熟吗?恐怕未必如此。

那些平时习惯表现得“我很好”的人,需要警惕的是:所有被你刻意隐藏起来的负面情绪,可能会带来超乎想像的影响。也许一开始这些负面情绪只是让你感觉身体不适,例如失眠或者精神萎靡;但负面情绪在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将你推向绝望的深渊。

大多数人的忧郁,其实都和自我压抑有关。

自我压抑是指当情绪被唤起时,一个人不做出任何表达性的举动,而是克制自己释放出表现该情绪的表情、行为和语言等,以此掩藏自己当下的情绪。

除了情绪外,这类人往往还会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欲望。一个人选择自我压抑,通常和其隐密的潜意识相关。

那些总是向外界表达“我很好”“我过得不错”的人, 只是在表面上努力地展现自己身为成年人的体面,内心深处却潜藏着深深的恐惧。他们害怕的是自己的脆弱和不安,无法得到别人的回应。

有些人自我压抑的形成,甚至发生在生命更早的时期。在佛洛伊德描述的心理发展阶段中,零到一岁被称为“口腔期”。婴儿是透过口腔活动与这个世界进行联结并获取快感的,所以喜欢将各种各样的东西往嘴里塞,这就是口腔期的典型特征。

在口腔期,婴儿会体验和母亲从共生到第一次分化(断奶)的心理发展过程,如果这个过程发展得比较好,就会为孩子将来独立人格的塑造、边界意识的建立等奠定良好的基础;反之则容易出现相应的问题,例如孩子长大之后很可能会表现出表达困难、言语错乱等行为特征。

为了更清楚了解这个阶段形成的表达障碍,我们可以假设一个情境:

你是刚出生没多久的婴儿,家门口轰隆隆的火车声经常让你感到害怕,于是你用哭声表达恐惧。而母亲并不怎么理会你的哭闹,偶尔还会带着责怪的语气拍你几下。

你从母亲的回馈中看到自己的“不可爱”“不乖巧”“不懂事”,于是开始在潜意识里责怪自己,并深深地感到羞耻。与此同时,你认为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对母亲的攻击,让她不开心。

尽管事实上你并没有错,但你还是在潜意识里认同了自己的羞耻感,认为表达自己,就是对别人的攻击。

长大后,这个潜意识使你经常允许别人跨过界限对你进行心理掠夺,即使你感到难受,也从来不懂得拒绝。因为惧怕表达自己的难过,那意味着你要体验与之伴随的羞耻感。

那些伪装自己“过得很好”的人,他们内心被过度压抑的负面情绪,终将以更加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像是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等。

伪装必然伴随着内心的恐慌,在隐藏的同时害怕被发现、被戳破,所以假装“我很好”,但这样就会妨碍与他人建立真实而深刻的联结。

一个人要想真的让自己变好,就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敢于袒露内心的脆弱和不安。

在我咨询的个案里,有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那是一位习惯自我压抑的女士。我告诉她:“从你和我建立咨询关系的这一刻开始,你要学会尊重自我的感受。”

她接下来的一句话让我感到异常诧异,她反问道:“什么是自我的感受?”

长时间的自我压抑居然让她变得如此麻木,连自己的感受都搞不清楚了。为此我不得不带她去尝试连通自己真实的内在,体验真实的喜悦、快乐、悲伤、难过、委屈、焦虑等情绪状态,然后告诉她,这些就是她的感受。

要先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再去勇敢地表达自己。 我们每个人最终寻求的,都是真实的自己能够被人看见,从而与外界建立更多深刻的联结,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真实的自己,不是来自刻意的装扮,而是无所畏惧的展现。⊙◇

<本文摘自《假装自己很外向,你在迎合什么?:外向孤独者的勇气之书》,圆神出版社提供>

责任编辑:曾臻

 

相关新闻
与不喜欢的人融洽相处 也是一种沟通能力
人际关系会影响一生 哪些是你最该远离的人?
关注容易受伤的心灵 你必须留意3因素
为什么人际关系不好?问自己是否缺乏同理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