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翦春韭”是什么宴?雨翦春韭典故为谁传?

作者:允嘉徽
常吃韭菜可以增进体力、促进血液循环,从而缓解手脚冰冷、下腹疼痛。(胡乃文开讲提供)
常吃韭菜可以增进体力、促进血液循环。古人“翦春韭”意味什么宴会呢?“雨翦春韭”是谁留下的典故?(《胡乃文开讲》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68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春天时节古人有一个雅兴是“翦春韭”(*翦同剪),这与当今流行语“割韭菜”的对象是一样的,内涵却相去十万八千里,天差地别。古早以前,先人早知道仲春的韭菜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古人强调顺应天时过生活,春天“翦春韭”翦出了无数的春天记事、人生风景和温馨情谊。

春天里迎来新年,好友亲朋邀约叙春小宴,其乐融融。怎样发函邀约召唤好友来相聚呢?古人非常含蓄自谦,就以“翦春韭”为名,用这幅春日里的好景致,邀约劝诱好友来一场叙春小宴。

为什么“翦春韭”款待客人?春天是韭菜最美味的季节,春韭应天时而生,攒聚物华。南朝宋、齐的文学家周颙说“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是菜食中的胜味,且推荐给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齐武帝萧赜长子)(见《南史‧卷三十四》)

“韭”一种而久,所以称之为韭。春天的韭菜是食桌上的一种至味!(Shutterstock)

韭菜是一种非常好种的植物,种下之后只要在冬天培土一次,在韭的根部覆盖泥土,等到春来就可以继续收获,而且一年割剪韭菜三、四次也不会伤害它的根本。元代王祯《农书》记载“韭,久也。《图经》云:‘一种而久,故谓之韭。圃人种莳,一岁而三四割之,其根不伤。’”

淋过春雨后,春韭脆而无滓,更是美味中的美味!

唐代诗圣杜甫在《赠卫八处士》诗中留下“夜雨翦春韭”的情味,描写老友卫八处士在春雨霏霏的夜色下为他翦春韭,温暖了他的心房,留下了多难人生中美好又隽永的记忆。一场春韭小宴招待一位契阔二十载的老友!“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感伤,在春天烟雨中、在春韭美味里消解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醇厚的情味。

雨翦春韭”的典故不是唐朝才有,这种温暖情谊的另一端遥遥接系东汉。东汉末年乱世中,有位高风亮节的贤士郭林宗(郭泰),他有个好友叫范逵,两人情谊深厚。一个春雨霏霏的雨夜,范逵突然到访。郭林宗在雨中给他翦春韭,作汤饼款待他。

汤饼就是汤面,热腾腾的汤汁暖胃暖心,春韭浓郁香气飞散传远,受到许多人青睐。《晋束皙饼赋》说汤饼是最好的解饥食品,“弱似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搭配春韭料理的汤饼,热气香溢八方。

这道春韭汤饼从郭林宗的手中传下来了,传了二千年,浓情厚谊的滋味代代递增,《幼学琼林‧卷四‧花木类》传载:“冒雨翦韭,郭林宗款友情殷”,令人无穷回味。后代因此以“雨翦春韭”来传述友情的深厚,人间的温情。

薄皮韭菜盒子,香气远溢。(Shutterstock)

《后汉书》撰述了郭林宗(郭泰,公元128年—169年)高风亮节、高古非凡的一生。他从小丧父,家境贫穷。他就学于成皋,二十岁时跟屈伯彦学习经史书籍。他穿着破旧的衣服,不执著于饮食,隔一日吃饭,乐在学习,勤学三年博通古籍。后来他到洛阳游历,受到当时名士“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赞誉:“吾见士多矣,无如林宗者也”,遂而名震京师。

郭林宗见天下将乱,开馆授徒而不出仕,侍亲至孝,且乐于劝善,提携后人,从不批评他人。范滂赞赏他是个“隐不违亲,贞不绝俗”之人。郭林宗死时四十二岁,来自四方为他送葬的有千余人,一些人共同为他立碑立传。当时闻名天下的大文学家蔡邕为郭林宗写了碑文。蔡邕说:“我帮人写的碑铭很多,他们的碑文都溢美了,只有郭泰一生德行铭记在碑文上毫无愧色!”

春韭献给好友春叙的“春韭宴”人间美味。(Shutterstock)

春韭为我们作了“春韭宴”的人间美味,“雨翦春韭”的伊人传下温厚情谊和煦煦品德,芳远益清。春韭情谊为人间画下一道永远的好风景!@*#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秋天多变的风貌往往容易触动人心,诗人咏秋的诗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诗情画意中对应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让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们来看一篇咏早秋的诗,体会其中简单二十个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意境与深永的意味。
  • 人们讲“靠山”是指人的后台撑腰的人事力量,“靠山”这一名词是怎么来的?它来自一段历史中的真实故事。故事晓谕我们:不论居太平乡或处乱世,作人能把住“良心”,不为名所俘,不被利益所诱,不畏强权欺压,不惧邪恶逼迫,就是处世最好的靠山!
  • 在中华文化的川流中,“虚室生白”是中华文化的思想观之一,它出现在道家思想中,也被历代不同的人事物取用,历来受到重视未有间断,成了一种处世智慧。“虚室生白”出自何处?我们的先人怎样用生命去实践这种精神?
  • 从《列子》引出的这则故事,后来演变为“蕉叶覆鹿”,用来比喻世间的荣辱得失犹如梦幻,一切宛如镜花水月;另有解读则是比喻把真事看作一场梦而一再判断失误。
  • 如果您听说谁家刚刚诞生了一个“千金”,当即知道这家的新生婴儿是个女孩。说起千金的话题,这里边还有不少趣闻,不仅指货币,也曾指男孩,那什么时候专称发生了改变?
  • 母亲节让人想起康乃馨。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早就有代表母亲的花了,比康乃馨更是悠久,那是什么呢?中华文化的母亲节很有特色!
  • 常言形容人“病入膏肓”,或说“病在膏肓”是指一个人已经无药可救了。病势已入膏肓,命将危矣!膏肓是在人体的什么地方?为什么“病入膏肓”就无药可救?这成语是出自哪本古籍?
  • 满族,格格,清朝,夏琼芬
    华夏民族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着古老的记忆,这记忆来自秦汉三国、唐宋明清。五千年间,每一朝代都遗留下丰富的文化,镌刻在华夏民族的基因里。您或许曾想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看一看历史的朝代中是否有您前世的身影,那么在此之前,您应当获得适量的知识储备,以免在古代社会里不小心冒犯了君子、唐突了佳人。
  • 古人说感恩报德至死不忘!阴间的鬼也知恩图报,史书上有记载。从另方面来说,人做的好事、善事,也不会白做,可能在什么关键时刻、或关键的事情上就得到令自己意外的好回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