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生物标记物的基础知识

文 / 韩慧林

在很多癌症的治疗中,生物标记物检测已成为一个重要工具。(Shutterstock)
人气: 748
【字号】    
   标签: tags: , , ,

在当今精准医学迅速发展的时代,患者常常听到一个名词——“生物标记物”(biomarker),特别在很多癌症的治疗中,生物标记物检测已成为一个重要工具,帮助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什么是生物标记物

世界卫生组织对生物标记物的定义是“人体内会影响或预测疾病发生率或结果的任何可测量物质、结构或程序”。

常见的生物标记物有核酸、蛋白质、糖类、脂肪或小分子代谢物等,这些标记物存在于人体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代表患者个人疾病的明显特征。

以癌症为例,在肿瘤生长和发展阶段,人体细胞、组织等的正常功能会发生改变,这些改变会导致基因突变、重组、缺失等异常,这些与肿瘤生长有关的特殊基因、蛋白等物质的改变,就成为当今癌症治疗中很重要的“生物标记物”。

生物标记物的名称通常简化为几个字母的形式。例如,乳腺癌中HER2基因突变,肺癌中的EGFR基因突变,都是相应癌症的生物标记物,代表着相应癌症的一种亚型。

生物标记物提供药物作用靶点

“生物标记物”在精准医疗中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提供药物作用的有效靶点。科学家们通过研发作用于有效靶点的药物,提供符合患者“个人化”需求的治疗方法,并将药物毒性和副作用降至最低。

以肺癌为例介绍,EGFR基因突变是肺癌最重要的生物标记物之一,该突变存在于约45%的亚裔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体内。

2000年初期曾有一个关于生物标记物与其靶向药物的重要临床研究,研究者根据有无EGFR基因突变,将肺癌病人分为两组,并给病人使用抑制EGFR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结果发现,有EGFR基因突变的病人对相应的靶向药物反应比较好,他们的生存期显着延长。相反,没有EGFR基因突变的病人,则对传统化疗反应更好。

这个研究结果不难理解:如果病人没有特定的生物标记物——EGFR基因突变,也就是没有靶向药物作用的“靶点”,相应的靶向药物自然无效。相反,如果病人体内有特定的生物标记物,相应靶向药物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现在,对肺癌来讲,两种生物标记物的检测至关重要。

第一种生物标记物为基因突变,除了EGFR基因突变外,肺癌的主要生物标记物还有ALK, KRAS等,这几种突变基因是相应患者身体内癌细胞生长的主要推动力,也是目前多种临床用药的作用靶点。

第二种生物标记物是PD-L1蛋白,这是在某些病人的癌细胞表面发现的蛋白质,这种蛋白对人的免疫细胞发出欺骗信号,使癌细胞躲过免疫系统的攻击。目前也有相应的临床用药作用于PD-L1蛋白,使免疫系统重新识别癌细胞。

这两种生物标记物的检测都通过首先获取一块肺癌组织-即活组织检查来实现。

近十几年来,关于生物标记物和其靶向治疗的研究很多,尤其在癌症治疗领域,精准医疗逐渐付诸实践。美国癌症协会把生物标记物比作“解锁”精准医疗的钥匙。

其它种类的生物标记物

除了作为药物靶点的生物标记物,还有很多其它类型的生物标记物。这些生物标记物可用于预测疾病风险、筛查和诊断疾病、疾病的治疗监控、预测治疗效果、估测疾病预后等。

例如,Oncotype DX 是一种乳腺癌生物标记物测试,需要测定 21 种不同基因的活性,预测病人是否适合化疗,这21种基因就属于预测性生物标记物。

又如,BRCA1 和 BRCA2 基因突变属于乳腺癌的易感性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确定一个人患乳腺癌的风险。每100 名携带 BRCA1 或 BRCA2 基因突变的女性中,约有50名在70 岁之前患上癌症。

除了癌症之外,其它疾病如多发性硬化、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也有很多生物标记物研究正在进行,这些生物标记物或许在未来可以应用于临床。

生物标记物使用中的不足

虽然生物标记物的使用有巨大潜力,但其应用中也存在很多不足。

日常生活中,多数人都可能接触到的、最让人困惑的生物标记物可能就是体检报告中的“肿瘤标记物”(或称“肿瘤标志物”)。

体检“肿瘤标记物”检查操作简单,只需抽血检查即可,检查项目有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25、糖类抗原CA199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等,这些项目数值的升高让很多人紧张不已。

但实际上,这些标记物升高可能与肿瘤之外的因素有关。

例如,吸烟、饮酒、睡眠不足、经期等可能引起肿瘤标志物的轻度升高。有妊娠、肝炎、肝硬化、胎儿神经管畸形等情况时,AFP会显着升高。前列腺发炎和感染时,PSA也会升高。

也就是,体检报告的“肿瘤标记物”一项未必是肿瘤疾病专属,如果发现异常,最好向专业人员请教,安排复查或其它检查。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生物标记检测方面的内容,请查看这里,http://cn.epochtimes.com/gb/ncid1518384.htm

责任编辑:李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