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语:向往的地方

作者:青松
家的模样就是我们心中的向往,只是太熟悉了,转而想去远处寻找风景。(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40
【字号】    
   标签: tags: , ,

周末,天气有些闷热,孩子们在家只想吹空调。

他们一上午都闷在房间里,看书、玩玩具、做游戏。能做的都做过了,最后变得无聊。我建议出去活动一下,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但孩子们回应并不热烈。

我想了想,我们真正需要的,应该是一个凉爽舒适、视野开阔、风景好的地方。我让孩子们按这几个标准想一想去处。

孩子们想了一会儿,建议去科技馆。原因是,馆内有空调,很凉快,而且各种设施多,可以玩上一整天。但问题是,我们需要去户外开阔点的地方活动,让眼睛放松。而且,这么热的天,估计科技馆里会是人山人海,哪谈得上什么舒适。

我问孩子们想不想去山里,郊区的山里会凉爽一些。而且,山里空气清新,有各种花草,我们可以一边欣赏,一边爬山活动筋骨。山上还有条小河,里面很多小鱼小虾,可以近距离观察。但孩子们摇头,说山里蚊虫太多,而且爬山要累得满身大汗,不想去。

先生听着我们的对话,在旁边笑,评论说我们真正想去的地方其实就是家里嘛。家里凉爽、舒适,窗边视野开阔,可以看到远山,风景也不错。所以,我们只要坐到窗边,就能到达向往的去处了。孩子们表示同意,回说家里就是最舒服的地方。

我摇头笑,忙活半天,还没迈出一步,倒是发现家里最好。商量来商量去,原来哪儿都不用去,家里就有我们需要和想要的一切。

想来,这也有道理。我们都是按着内心想要的样子布置自己的家,所以家的模样就是我们心中的向往。只是家太熟悉了,我们天天都在,对家里的美好已经熟悉到视而不见,转而想去远处寻找风景。其实,我们再次出发寻求的东西,或许和我们最初布置家园时是相同的。

所以,生命中不停的追逐,并不是因为没有得到向往的东西,而是因为心变得麻木。如果换个视角审视当下,也许就会发现,心中向往的地方或许不在远处,就在身边……@#

责任编辑:方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师父把一块尺把长的木头交给我时,看着我的就是这种眼神:“想刻什么就刻什么,怎么刻可以问问师兄们,也可以来问我。”后来我才了解,师父盼着徒弟们快快进步,什么都要给你,师父说:“要自己去领悟,那才是真正自己的。”
  • 在(有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女艺术家中,管道昇是位才艺杰出又福慧双全的女子。她不仅擅画梅竹兰、工山水佛像、精翰墨词章,而且是大书画家赵孟頫的温婉贤妻、知音伴侣,同时也是一位循循善诱、言传身教的慈母。
  • 公元1492年,哥伦布携带着《圣经》和《马可.波罗游记》,带领他的航海团队,浩浩荡荡地向东方的大元王朝出发。
  • 当你开心地驻足于社群网站时,是否想过此刻你的一举一动可能正被人非法监视着?电影《谍影重重5:杰森‧伯恩》(Jason Bourne)便是描述一名被美国中情局追杀的顶尖探员,靠着他的机智,揭发利用国家机器、假借国家安全之名,企图利用社群网站侵犯个人隐私的恶行。
  •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御史何守正等上表弹劾,言苏轼诗句讥讽朝政,暗藏不轨;神宗大怒,将苏轼逮捕入狱待死,史称“乌台诗案”。这是苏轼政治生涯的重大转折,他在狱中历尽折磨,三不五时接受严刑拷打,“诟辱通宵不忍闻”,几度将要命绝;……所幸最终免死,改谪黄州团练副使。
  • 黄宪的精神风采,影响了大批士大夫文人,一代又一代,互相学习,造成高雅超脱的人格。在污浊的社会里,的确是一股清风,把优良的道德传统保存下来了。
  • 身体健康出现问题,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有可能是由于营养缺乏导致的。根据美国的一些相关研究机构、诊所、营养师的研究,总结出7种常见营养缺乏症,以及相对应的身体症状。
  • 曾经是无神论者的一位年轻获奖艺术家,现在却以信仰为中心进行创作:描绘天国圣境、证实神的存在。他的很多作品都是通过善恶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非常触动人心,自然而然地引领观众向善并产生悲悯心。
  • 那是盛唐的某一天,或许在朝雨打湿新柳的客舍前,或许在暮色点染长河的荒城外,或许在行车扬起暮尘的古道边。一对策马并行的好友,终于走到了分别的歧路。他跳下马,递给朋友一杯酒,依依不舍地问道:“你要去哪里呢?”
  • 奉劝中国大陆的警察不要上中共的当,不要再迫害好人,“没有办法”的无奈无法为自己开脱罪责,莫不如想办法避开邪恶的指令,尽力保护好人,守住良知。一点一滴的善举都将被众神记录在案,也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福报。否则只有地狱的惩罚在等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