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唐诗系列二之八

【品读唐诗】跟着白居易 赏初春西湖之美

作者:兰音
图为清 周尚文绘《西湖全景图屏》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603
【字号】    
   标签: tags: , , ,

你去过西湖吗?你知道游览西湖的最佳视角和路线吗?中唐时期的大诗人白居易,送来了一份来自一千多年前的游湖攻略。

五十多岁的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在不到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多次漫步西湖,并感叹:“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他热爱西湖,更擅于发掘西湖之美。在一次出游中,他沿着西湖北岸,从孤山以北、贾公亭西北的某个地点出发,一路向东,信步闲游。

白居易牵着骏马在这一带赏玩,初春典型的物候在他眼前次第展开。春水初涨,白云相连;黄鹂初唱,飞燕衔泥;春花缤纷,春草青嫩;蓦然眺望,隔水相对的白沙堤正在碧绿的树荫中若隐若现,让人忍不住陶醉在这朦胧的美景中。

这次出游,他用一首七律《钱塘湖春行》记录,也留下了欣赏西湖的理想路线: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境赏析

初春时节,冰雪消融,草长莺飞,在一个美好明媚的春日,诗人开启西湖之行。“孤山寺北贾亭西”,诗歌的起笔由钱塘湖(西湖)特有的两处地点与方位组成,直切精准地定位了旅行的起始地。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诗人站在最恰当的位置,才能欣赏到最美的风景,因而他以此句统率全篇,为下文描写独特的西湖景色做铺垫。而两个地点连用,在行文中表现出进行中的动感,诗人轻快的步履和心情也跃然纸上。

中唐时期的大诗人白居易,送来了一份来自一千多年前的游湖攻略。图为清 周尚文绘《西湖全景图屏》局部。(公有领域)

既是游湖,诗人关心的首先是开春后湖水的变化。他站在岸边,惊喜地发现,由于冰雪消融、春雨绵绵,西湖水涨,水面几乎与堤岸齐平。湖上烟水茫茫,云幕低低垂落,他向广阔的湖面极目眺望,远处的水与云模糊了界线,似断似连。首联的下句,巧妙暗示了游湖时节,更精练地描绘出水云相接、水天一色的壮丽风光。

诗人边行边赏,忽然被清脆婉转的鸟鸣声吸引。他的目光从远处拉回,集中笔墨展现西湖周边的局部景物。几只黄莺早早出巢,争相在向阳的花树上栖息;谁家燕子飞来作客,也忙着在树上衔泥筑巢。在诗歌的颔联部分,诗人选取早莺、新燕两个主体,描绘出一幅莺歌燕舞的花鸟图,生气勃勃、声色并茂,表现了早春的灵动和活力。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用字也是反复推敲、别具匠心的。他用几处、谁家来形容莺燕数量,而非处处、家家,意味着气候初暖,万物初生,含蓄而准确地传递出早春的讯息。诗句中的早、暖、新、春等字,也是点明时令的关键词,共同烘托出温暖和煦的氛围。

诗人继续揽辔缓行,又发现了西湖另一重春景。娇嫩的花苞逐渐显露姹紫嫣红的色彩,嫩绿的芳草刚刚没过走走停停的马蹄。花开未繁,草生未浓,正是最单纯、美好的早春气象。

诗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间。在这一联中,他欣赏湖畔清新可爱的的景色,通过迷人眼、没马蹄等词汇融入个人独特的赏景感受,丰富诗作内容。同时,他对西湖的喜爱之心,从隐到显,更把这场春日游湖之旅的情感推向高潮。

西湖美如画卷,诗人移步换景,领略西湖不同胜景,不知不觉走到西湖东部,这场旅途也接近尾声了。他在诗歌尾联,延续颔联的喜春之情,直抒胸臆:“最爱湖东行不足”,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如宝藏般观之无穷,诗人唯有用最直接最有力的“最爱”一词表达真切情感,“行不足”则传神地刻画出他依依难舍的身影。

他抬眼四望,回顾整个旅途,蓦然望见横贯西湖的白沙堤。在绿杨树下,若隐若现的长堤牵动着诗人的心弦,让他感到意犹未尽。全诗从水云相连的空濛之境起笔,再到绿荫白堤的朦胧之影收束,勾勒出一个宛如天堂的西湖,更营造出余韵绵绵的诗味。时隔千年,我们仍然能透过文字,窥见诗人徘徊不去、行吟感慨的身影。

唐诗背后的故事

白居易,字乐天,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强调“歌诗合为事而作”,因而其作品以反映现实、通俗易懂著称,能够达到“老妪能解”的程度。白居易也是位高产作家,存世诗歌近3000首,堪称唐朝之最。

白居易的诗歌以反映现实、通俗易懂著称,能够达到“老妪能解”。清宫殿藏本白居易画像。(公有领域)

在唐朝的文人群体中,白居易是比较幸运的,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仕宦家庭,29岁进士及第,晚年官至三品,可说是实现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的理想。然而功成名就的风光背后,是白居易颠沛流离、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而巧合的是,他因此一生中三次南下,与江南一带结下不解之缘,这才有了《钱塘湖春行》的问世。

中唐时期,藩镇割据,白居易在11岁时遭逢战乱,举家迁往越中避难。8年来,他发愤读书、游历江南,在越中度过了青葱岁月。这段时期,白居易留存的诗歌不多,却留下了千古名篇《赋得古草原送别》,崭露过人天赋。

金榜题名后,白居易怀着满腔热情和理想,初登仕途。他担任左拾遗时,因文采出众受到皇帝赏识。备受鼓舞的白居易,在朝堂上直言敢谏,在诗歌中补察时政,甚至无惧龙颜直指皇帝失误。他的耿介忠心,令皇帝烦恼,遭权贵忌恨,最终为他招来祸患。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诬以越职言事和有害名教的罪名,贬为江州司马。

从天子言官到闲置官吏,是白居易在仕途和人生的巨大转折点。然而经过了迁谪之行的艰辛和悲凉,他却在江州发现了山水之乐,苦闷与失意找到了纾解和消释的途径。“木落天晴山翠开,爱山骑马入山来”,他游览山寺,流连泉石,找到心灵休憩的地方。“泛滟微雨朝,泓澄明月夕”,即使是官舍的一方池塘,都能洗涤尘俗,引发他无限诗心。

他在江州生活三年有余,留下300多首诗歌。他描写山水的灵秀风光,记述参禅、结交僧侣的事迹,也抒发事业沉沦、志向难伸的矛盾和遗憾,他的代表作《琵琶行》就作于此时。“江州司马青衫湿”,人生的最低谷,却孕育出绚烂的诗歌繁花,也锻造了白居易的心志和灵魂。此后,他面对荣辱得失、宦海浮沉,能够从容应对,人生境界从此更为豁达博大。

之后,白居易重回朝堂,加官至五品。面对朝野内外的局势,他深感自己难有作为,萌生退隐之意,于是自请外任杭州。作为杭州刺史,白居易首先是个勤勉政务、爱民如子的父母官。他主持疏浚古井,解决饮水问题;修堤蓄水,提高西湖灌溉能力;作《钱塘湖石记》,将治水经验流传后世。离任前,他还用自己的俸禄留下一笔政府“基金”。

政事之余,白居易也走入了杭州山水,尤其钟爱西湖好景,写下诸多关于西湖的诗作。“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是白堤上烟柳弄晴的妩媚风致;“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是湖水中月影如珠的空灵境界。

他时常游赏西湖,不仅“行不足”,更是“勾留”不倦。大概这里倾注了他报国济民的理想,也寄托了他闲适达观的心境,因而白居易用慧眼诗心发掘出最美的西湖,也就有了《钱塘湖春行》这首代表作。

点阅品读唐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 他还在卧病时卖掉了自己过去游历时骑的骆马,决计不再游览;又将多年来伺候自己的两个贴身小妾“放归”了,这无疑是一种剜心的舍弃,但同时也必然积了不小的德。说来也奇,年高患者,又断了医疗,他居然又恢复了下肢的功能。
  • 法国的奥塞美术馆里,收藏着画家米勒的一幅著名的油画《拾穗者》。它创作于1857年,以《圣经》故事为蓝本,描绘了三位农妇在金黄色的麦田中拾穗的情景。整幅画笔法简洁生动,色调明快柔和,刻画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不过朋友们,您知道吗,在唐诗中,也有一首诗描绘了一位拾麦穗的妇人,不过她的生活,比那三位农妇艰辛多了。
  • 当大唐进入鼎盛阶段,乐舞艺术也达到了中华历史的最高峰。其中有一位舞姬、一支舞蹈,留给大诗人杜甫最深的印象。哪怕经过五十年之久,他永远铭记着观者如山、一舞动四方的盛况。
  • 很多人都读过贾岛的诗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朝的寻隐诗自成一派,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诗人,一次次走进山水佳境,踏上寻仙问道之旅。大唐诗坛最耀眼的明星——诗仙李白,他的寻隐之旅有怎样的玄妙意境呢?
  • 听,苍茫的塞外沙场,又响起了雄壮的战鼓号角。看,遥远的西北边地,又燃起了无尽的烽火狼烟。无数大唐的好男儿,金戈铁马奔赴万里之外的边关,追寻建功立业的理想,实现忠君报国的荣耀。
  • 那是盛唐的某一天,或许在朝雨打湿新柳的客舍前,或许在暮色点染长河的荒城外,或许在行车扬起暮尘的古道边。一对策马并行的好友,终于走到了分别的歧路。他跳下马,递给朋友一杯酒,依依不舍地问道:“你要去哪里呢?”
  • 人到中年,人生四季之旅也走到了生命的秋天。在这个象征着收获的年纪,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家庭美满,有的人,还在路上踽踽独行。
  • 中唐时期的建中年间,江南的一座偏僻荒芜的古郡,迎来了它的新一任长官。他虽是一郡刺史,也不过是个被朝廷外放的,难有作为的闲散官员。空有治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于是他走进青山绿水,过起了半吏半隐的生活。
  • 开元年间的长安城,突然多了一个大龄书生的新面孔。四十岁的他,一袭白袍朴素无华,凭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在太学赋诗夺魁。一夜之间,孟浩然的大名传遍公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