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中华传统母亲花是哪一种?

作者:容乃加
中华传统的母亲花又叫忘忧草。(农粮署桃园提供)
中华传统的母亲花是萱草,又叫忘忧草。“萱堂日永”是祝贺母亲生日的题辞,祝贺母亲节也合用。(农粮署桃园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90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薰风五月,康乃馨摇曳,传送母亲节的讯息。现在许多国家的人们庆祝母亲节,感恩母亲,其中和美国同步过母亲节的国家最多。1913年,美国国会订定以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而提倡人安娜‧贾维斯(Anna Jarvis)的母亲最爱的花——康乃馨成为母亲节的象征。[1] 这个遍及全球的母亲节庆祝活动至今一百一十年。而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早就有代表母亲的花了,比康乃馨更是悠久,那是什么花呢?

请先看这二首元朝末年诗人画家王冕的诗:

墨萱图二首 其一》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墨萱图二首 其二》
萱草生北堂,颜色鲜且好。
对之有余饮,背之那可道?
人子孝顺心,岂在荣与槁?
昨宵天雨霜,江空岁华老。
游子未能归,感慨心如捣。

王冕是元末明初高士,有着梅花般坚贞清高的品格,对母亲非常孝顺。据《浙江通志》记,王冕父亲死后,他将母亲迎入城中奉养。过了一些时光,母亲思念乡下的生活要返乡。王冕为了减少母亲的劳累,就买了一头白牛为母亲驾车,他自己一身古服、戴着古帽跟随在车子后面。牛车走在街道上,被一些小孩拦道取笑,王冕一点不以为意,和孩子们笑成堆。王冕古朴,一片纯孝,不受世尘的沾染。

王冕的《墨萱图二首》诗,咏北堂萱草寄上感念慈母的孝子之思。是的,萱草花就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母亲花。萱草在各地是常见的植物,田野处处都能生长,叶子细细长长,开出的花朵呈现黄色或橙黄色,给人温暖的慰藉。萱草花宽和怡然、温厚从容的姿态,展现和煦洁净的气质,宛然宽厚仁慈的母亲。这花开一日即谢,明日再开的是另一朵,好像母亲的爱日日不绝,常新如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母亲的花是萱草。(金针花是其中可食品种。)(台湾桃园市农业局 提供)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就有萱草的足迹,显然萱草代表、象征母亲的中华文化典故很早就形成了。《诗经‧国风‧卫风》中有《伯兮》篇,诗中问哪里找得到萱草啊?“焉得谖草(萱草),言树(种植)之背。”我们现代人不懂“言树之背”到底在哪里,汉代《毛氏传》有注解:“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就说萱草种植在家中北堂。

北堂是一家主妇、母亲的居处。古代人家的居室东房后部就是北堂,是主妇盥洗、居住的地方。因此“北堂”代指“母亲”。萱草种植在北堂,所以“北堂”又称“萱堂”,也代指母亲。由此记载看来,二千年前的汉代,或许在春秋时代萱草就是传统的母亲花了。“萱堂日永”这一成语是祝贺母亲生日的题辞,祝贺母亲福寿绵长,健康幸福,在母亲节用来祝贺母亲也很合用。

金针花又称黄花菜,有补血、助眠、利尿等作用。(陈柏州/大纪元)
可以食用的金针是萱草中的一种,又称黄花菜,“主安五脏,利心志,令人好欢乐无忧,轻身明目”,五月正是采花季节。(陈柏州/大纪元)

萱草还有个绝俗的名字,叫做“忘忧草”,说观赏萱草能让人忘忧。三国文学家嵇康《养生论》中说“萱草忘忧”。萱草使人忘忧不仅仅在于它的姿颜让人赏心悦目,而且萱草也有药效。宋人苏颂的《草本图经》说萱草“主安五脏,利心志,令人好欢乐无忧,轻身明目”,五月正是采花季节。萱草中有一属的花苞能食用,俗称“金针”、“黄花菜”。

在北堂种植萱草娱亲,使母亲忘忧,是中国文化中孝亲的一种表现。中华的儿女们在北堂种植萱草送给母亲,让母亲一年到头都能忘忧,孝思孝行终年不断,比起一年才一度的母亲节更是绵长!
——
注[1] :母亲节是由安娜‧贾维斯(Anna Jarvis,1864-1948年)发起,她终生未婚,一直陪伴母亲。安娜的母亲很有同情心,而且心地善良,她想要设立一个日子来纪念默默奉献的伟大母亲们,可惜愿望未竟而逝世。安娜想完成母亲的心愿,她于1907年开始举办庆祝活动,申请将母亲节定为法定节日。1908年5月10日在美国的西维吉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正式举动庆祝母亲节活动,安娜母亲生前最爱的花朵——康乃馨也就成了母亲节的象征。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为法定的母亲节。@*#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 门楹上挂上春联,将冬天的气氛一转成新春,千门万户立即焕然一新。除夕前,什么时候换上新春联好呢?在中华文化史上,当前的这种遍及百姓家的纸春联是何时开始黏挂的呢?
  •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们就送走了温顺可爱的玉兔,迎来了瑞气万千的祥龙,这儿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龙腾虎跃,好运连连。
  • 冬至:夜从今夜短,日从今日长!冬至日阳光达到南至点将要北返,阳气从地底升起。你对“冬至”的内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盘点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与典故。
  • 汉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而他第一道诏书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于公于私,汉宣帝都显露了真挚又深刻的仁爱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圆!黄历八月十五日围绕着月亮的许多民俗传说,尤其是中秋节的神奇事儿纷纷涌上记忆的时空,让人回味中秋节的神奇时空!它们跨越了几千年的记忆,搭起仙凡之间的桥梁。
  • 秋天多变的风貌往往容易触动人心,诗人咏秋的诗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诗情画意中对应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让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们来看一篇咏早秋的诗,体会其中简单二十个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意境与深永的意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