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透过潮湿空气发电

人气 55

【大纪元2023年06月07日讯】(大纪元专题部记者吴瑞昌编译报导)无污染发电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最近,美国一所大学研发了一种设备,可从潮湿的空气中获取电能,受到多家机构和企业的支持。该项研究成果今年5月发表在《先进材料》杂志上。

美国麻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UMass)的研究团队,将多种材料的孔径缩至100纳米(nm)以下,使其变成利用空气中的湿气进行发电的设备。

论文表示,只要有水汽,设备就能全天候的运转发电,这是会受特定条件影响的风能、太阳能和氢能等技术所不具备的优势。

这种构想源自于该校微生物学特聘教授德里克·洛夫利(Derek Lovley)。2020年,他利用硫还原地杆菌(Geobacter sulfurreducens)生长出来的特殊蛋白质制成一种薄膜,让它利用环境空气湿度来发电。

科学家认为,这项独特的发电机制是,水分子在穿过薄膜层时容易撞到材料表面的孔洞边缘,从而产生出能量。这导致材料的上部,会比下部更容易受到携带电荷的水分子撞击,从而两端产生电荷差,就像云朵会自行产生电力一样。科学家将这种设备称为“空气发生器”(Air-gen)。

依据这一特性,研究人员用蛋白质纳米线以外的材料进行试验。他们利用新的材料制作成了新的电力收集器。

这种电力收集器由玻璃(二氧化硅)为基底,在上面放置一层薄薄的特殊材料,材料中充满小于100nm的纳米孔,让水分子可以充份从材料的上部传递到材料的下部,两侧接上50nm厚的纯金的电极,保证电力能够良好的运行。

研究人员解释说,使用100nm这个参数是因为,空气中的水分子在撞到另一个相同单个水分子的平均距离为100nm。

首先,他们使用常见纤维素纳米纤维(CNF)做成一个0.25平方厘米、厚度为25微米(µm)的薄膜发电器件。结果显示,该材料做成的薄膜发电器件能够输出260毫伏特(mV)。虽然这种材料与蛋白质纳米线成分不同,但具有一些相似的结构特征能够产生电流。

他们还用0.25平方厘米且厚度不同的材料进行了多次测试,其中包括21µm厚的丝素蛋白(SF)、6µm厚的氧化石墨烯(GOx)、31µm厚的硫还原地杆菌(G . sulfurreducens)和11µm厚的PEDOT(3,4-乙烯二氧噻吩),它们均能吸附空气中的水汽,且产生微小的电流。

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薄膜的厚度越厚其吸水性质越低,但发出的电压越上升。材料层的电阻也会随着材料片数目的增加而增加,而纳米薄膜的电阻与水分吸附成反比。这些结果证明,纳米多孔材料中的厚度会影响材料吸附水汽的能力。

研究人员还将氧化石墨烯和其它生物材料制成的薄膜进行拼接,形成另一种新的发电装置。结果显示,产生的电压比单一材料来的更好,但材料的厚度越厚,产生的电压却越低。

论文中提到,这个“空气发生器”的厚度仅为人类头发直径的几分之一,因此可以把它们进行大量堆叠(数千个),从而扩大和增加装置的发电能力,让装置最终能提供千瓦级的电力,还能在有空气湿度的情况下进行全天候的发电。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麻萨诸塞大学电气与电脑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刘晓萌(音译,Xiaomeng Liu)对该校新闻社表示,“我们正在打开一扇从稀薄空气中获取清洁电力的大门,这结果让人非常振奋。”

该系的助理教授姚军(音译,Jun Yao)表示,“实际上,任何一种材料只要它具有小于100nm的孔且能吸附水汽,就能从空气中获取电能。这意味着,无论在哪里都能通过‘空气发生器’获得清洁电力。”

他解释,“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电力,就像云团中含有水滴、电荷和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云朵就会产生闪电。不过,我们不知道如何捕捉来自闪电的电能,因此我们创造一个小的人造云,以我们可预测的方式为我们发电、收集电能和观察。”

目前这项研究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索尼集团、Link基金会和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应用生命科学研究所(IALS)的支持。

责任编辑:邵亦

相关新闻
新发明模拟云层闪电 从空气中获取电力
NASA局长:中共“秘密”进行太空军事活动
美研制出高效抗阳光玻璃 可大幅降低室内温度
防过热 避免将智能手机放在这八个地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