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只应天上有 和谐、大度的唐乐舞

佚名
font print 人气: 1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6日讯】【楔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唐朝文化的灿烂,今人只能透过唐诗与壁画遥想一二。有幸台湾舞蹈界耆老刘凤学,自一九六五年开始,重建失传以久的唐朝乐舞,透过她的寻唐之旅,我们得以突破时空距离,感受盛唐的艺术光芒。

西元四世纪,佛教及回教文化的乐舞传入中国之后,与原有的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在唐朝形成的一种音乐融合舞蹈的艺术,称为“唐乐舞”。

唐乐舞分为大曲、中曲及小曲,其中大曲是在宫廷演出的乐舞,用以歌颂皇帝,以〈序〉、〈破〉、〈急〉三个乐章为乐舞结构,表演时间约两个小时,规模等同于今天的交响乐。在当时已拥有上万名的乐舞工作者,还有教坊及演出机构,可见大曲乐舞在当时的流行。

可惜在安史之乱以后,这些乐舞逐渐流失,所幸当时的日本留学生前来中国学习,唐代乐舞才得以保存传世。唐代大曲原本有四十六首,但却在中国失传,后来经由台湾舞蹈家刘凤学自一九六五年开始,在大陆敦煌、日、韩、欧洲等地,将舞曲研究及重建,成功地保存五首大曲,分别是《兰陵王》、《皇帝破阵乐》、《春音啭》、《苏合香》、《团乱旋》,后四首日前已在国家剧院演出,其中还演出一段小曲《胡饮酒》。

《皇帝破阵乐》 又名《秦王破阵乐》,是唐太宗当秦王时,于西元六二○年大败刘武周,士兵们在获胜欢呼时所展现的舞蹈,直至唐太宗登基时,首次在宫廷内表演。贞观七年时,唐太宗亲制舞图,并由魏徵等人改制歌词,自此之后,每逢大型庆典时必演出,并曾用于祭祀。

此舞码由四名舞者以男装身份演出,服装设计简洁,衣袖宽大,中间有正方形类似“田”字的图案,特色在于以文雅的动作表现杀敌,以力度表现战场的气氛。

《春莺啭》传说是依据《乐府诗集》:“高宗晓音律,闻风叶鸟声,皆蹈之以应节。尝晨坐,闻莺声,命歌功白明达写之为春莺啭。后亦为舞曲。”唐朝亦有诗作《春莺啭》:“兴庆池南柳未开,太真仙把一支梅,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傞软舞来。”

此舞码共有五名女舞者,身穿雅致的服装,应乐缓步而行,表现了唐代女性雍容大度的气质与庄严优美的生活姿态。

《苏合香》原是印度乐舞,因印度阿育王吃了“苏合香”草药而病愈,于是作此舞表示感恩,传至中国后被纳入“教坊”曲目,是一种软式舞蹈。舞者身着亮黄色绒布衣服和连身长袖,舞蹈线条柔美流畅,两只长袖的飞舞,据刘凤学解释,是表现佛家向宇宙上升的想像。

此舞码的肢体动作、服装、头饰和音乐,比《春莺啭》的端庄、《团乱旋》的富丽隆重,显得更为轻巧活泼。

《团乱旋》的典故,是源于武则天时期,有位又矮又肥的韦鉴,随唐睿宗视承天门,遇大风跌倒在地,遭邵景作诗调侃。也有人推测《团乱旋》是出自唐朝的《胡旋女》,相关的唐诗还有两首,白居易的《胡旋女》及元稹的《胡旋女》。

此舞由六名女舞者演出,头戴金色凤凰的头饰,身穿华丽庄重的红衣服,当她们在旋转时,宽大的衣袖会露出黄色的里布和绿色的边框,很能表现出迎风充盈而飘飞的感觉。

《胡饮酒》为唐小曲,在于表现胡王的醉态。相传是北齐时代,兰陵王在筵间“舞胡子”,每次劝酒时便要胡子捧盏以揖;另有一说是唐人常在筵席上准备木偶“酒胡子”,听人旋转,所向者举杯。也有学者推测是来自唐朝李端的诗作《胡腾儿》。

此舞码由男舞者戴着胡人的面具,身穿鲜艳衣服,手持一只皮制酒壶的独舞演出,肢体动作夸大有力,十分逗趣。

在残缺不全的资料中重建唐大曲,必须加入重建者的个人诠释。通过刘凤学的重建,我们能够窥得唐代乐舞的多元及和谐。以音乐而言,包含了多样的器乐和非谐和音,不致于突兀刺耳。在舞蹈方面,内在的神韵透过礼仪及婉约的肢体动作来传达。

刘凤学的重建中最令人赞叹之处,是每首唐大曲舞蹈的起首和末尾,皆是内在的生命力透过和谐的秩序感来呈现,配合着富丽雅致的服装造型,以及简洁的三度空间的舞台效果,散发出庄重、大度的特质。

艺术文化的创新,绝不是在打破传统后凭空而生。刘凤学重建的唐大曲,为现代人回溯了辉煌盛世的原貌,不一定是外形的夸张热烈和铺张的排场,乐舞之所以动人,也不是纵容情欲或发泄速度感,而是以真实的文化内涵,牵动人心至和谐、大度、宽宏、涵养的心灵境界。──转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经过多年的研究重现,编舞家刘凤学推出“唐大曲—团乱旋”,即将于明晚起到二十三日在国家剧院演出三场。这几年陆续重建汉唐乐舞,刘凤学希望藉由舞蹈重现,让国人有机会了解古文化,并进一步将传统艺术能传承下去。
  • 1966年,一群“破四旧”的红卫兵来到法门寺,先是捣毁了佛殿内的铜像,又试图挖开真身宝塔。住持良卿法师上前喝阻,被打得头破血流。法师随后披全身浇满煤油,在宝塔前自焚。
  • 《可爱的牧羊女》展现了莫扎特在音乐创作各方面崭露头角的才华。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歌剧样式,加入通俗的曲调,同时表现出对音乐风格及其语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风格和古典风格的交汇点上谱写了一部作品,开创了一种新类型歌剧──后来成为18世纪古典主义风格,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 就像学习西方经典一样,东方的传统戏曲也值得我们认识。“你会唱一段昆曲,你就懂得欣赏《游园惊梦》,你会唱一段《苏三起解》你就会爱上《四郎探母》。”陈金次说:“我们从小不让小朋友喝茶,他长大后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传统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学法国的简秀珍体悟到,法国的艺术当然很棒,大家随口就可以说出莫内、梵谷……这些艺术大师,然而,这些所谓的“大师”能够广为人知,是因为有非常多人在帮他们写诠释、写介绍,人们才知道怎么去欣赏,知道他们好在哪里。
  • 陈冠霖给自己的“终极目标”是“把李天禄演过的戏演过一遍”。这个目标并不意味着把前辈演师留下的剧本原封不动的重现。“基本上要抓住观众,剧情、音乐、口白都非常重要,要注意的应该就是要让观众看得懂,觉得音乐好听,剧情合理精彩。”陈冠霖说。
  • 加官进禄、长命百岁、金榜题名、家庭团圆,都是人们对幸福的想望,但看了戏就能得到吗?非也。天官出场时的定场诗讲得清楚:“瑞霭祥光紫雾腾,人间福主庆长生。欣看四海升平日,共沐恩波享太平。”
  • 七年出国三十多次,足迹几乎踏遍全球之后,陈锡煌不免感慨,懂得文化的外国人,愿意千里迢迢来看戏,但传统戏剧在台湾却非常弱势。凭着一股“艺术的东西不能给外国人看不起”的志气,2009年,陈锡煌以自己的名字成立“陈锡煌传统掌中剧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