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扬:你的孩子有暴力倾向吗?

-青少年暴力问题浅析
凌扬
font print 人气: 3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2月26日讯】年纪尚如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的青少年,是家庭的香饽饽,学校的小天使,国家未来的栋梁,然而一起又一起青少年或自杀或被杀或侮辱或被侮辱的新闻如今冬的寒风一样一阵一阵的刮着,直刮得人心头战战兢兢抖抖索索。

是什么让将欲绽放的花朵在花开之前承受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呢?原来抽丝剥茧之后,你与我都毫不例外地不若而同地直接或间接地做着伤害青少年的事。

本文将从家庭、学校、青少年自身、以及社会四个方面来探讨一下青少年时下的不正常现象。

家庭教育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了,现在当起父母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受过那个疯狂时代的苦难,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受自己一样的罪,他们都希望把自己成长时欠缺的东西统统给予孩子。

钱,是他们那个时候所缺的。因此,等不到孩子问,自己便先给了。他们不知道孩子如何花钱,可知道孩子身上不能没有钱。做父母的一直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正直良善的决不会走上歪道,而很少教育孩子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

知识,是他们那个时候所缺的。因此,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都让他去学。学了也许没有用,但拥有了不用一定强过完全不懂而不用。父母一直以为把孩子送进了课室,孩子便能学到知识,而很少问问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愉快不愉快。

爱,是他们那个时候所缺的。因此,不管孩子承受不承受得了,都主动而强大地把爱压在孩子身上。在生活上,对孩子百依百顺,唯恐孩子伤了一根汗毛。父母一直以为自己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却没有观察到孩子在这种爱中有没有得到快乐。而这种爱的体现,在外在上是常常通过给钱、求学习高分的形式出现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也曾做过孩子,往上想一想,将心比心,应该也会理解孩子心中想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但是父母的角色仿如是千古流传下来的一个铁模,在这铁模下,几乎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千篇一律的。

孩子始终是孩子,他们还单纯,不懂得用立体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你给他钱,他便花。花在买书上,与花在电游上,其心理的依赖上某程度上是相同的,都是因为喜欢,在获得的过程中得到自己希望的快乐。而所不同的是,买书读书让人受益良多,沉迷电游却可能导致身心受创甚至走上犯罪路。

报载,一个中学生在家中被父母疼得不得了,可即使是这样,当他认识了一个坏同学后,便常到游戏机室里玩那些充满打斗的游戏。玩上瘾后,父母的话听不进了,继而偷家里的钱。家里找不到钱了,便去盗窃摩托车,最后因入屋盗窃过程中被一位年老的婆婆看见,恶向胆边生,挥刀向那婆婆捅去。这一事例告诉父母们,孩子要好好的教育,当孩子沉迷于某些不适当的事情时,那时的简单教育往往显得很无力。其原因是,孩子都有逆反心理,你越对他说那事情不好,他偏强。这种脾气,有时仅仅为的是向父母显示自己已经长大了,自己有权抉择自己所走的方向。当此时,父母面对完全不按自己愿望发展的孩子时,又往往会恨铁不成钢,一是出手打,二是打后仍不改放任自流。

种田不锄一季荒,养子不教一世枉。为人父母者,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以身作则,但有多少父母在日常生活上哪怕只是在孩子面前能老老实实地在社会规则下行动。父母知道知识重要,因此简单地教育孩子有了知识便可以当干部,没有知识便只能像环卫工人扫大街。让孩子在理想与现实间无所适从。

重庆开县一个叫苗苗的孩子因为没能完成父母交给他的重任,服毒自杀。在遗书中,他希望他的妹妹能考上清华大学,去完成父亲让他完成而没能完成的任务。一个叫杨博的高三学生为了不让父母失望,窃取了高考试卷。案发后,他说,我那时满脑子想的是如何考出好的成绩让爸妈高兴,虽然有过思想斗争,但我还是情不自禁。当记者问他是虚荣心害了他还是父母的期望太高害了他时,他回答,父母不可能害自己的孩子,纵使他们的某些方式方法不一定正确,但我能理解。当悲剧已经发生了,这时所有的彻悟虽然深刻,可是已经是没有挽回的可能了。父母把自己的期望给予孩子时,先问一下自己如果是他们能否承受得了。

孩子是父母的孩子,父母的行为一定影响到孩子。父母和睦,父母吵架,父母离婚,父母富裕,父母贫穷,父母奸宄,父母诚实等等都会不同程度上让孩子心理上发生变化。父母如果还想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孝顺孩子,就要改一改铁板的教儿模式,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一下问题。

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个孩子问父亲借十美金,因为再加上那十美金,他就有一百美金来买父亲与自己一个小时的聊天时间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决不应该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

学校的教育

学校乃传道授业解惑之所,多少莘莘学子是从学校出来后成为推动这个社会前进的动力。学校的多寡,几乎可以用来评定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贫穷的国家多文盲。没有知识总是常常吃亏。因此,要国家富裕起来,便是多建学校,把国民都教育成为有学识有技术的人。

学校是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地方,也是生命中的重要地方。学校历来是一个安全的场所,父母把孩子送进学校了总是心安理得的。

可现行的教育似乎太注重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品德的培养上。学校的责任是育人,而不是考分,这是众所周知的。一个学生走出社会后,只要他不做危害社会的事情,平常时候能利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关键时刻能想起学校里背过的箴言,学校便尽到了它的最大责任了。至于学生日后成不成了伟人或壮士,那要看各人的造化了。

但在一个片面追求分数的环境下,这让学生能如何安心发展自己的性格与品德?学校在经济大潮中方向把握不确,会将自己办成一家企业,以学生的分数及升学率来维持自身的经济增长。这样,学生只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及资本增长的工具。学生既以沦为工具,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教师则不仅是强迫学生加分的工具,本身也只是学校的资本增长的工具。

重庆市实验学校初三学生丁瑞婷因为上学时迟到了,她的老师汪宗惠便凶狠地责骂她:“你不看看你自己,又矮、又丑、又肥,你只能当一辈子的老处女,你连坐台的资格都没有。”一个为人师表者居然说出这样恶毒的话,那真如地痞无赖无甚分别。为什么令这位老师如此气恼呢?那仅仅是因为他执教的是毕业班,升学率的多少关系到学校以及他的声誉和他的奖金问题。升学率少了,成绩不如理想,学校便面上无光,对教师便实行惩罚。教师的职责一旦与教书育人这神圣的任务偏离,其头上的光环便消失殆尽,在学生心中的光辉形象也便渐渐减退。

上述的那位丁同学其后不堪受辱从教学楼八楼上飞身而下,以自己十五岁的生命之花开在学校的土地上。她在遗书中说:“汪老师说得对,我做什么都没资格,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都没有资格。您放心我不会再给您惹事,因为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我这个人,我对您的承诺说到做到。无论我怎样努力,成绩都上不去。”当面对着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时,所有的人一定都会惊惧。对于死者家属,那是飞来横祸;对于那位老师,那是一生悔疚;对于学校,那是历史耻辱;对于校内的学生,那是人心惶惶;对于社会,那可能仅仅是一纸新鲜点的血书。成绩让一个小姑娘过早地体验到了人世的苦毒、过早地离开了本该有她美好轨迹的的世界,这可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宗旨?

当大人们的世俗思维毫不掩饰地强加给学生,用学生的成绩来确保自己的年度奖金与一生的荣誉,大人们于心何安?或许老师们在抱怨了,这三天两头的青少年暴力事件,让我们还怎么教学生?也是的,你说要补课,她说要跳八楼;你说要叫家长,他说你叫家长我就跳八楼;如果事情真是这样,那学生就真无法教了。问题是这是后果,而不是起因,种下的后果,要自己承担。让学生重新相信老师,这要让老师重新回到教学的宗旨上。

然而让老师真的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那么学校的排名下降了,奖金岂不要泡汤了。钱从何处来?羊毛出自羊身上。

如今孩子的上学费用越来越成为家庭的负担,那考上了大学却拿不出足够的费用而不得不辍学的事例多着。这些不算,单就中小学的收费来说,那也是够重的。报载,今年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专项检查共查出12600多件教育乱收费案件,违规收费金额达21.4亿元,其中已退还学生1.6亿元。这多收的费用够建多少间希望小学了,够让多少失学、辍学青少年能重回学校了,够让多少家庭过上欢乐愉快的日子了?这多收的费用又令多少家庭的日子挣扎在温饱线上,让家长对孩子生出多少欠疚的心情?一小部分人的财富如果是靠这样敛聚的,这是让人多么的心寒!这还是乱收的费用,有多少人想过正常的收费也是在一直虚高。所谓的“义务教育”名存实亡。

学校把学生作为榨钱工具,学生在学校学习还能体验什么快乐的心情?当学生们对学校失去了温暖的感觉,那“母校”一词将不复存在。老师要尊严,学生要尊严,学校也要尊严。尊严不存的师徒关系,将变成赤裸裸的人利用人的关系。

自身教育

青少年不是小孩子了,已经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了。他们以自己的稚嫩的纯粹的目光来审视眼前的世界,他们已不是大人们眼中的洋娃娃可以随意的摆弄了。因此,青少年应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上一定的责任。社会有责任培育青少年的成长,但没责任对青少年的一举一动负责任。青少年犯了错事,只能以别人的谴责或个人的自由来付出代价。

青少年没理由怨天由人,家庭、学校的教育以及自身的体验应该让他们明白到一切的顺境并不是注定的。自己眼中的享受,正是别人眼中的受罪;而自己眼中的苦难,却正是别人眼中的渴望。没有一个青少年会安于现状,每一个青少年都充满着叛逆性格。单纯的头脑中理想化的过程与轻而易举的目标,让他们当遇到错折时无所适从甚至自暴自弃。

上天没有免费的午餐,也不会有一帆风顺的事业。顺境来得太容易了,有时却不是那么实在的,以至连自己都会怀疑与大吃一惊。明白到所有事都是要通过自己去打拼去争取才踏实的道理,青少年自己便真的长大了。

青少年都有一种依赖心理,依赖让他们做事时刚起了个头便放弃了,而留下的手尾让别人来完成了,却认为成果归于自己而沾沾自喜,其实一件事只有有始有终的做过了,自己才能体验到做事的艰难。青少年的头脑变化快,新奇的想法多,想做这样又想干那样,这里刚起了头,那里却又点起了火,定不下心来好好的考虑整件事情将要遇到的困难,这样势必让自己在日后烦恼。

在学校与家庭这两点间游走,青少年的朋友随了同学,可能便是游戏。俗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青少年间的玩伴中有作奸犯科者,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事因青少年思想还相当的单纯,一时的情绪冲动会让他们忘记了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从而导致一生的遗憾。

不要认为自己年轻,便可以大把大把的挥霍。不要认为自己年轻,无论做了什么事,以后还有时间来补救。错,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子错满盘皆落索。有时纵使你补救得了表面的错误,却补救不了心灵上所受到的创伤。那不经意间跳出来的痛,如箭矢一样,会让自己在欢乐声中突然哑口无言。

学到的知识、眼中感觉到的世界,应该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应是符合传统的合于道德的,以这个概念来引领自己在未来的人生中走,自己一定不会有所差池。假如偏离了这个道德标准,那么肯定分不清哪是对哪是错,只凭自己的喜恶来行事。

深圳市保安区一所私立中学的一名14岁的女生,竟然被同班同宿舍的4名女同学脱光衣服进行侮辱猥亵,说一些下流恶心的话,并强迫做色情动作。这不可能把之归结为贪玩,这是明显的对他人的侮辱,属于违法行为。她们也不可能不知道这是不对的,可她们居然这样公然对别人进行人身侮辱,这说明了她们的心里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道德观,或认为这是法律允许的。她们一定不是法盲,学校给她们上的法律课,她们是坐在班上的;学校要她们考的试,她们是拿着笔来解答的。如此,只能说她们的心理有着一种可怕的癖好。

癖好的不加自我遏止,便是沉迷。青少年喜欢玩,容易自我放纵,一放纵,便易对不良事情上瘾。在青少年生活中,莫过于玩游戏机及上网等新潮刺激的东西给他们以全身心的快乐了。在玩这些东西的时候,整个人投注下去的不仅是在虚拟的环境获得的成就感,还有的是对虚拟成绩的赌徒感。

赌徒感会让青少年走上一条违法的道路。为了获得钱财来玩,他们会偷会抢会结成黑社会性质的团体。几多校园暴力以及青少年暴力便是因之而起。广州近日某中学二十多人的打斗便很有黑社会团体群殴的况味了。

青少年有强烈的要大人们得到尊重与承认的情绪,如果他们的正确行为得不到及时的认可,他们便会觉得自己很没用。其实青少年要的是自信,而自信,不是来自于他人的,主要来自于自己,如果自己也不信自己了,这自信,又从何谈起呢?随随便便的丢掉了自信,会对自己失望,失望的表现是自卑。自卑也是对自己过分在意的一种形式。扭曲了的性格同样会走上暴力的道路。

陕西省汉中市某中学三个学生竟然毒打凌辱致死一名女乞丐;某地几个中学生活埋了一名打工人员;某中学两名初三学生因为发生口角,最后一名学生竟抽出水果刀致对方于死地;青少年们的情绪这么易于暴躁,究竟是当今社会的戾气熏染,还是青少年自身对自我的失去控制?在实施暴力的一刻,青少年难道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干的是什么?任意把自己的激动的情绪发展,到头来将令自己一生有悔。

与血腥的打斗暴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青少年又选择了随便的轻生。一时的痛苦、一时的挫折便让他们有不愿做人的想法,这本身说明青少年的抗打击能力很弱。五华县某中学的4名15岁的女生因为被同学无故取笑,竟上街买来农药“夫喃丹”回宿舍集体服毒自杀;梅县某中学一名初二级女生因男友不与她见面,一时想不开,竟跑到畬江大桥投河自尽;自助者天助之。无论这自杀的行为是对别人的控诉、让别人内疚,还是对自己的绝望,这一行为都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其最直接的伤害则是家属。那一刻的愁云惨雾,无异于是对生者的活着的死亡。

青少年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了,虽然还不成熟,但已分得清好与坏、曲与直绰绰有余,所以法律对他们完全适用。理想不是海市蜃楼,只要努力、不放弃是能实现的。没有人甘于平庸,可得到人们认同的成名,却只有遇事冷静行事断敢的人才能实现。

社会的教育

“这个世界太复杂,我不希望有来世!”这是那个跳八楼的中学生遗书中的话。

都说社会是个大染缸,其实亦对亦错,对是因为社会确是因了各行各业的人的组成才形成的,错是公平的社会是很纯粹的,所有人都在约定俗成的道德规矩下行事。公平的社会应是一个影响人们心灵的模型,人们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生存方式与生活目标,但不能有任何越轨的行为出现。这个模型批量生产着同一型号的产品,以令社会能安全稳定的发展。

没有形成统一道德观的社会,人们易在前进中迷失方向,对不符合道德的人或事作为标准来崇拜。道德混乱的社会,肯定也是一个犯罪率奇高的社会。道德的沦丧,必然要以强硬的法律惩罚来打击,并以强硬的法律惩罚来重新确立人人遵守的道德。

目今的中国正处于人心浮躁的时期,青少年作为一个群体自然也会沾染上这病征。社会若还想继续它前进的步伐,把自身的浮躁尽快丢掉至重要。

然而风气一旦形成,又岂是三朝两日能解决得了的呢?

越来越不信任别人的心理下,不仅对道德甚至对法律也采取一种蔑视的态度;在以为采取暴力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心理下,法律与权力失却了它应有的被尊重。每一个人都想方设法通过非踏实的途径妄图一举成名;每一个人都想方设法通过非法的手段完成眼前的纠纷。失信的社会,危机重重,步步惊心。

已被判处死刑的黄勇自小以杀人为光荣事业,于是一个个年幼无辜的青少年惨死在木马之上。连环杀人案的背后是极度变态的人格,人格的变态却是由于一盒盒血腥录像带,血腥录像带的市场却是由于人们喜欢看,人们喜欢看是因为心中有着太多的不如意却不能得到即时的宣泄,不能宣泄的情绪会如冲锋枪里的子弹说不准会什么时候射出来杀人伤人。

当大人们都认为只要以暴力才能取得自己应该获得的东西,青少年耳濡目染自然有样学样在校园里与校园外进行偷抢、勒索、收保护费等等恶行。青少年互相之间的猜忌多了,矛盾便会出现。有一个问题,如果有同学欺负你,你将怎么办?据粤西某市一中学的一位班主任向全班40多名学生做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回答:“打他!”或“跟他拼了!”。很难想像小小年纪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充满血腥暴力,而其原因却是这些都是他们的父母教的。有一个同学转述他父母的话:人在社会上要厉害些,绝不能受一点窝囊气。窝囊气是什么?就是软弱怯懦的表现。软弱怯懦当然不应推崇,但问题是目今这窝囊气完全可以通过正当渠道来消解。大人们教孩子采用暴力,那是连他们也不相信法律的公正与正义的伸张。

要让青少年相信公理的存在,大人们便要做好榜样。要大人们相信公理的存在,政府便要下大力治理官僚腐化之风。也不是谁先走第一步的问题,而是都应同时举步前进,把纯洁的社会留给下一代。

校园暴力的出现有学校对学生管束过严过死的因素造就,而学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追求成绩来维持自身的发展。因此,国家在教育制度上应该有所变通,改变那种以成绩取人取学历取人的古板的模式。制度的创新与发展,不仅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起促进作用,也对政权本身起巩固合法的作用。

总结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问题成为危害社会安全的一个不得不得加以重视的课题。在如何让青少年尽量减少暴力上,全社会包括青少年自身都应总动员来想办法。

“亲子协议”的出现,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尽管它在某程度上有其坏处。但其最主要的体现却是表达出孩子也是人的道理。青少年理应得到尊重。改变了以往的那种蛮横的爱护风格,代之以理解的关怀风格,青少年的受用程度一定不一样。试想一个冷冰冰的“不”与给予充分解释的“不”对青少年的心情是不是不一样?试想一句充满赞扬的话语与一句简单责骂的话语对青少年的心情是不是不一样?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你一定要相信。

而沈阳中山中学给学生以表达意见的规定也是一个尝试,尽管这规定对老师的尊严有一定的损害,本人认为更是不可提倡,但体现出来的也是对学生个体行为的尊重。这个规定是这样的:如果一个班级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老师不合格,那么这个老师会在三天之内调换。

末了,要向青少年说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很容易发脾气,于是他的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便把一颗钉子按在花园的篱笆上,一个星期后,这孩子开始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了,终于有一天,这个孩子没有把钉子按在篱笆上,他的父亲便让他每能成功控制一次自己的情绪时便从篱笆上拔下一颗钉子,很多天过去了,这个孩子终于拔去了篱笆上所有的钉子。他走去向他父亲报告好消息时,他父亲说,儿子,你很好,但你看一下拔出钉子后留在篱笆上的洞。那篱笆已不是以前那么美丽了。

青少年应该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同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编者按: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一篇章,让我们与《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 一书的作者来探讨,如何在过与不及的情感中,取得应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绍了性别认同教育引起的争论和家长们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护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陈彦玲博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 上篇我们讲了2个故事,2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安全学校联盟计划”中所谓的“性别认同”而将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别认同”是什么?专家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编入公立学校学龄前教育课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无偏见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对幼教教师灌输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观念。而当幼儿园对儿童灌输这些观念时,却不需要得到家长的许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关系攻击,是通过解除友谊、排挤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进行的威胁。父母们常常惊讶地发现,关系攻击可能会出现在三岁孩子的身上。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被朋友推开的经历可能完全令人费解,并在日托或幼儿园引发焦虑。
  • 这个故事是为了帮助一群8岁孩子,希望他们能再度相信这个世界的奇迹和美丽—在听到这个故事之前,他们很难摆脱在网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图像。图像加上难以摆脱的深刻感受,让孩子们吓得睡不着—他们尖叫、流泪,也恐惧独处。
  • 这是忍受多年悲伤和失去后,得以成长的故事。故事历程和隐喻,对许多艰难情况和不同的年龄层来说,都有所帮助。
  • 《筑巢的鸟儿》 适合年龄:儿童。 应对状况:被迫离开家园。
  • 这是适合大孩子、青少年和成人的故事,目的是为了在2011年日本沿岸遭受海啸袭击后,为人们带来希望并协助加强复原能力。这篇故事也收录在东京书籍株式会社出版的《儿童心灵成长故事》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