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溯源:施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14
【字号】    
   标签: tags:

姓氏由来
  
施(shi1)姓有三种来源:
  
1、 以封国为姓。上古夏朝时,有个诸侯国叫施国(在今湖北恩施县境),国亡以后,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施。
  
2、 出自姬姓,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字施父,其支孙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
  
3、 出自子姓,为“殷民七族”之一。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樊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
  
姓氏名人
  
施之常:字子恒,春秋时鲁国人,为孔门弟子。
  
施德操:宋杭州盐官人,字彦执,人称持正先生。为学宗孟子而拒杨墨,与张九成、杨璇号“三先生”。有《孟子发题》等。
  
施耐庵:原名耳,祖籍姑苏(今江苏苏州),迁居兴化(今江苏兴化),元末明初小说家。元至顺进士。少精敏,擅文章。曾出仕钱塘(今浙江杭州),以不合当道权贵,弃官归里,闭门著述。有《水浒》、《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传世。
  
施大经: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天卿。万历十三年举人。时税监中官议采木,大经上疏直言利害,乃止。有《泽国农书》。
  
施闰章:明末清初江南宣城人,字尚白,号愚山、蠖斋。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所至有治绩。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有《学余堂文集》、《试院冰渊》、《青原志略补辑》、《矩斋杂记》、《蠖斋诗话》。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清晋江人,生卒年不详。初为明代郑芝龙部将,降清后,平台湾,灭郑氏,封靖海侯,卒谥襄壮。
  
施清:字伯仁,钱塘人,清代文学家。康熙间召试鸿博。笃学嗜古,诗文朴厚,时称雄才,著有《揽云集》、《十三经同解》等。
  
施心松:字靖陶,元和人,清代画家。善写生,长于小品,作疏花瘦□,有笔外之趣。
  
施定庵:字襄夏,海宁人,清代著名棋手。先学琴,后复嗜奕。师俞长侯,年十六成第一手。乾隆时为围棋国手。著有《奕理指归》等。@(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姓氏由来
      
    朱(zhu1)姓有四种来源:
      
    1、 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 姓氏由来
      
    秦(qin2)姓有三种来源:
      
    1、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 姓氏由来
      
    尤(you2)姓原来本为沉姓,五代时为避讳而改的。据《梁溪漫录》载:五代时有王审知者,在福建闽国,称闽王。下诏避讳审字及与其同音的字。闽地沉与审同音,属讳字,沉姓遂奉诏去三点不旁,演化为尤字。故有“尤姓出自沉姓”之说。查王审知系唐代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唐朝末年,他跟从哥哥王潮起兵,入据福建。王潮死后,王审知继任威武军节度使,全部占据了今福建一带。公元909年,他被封为闽王。当时,福建地方姓沉的人们都因避“审”音,现而改沉氏为尤氏。
  • 姓氏由来
      
    吕(lu3)姓有三种来源:
      
    1、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即“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 姓氏由来
      
    何(he2)姓有五种来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 千古谜团!几百万人人间蒸发,900年后重现人间?DNA检测现端倪,真相到底是什么?
  • 古人对于名是很慎重的,除了长辈、长官,一般是不可以直呼一个人的名,纵然是长官,也往往为了客气或谦虚,也不叫部属的名,再加上古代多为单名,如范蠡、文种、萧何、张良、韩信……,单名很难称呼,连名带姓的叫,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古人几乎都有字,前面说过古时男子加冠时、子女行筓礼时,由长辈为之取字。
  • 至于说到汉人的名跟字,就更讲究了,因为姓或氏几乎是从老祖宗时就有的(除了极少数改姓氏之外,几乎都是由老祖宗传递下来的),但是名跟字却是人生下来后才有的,所以取名的自由度比较高,但也不是漫无边际尽挑些美的字眼。
  • 六、以居地为姓 若干氏族迁徙到新居地后,便以所居住地方的地名或特色为姓,例如战国时齐国的陈仲子,本为齐国世家,后来他辞去爵位,举家迁到于陵这个地方,从事耕读生活,于是他的后裔便以“于陵”为姓。
  • 俗语说:大丈夫行不改姓,坐不改名,姓名对中国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然而何以有姓,很可能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其来源。人人都有姓,认为这是自古已然的事,其实姓,尤其是后秦以后的姓,是经过演变而来的,跟先秦时代有很大的差异,且让本文慢慢说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