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伯夷叔齐

鱼果
font print 人气: 10715
【字号】    
   标签: tags:

商朝末年,有个孤竹国。国王有几个儿子,其中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两个兄弟感情很好,互相友爱。

孤竹国王想让叔齐继位当国王。可是,叔齐想:“哥哥怎么办呢?两人只能有一个人当国王啊!”两人都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后来,孤竹国王去世了!弟弟叔齐决定要把王位让给哥哥伯夷。可是,哥哥说:“国王应该是你,这是父亲的命令啊!”于是,伯夷便离开了孤竹国,把王位让给叔齐。可是,弟弟也不肯当国王,便把王位让给其他兄弟,和哥哥一起离开孤竹国了!

当时,殷商的纣王沉迷女色,用残酷的刑罚杀死大臣。当时,人们看到纣帝王这样无道,也没办法。可是,大家心里都知道,商朝的气数快没了,新的朝代应该很快就要诞生。

这时,西方的大诸侯周文王行善道、积大德。慢慢地,诸侯的心都向着他。很多有道德、有能力的人,都知道周朝要兴起了,便顺着天意,前来辅佐周文王。伯夷兄弟听说文王道德高,长者都得到很好的安养,也想来归附周文王。

这时,纣帝害怕大家心向文王,自己就不能当君王了。所以,纣帝却把文王关起来。可是贤明的文王利用这个时间,将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这就是周易,里面有很多正确的知识和道理,可见:周文王不仅德行高,也很有广博的智慧呢!

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武王继承父亲的志愿,顺从天象,顺应民心渴望推翻暴君的趋势,虽然文王还没埋葬,还是用车载着父亲的灵位,就向东出发,继续讨伐纣王。

可是,伯夷叔齐没有从天意和民心的角度体谅武王,便认为武王不孝。他们兄弟俩人便双双在马前跪下,苦谏武王说:“父亲死了不下葬,还在用武打仗,这有孝道吗?诸侯是臣下,却要杀死帝王,这有仁道吗?”

当时,武王旁边的兵士,本来要对付他们兄弟了!可是,文王的老师姜太公却说:“他们是义人。”太公亲自扶起他们俩人,让他们平安离开了!

后来,武王平定了商末的乱象。天下的诸侯都以周王为共主。武王分封很多人当诸侯,让他们治理不同邦国。因为周武王讨伐的是昏君,不是那儿的人民。所以,贤者微子启虽然是纣帝的哥哥,还是被封为宋地的诸侯呢!

可是,伯夷叔齐还是看不起周朝。他们甚至唱歌讽刺周武王是取代旧的暴力的新暴力。他们在首阳山上,只吃一些山菜为生,拒绝吃周朝的米粮。最后,俩人都饿死了!

虽然他们反对武王伐纣。不过,后来中国人也都认为他们很了不起。因为,他们清高、守道,甚至以身殉道的事绩,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后汉的蔡邕,字伯喈,陈留人。相貌英俊,孝顺博学,并且精通绘画和音乐,通晓天文术数。 历史人物
  • 第一次对雷震这个名字有了印象,大约是在10多年前,在李敖的一篇杂文中,他说中国人本身有很多不自由民主的性格,雷震的气质是革命党式的、单调的、高高在上的,兴趣狭隘的,虽然很雄浑、很过瘾,可惜不是自由民主的气质。从那时起,我就想了解雷震,这位曾位居国民党权势中心、最后却因追求民主自由而成了阶下囚的历史人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真的像狂妄自大的李敖所论定的那样缺乏民主自由的气质吗?虽然这些年来我也断断续续读到过不少有关书籍、文章,但真正对雷震一生大起大落的命运,他的理想、追求,他的性格、气质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还是在读了《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之后。
  • 读《托洛斯基回忆录》,做了些笔记。掩卷后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冷静了思考,自觉情绪的根由,是书里涉及上世纪早期苏俄风云人物甚多,而今日读他们,兴趣却索然,做笔记的劲头只是提不起来。那些人创造了历史,改变了世界,但不过八、九十年,历史又改变了一切,时间之帚至少已经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大众的视线里扫去,人们的印象里仅仅残留了一个模糊的“十月革命”概念,——一个生动的、充满了血与火的故事,演变为了中学历史试卷里一个抽象的名词解释。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于谦蒙冤于一时,却万世不泯,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 《书经‧大禹谟》有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会招致失败,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却无法遵从。不过伯宗的妻子却深知此理,后人称赞伯宗妻子知“天道”,从而保全了儿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浙江巡抚傅孟春认为“肃”之一字,未足以尽于公之良惠忠贞,为此具疏。
  • 一日,浙江盐台姚舒因历吴山,见行人伍公,即春秋时伍子胥也。复过褚堂见仆射褚公,即唐时褚遂良也。来至栖霞岭见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飞也。特谒三台山赡于肃愍公祠。姚舒观四王公之忠节,皆祠于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励后观瞻。后坊成,名曰“忠节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