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话重阳

羲玉
font print 人气: 74
【字号】    
   标签: tags:

黄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名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它的命名由来是这样的:古人称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九月九日,月日并阳,所以称为“重阳”。重阳佳节的起源根据《二十四史》大约可以追溯至汉代。

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有位侍女叫贾佩兰。戚夫人死后,贾氏被逐出宫,她曾回忆宫中的生活道:“九月九日,佩茱萸,食牵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据说酿菊花酒需从前一年的重阳就采集菊花及其枝叶,掺杂在黍米当中酿制,到了次年的重阳节就可以开坛饮用。

晋代的陶渊明可谓爱菊成痴。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菊花诗中的名句。《续晋阳秋》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年重阳,陶渊明家中无酒,他很惆怅地到院子里采了一大把菊花,无聊闲坐。这时忽然有个白衣人手捧着酒坛子前来拜访,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为了结交陶渊明,特别遣人先送礼致意。陶渊明大喜过望,马上开坛畅饮一番,过了一个痛快的重阳节。

南北朝《续齐谐记》中写了一个关于重阳习俗的传说:汝南桓景随道人费长房游学累年,一日,费长房告诉他九月九日家中当有灾难,宜急回并令家人各作绛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如言举家登山,晚上回来果见鸡犬牛羊全部暴死。于是世人重阳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中医记载茱萸叶能防蚊叮虫咬,菊花可驱目疾肿毒,所以茱萸也得了个雅号叫“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菊”字的来源本是“鞠”加“廿”字头,意思是“穷尽”,也就是说菊花开过,一年中再也没有花开了。说到这儿,不禁想咏菊的诗词来。历代诗人词家都以菊为深秋之花,所以基调大多落于悲秋伤怀。如唐朝岑参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宋朝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唯有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与众不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直写得豪迈雄奇,仿佛有无尽的国色天香裂笔透纸而来。

唐朝贞观某年重阳,太宗皇帝赐文武五品以上官员骑射于玄武门。宋国公萧瑀连发了好几箭都没射中。欧阳询便作了一首诗来嘲笑他:“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欲高反复下,应西还更东。十回俱着地,两手并擎空。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这首诗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说来也巧,初唐四杰之首的大诗人王勃,他的千古名作《滕王阁序》正是写于重阳节这一天,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更使王勃一夜间名贯大江南北。


宋朝的重阳节充满了诗情画意,富裕的店铺酒楼往往以各色菊花扎成长长的门廊恭迎宾客,有粉红的桃花菊、有纯白的喜容菊、有檀心的木香菊、有金黄的金铃菊,千枝万朵,灿然耀眼。客人仕女童子奴仆穿廊往来,色彩缤纷,花香盈袖。

宋朝在重阳的食俗中还开始注重蒸花糕。《岁时广记》记载:民间九日作糕,每糕上置小鹿子数枚,号曰“食禄糕”,这是取“禄”、“鹿”同音的好口彩。而且在重阳这天天将亮时,以一片糕搭在小孩的头上,口中祝祷:“百事皆高”。

皇宫中重九祭祖先时,则令公厨在糕上作几只小粉象,称为“万象糕”。

明、清两朝的重阳花糕在馅料中加入了枣泥,所以变得极其甜美而可口,因为重阳节前后正是枣子成熟的季节。以宫中为例:九月初一始蒸糕,糕大如盆,铺枣泥两三层,中间夹上各色切碎果干细丁,香甜扑鼻、精致美观。花糕蒸成后,还要迎回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吃糕,所以重阳节又称“女儿节”。

重阳时已深秋,草木绿意不再。此时正是赏看红叶的好时节。明、清京都人好于重阳至西山赏红叶,或洗温泉。也有人携带酒菜到郊外痛饮终日,称为“辞青”。

台湾地区的气候从九月开始就吹起了号称“九降”的无雨北风,正巧适宜放风筝。不知从何时起,重阳节放风筝便成了很受欢迎的习俗。据胡建伟的《澎湖纪略》记载:“(风筝)扎为人物、鸶凤以及河图八卦之类,色色都有。俱挂响弦(铃),乘风直上,声振天衢。夜则系灯于其上,恍如明星熠燿。彼此相赛,以高下为胜负”。

(香港大纪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土家族,现有人口5704223人, 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 侗族琵琶是侗族主要的弹拨乐器,与汉族地区的三弦相似,常用于侗歌伴奏。
  • “毛古斯”,土语为“拔步长”,是老公公的意思 。它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迹的一种古老舞蹈。形式风格,异常古朴、别致。每逢过年节跳摆手,都要跳这种古老的舞蹈。
  •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流传着各种曲调,如爬山调、迎客调、娶亲调等等。彝族的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笛、铜鼓等。彝族的舞蹈也颇具特色,如“跳歌”、“跳月”、“打歌舞”、“锅庄舞”等,其中“阿细跳月”是最流行的舞蹈之一。民俗民风
  •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 “调年”是土家族的新年,它要先汉族的新年一天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土家族的先民随胡宗宪征讨倭寇,在腊月二十九那天提前过了年,慰犒将士。将士们吃了丰盛的酒席,养精蓄锐,到除夕那天狠狠打击了倭寇,取得了胜利。以后,为了纪念土家先人,土家人提 前过年,并相沿成俗。
  •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犛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当地民族杂居,共有人口29657人。
  • 擎天柱.木楞房
  • 普米族少年儿童到了1 3 岁,便举行“穿裤子”、 “穿裙子”仪式,这一习俗称为成丁礼。   
      普米族的成丁礼大多于过年(即新年)时举行。仪 式多由母亲或舅父主持。届时,全家人围坐在烈火熊熊 的火塘周围,怀着喜悦的心情注视着这一场面。成年儿 童走到火塘前的神柱旁,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上。猪膘 象征财富,粮袋象征丰收,意味着长大后有吃有穿,生 活美满幸福。如果是男孩,还要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银 元。银元象征人生的轨迹,尖刀象征勇敢。如果是女孩 ,则要右手拿耳环、手镯等装饰品,左手拿麻纱、麻布 等,象征着可享受的家庭权力和应承担劳动义务。接着 由巫师向灶神及祖先祈祷,由舅父或母亲换下他(她) 的长衫,给他(她)穿上短上衣、长裤(百褶裙)。换 装完毕,大家都要赠送给他(她)一点礼物,以示祝贺 。小伙子(姑娘)也要向灶神和亲友们——叩头,敬酒 致谢,并希望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上继续得到他们的保护 与帮助。此后,成年的小伙子或姑娘可以参加集体的生 产劳动和各种社交活动了。  
      据说普米族为年满1 3 岁的孩子举行“穿裤子”、 “穿裙子”仪式的习俗由来已久。相传当年忽必烈攻打 云南,路过川西时,有两位年仅1 3 岁的普米族少年随 军南下,出生入死,英勇善战,深得忽必烈的赏识。后 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同时也为教育后代,便于每年的 新年为1 3 岁的儿童举行成丁礼,祝福他们健康成长, 将来成为有志之士。从此,这种活动便相沿成习,流传 至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