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彰化县社头乡打造袜子王国 实践根留台湾

人气: 15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戴海茜台北27日电)台湾区织袜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魏芳达说:‘全台湾几乎所有产业都外移大陆,只有袜子业根留台湾。’其实台湾的袜子有高达90% 以上都来自彰化县社头乡,目前在社头估计有逾500 家织袜厂, 1万 8千名从业人员,社头乡素有‘袜子王国’之称。

彰化县社头乡是台湾织袜工业发展40年来的大本营,这里出产的袜子几乎占全台湾 90%。六零年代是社头袜类产品的全盛时期,台湾有 60%-70%的丝袜由社头生产供应,产品品牌包括华贵牌、佩登斯、琨蒂丝等,包括男女用袜子、裤袜、网袜、小孩及洋娃娃的袜子,都可在社头的织袜工厂里看到,估计全台湾每10个人中有一半以上穿的是来自社头绵密织出的袜子。

统计资料显示,彰化县在整个织袜业的发展史上,算是袜厂发展的重要县份,社头乡更是聚集 80%的织袜业。

魏芳达表示,在社头乡有高达 500家以上的织袜厂,从业人员约 1万 8千人,这里的厂商几乎不请外劳,都是在地夫妇一同工作,社头乡制造业中有将近二分之一从事织袜业。

社头织袜业厂商快速增加的原因,一方面随着乡内大厂关闭,导致内部技术人员与管理阶层人员纷纷自行创业设立众多中小型袜厂;另一方面也因透过外包制度,带动更多的乡民投入织袜行列。

社头乡素有‘袜子王国’之称,除家家户户生产制造外,织袜业发展的起点据说是在二次大战前后,由中国大陆上海回到新竹的郑学,为躲避美军空袭,带着早期手摇式织袜机疏散至社头乡,在清水岩路一带落户营业,并设立第一家织袜厂–胜利织袜厂,员工多达百人,在台湾光复初期算是规模非常大的工厂。

由于手摇式织袜机生产速度慢,产量供不应求,郑学父子扩大经营与推广制袜技术,也带动乡民投入制袜行列,几年间,将原本以农业为主的社头乡,改变为以织袜为大宗、农业为副的产业型态,全盛时期,全乡8000户中,几乎1500户从事织袜相关产业,为社头带来不少财富。

民国41年时,社头乡内有39家袜厂,不过当时都是手工经营,规模并不大。直到萧氏集团(萧柏舟、萧柏煌、萧柏楠、萧柏洁 4兄弟)创立纺织工厂大同实业,才将织袜业带入自动生产的领域,同时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织袜工厂。

但民国66年时,大同实业因世界石油危机及营运策略错误宣告解散,惟织袜市场需求量仍大,工厂里的织袜机台被员工买下,希望继续从事织袜生产,但碍于资金庞大无法进行一贯作业,于是利用本身的技术及机台投入袜业生产,为降低生产成本而透过“分工合作”的外包制度就此形成。

五零年代末期,社头地区由魏氏家族投资,自日本引进裤袜制造技术,开始生产尼龙丝袜、裤袜。相对于“粗袜”,裤袜机台设备成本更高昂、制程技术较复杂,当时魏氏家族投入 1.2亿元资金成立 4家织袜工厂生产裤袜,成为继萧氏集团大同实业后,当地最大袜厂,较具有大企业规模的组织与经营型态。

民国70年,随着台湾产业市场变动与北部经济环境快速成长、工资高涨、土地成本上扬等因素,陆续有北台湾的大袜厂南移到社头设厂。

这些袜厂南移最重要原因,是利用社头当地发展的织袜卫星工厂及相对廉价的边际劳力,也就是透过外包制度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整体而言,随着织袜厂商不断聚集,使得社头在台湾形成织袜专业生产区。

虽然台湾许多厂商选择将资本转移至低工资国家投资设厂,以寻求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但织袜业外移的厂商并不多,反而选择根留台湾,在经营策略、生产流程管理、产品区隔或是劳动力的训练与使用上,进行调整与改变,让社头织袜业屹立不摇,成为产业大举外移下的可贵案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