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叙三国史˙细说阿瞒事》

许明璞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2月15日讯】《小叙三国史˙细说阿瞒事》
概说历史背景

周末五霸七雄分争,秦王嬴政逐灭六国一统。后秦又为项羽所灭,续掀起楚汉相争。高祖刘邦内得张良,外得韩信,深得人心。羽为高祖所困于垓下,遂自刎乌江畔,于是中原归西汉所有。

西汉历文景两帝以法治内,武帝各地征战以军治外;及光武刘秀中兴,诛王莽立东汉,后来传至桓、灵二帝,朝廷腐败,宦官擅政,外戚操兵。

灵帝光和末年,疫症蔓延。巨鹿人张角以其“太平道”为百姓治病除患,深获民心,徒众三十余万之多,威震中原华北八州。朝廷甚惧之,乃发兵攻角。官兵乌合之众,又无良才将领统军收服,乃出榜招聘各地义士,起兵为国讨贼。随角之众皆以黄巾裹头,故史谓“黄巾之乱”。后贼为义军所灭,有功者纷纷并起,展开了群雄割据的局面,亦揭开了三分天下故事的序幕。

正史与小说的来源

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等三国豪杰的典故及事迹在中国无人不知晓,来源于三国的民间故事、谚语和诗词亦多不胜数。其实很多民间流传着的故事在正史中并未有着载,如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孔明三气周公瑾、七擒七纵孟获等,都只曾出现在《三国演义》里面。

谈起演义中的故事时,往往会有一两个打着“正史”旗号的人来说长话短,总会以“历史不可与文学混淆”的论调教训人家,有时候真的会感到挺扫兴。其实《三国演义》是于元末明初由小说家罗本所编成,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作者罗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据说是个不求功名、流落社会下层的读书人,历史上没有太多对他的评价及记载。小说取材于晋人陈寿所编著的《三国志》及南朝人裴松的《三国志注》,作为历史背景架构,且结合了多元化的民间道术,是历史与民艺的结晶。

《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为当时西晋朝廷所认可。全书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重点叙述了三国鼎立时期(公元220~265年)的人与事。作者陈寿以魏书头八卷作为纲领,概略曹氏三代担当的历史角色,魏国的政治架构及其兴与亡,并围绕着曹操及其身边四周的势力(如董卓、袁绍、袁术、吕布等),交代了东汉末年黄巾之乱、董卓弄权、群雄割据,曹操以寡敌众,扩张势力,以致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而后五十七卷则为列传,叙述三国中其他豪杰的典故。

罗贯中与陈寿笔下的曹操

历史与演义最大的分歧,莫过于他们给予曹操的性格与理念的评价。演义以桃园三结义讨黄巾,刘备力图复兴汉室的理想作为据点,反复褒赞刘备以忠仕社稷,义侍下属,仁事庶民,善待掳将的品格,是位“仁君”的典范。而与刘备为敌的曹操自自然然就背上了“汉贼”的罪名,与前者的写照成强烈对比。中国文学就是这样,有忠臣必有小人。对战争的描写风格也是一样,蜀将战死则倡其节,魏将战死则表斩其者。虽然小说也从很多不同的侧面来描述曹操,其军事家及文学家的成就充份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可是演义就是抓住了东晋文学家孙盛给予曹操的座右铭:“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去演译这个角色,所以给予读者的整体印象就是一个残暴不仁的“乱世奸雄”,这对后人的影响也可谓颇深远,其中京剧里的白脸曹操、老生刘备,对比就最为显着了。

然而正史对此人的评价就截然不同。毕竟司马炎废魏立晋之时(公元265年),曹氏占据司隶(即洛阳一带地区)、长安等中国古时政治要地已历六旬之久,而司马氏仕曹亦已历三代之多,所以西晋的政治及朝廷架构可说是从魏国中脱胎出来的。这一切可能就能解释为什么晋人陈寿选择了魏作为《三国志》中的主流,而其他两国则只是担当历史衬托的角色。所以把曹操看成是当时中国的正统者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魏国领土横跨中原华北九州,东吴则据扬、荆、交三州,而西蜀只有区区益州一个,单看疆土领域就足以支撑这个角色分配。
言归正传,《三国志》的主角明显就是曹操而非刘备,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及性格上的剖析也比演义充实和透彻。《魏书˙武帝纪》评曹操曰:“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说明了曹操是个“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非常人。不错,挟持汉献帝刘协的确换来当时“世食汉禄”众诸侯的敌视眼光,但转个角度来看,曹操当年其实是从暴徒李傕、郭汜的魔掌里把献帝接过来的,事前亦曾参与讨黄巾、诛董卓的“爱国行动”,又拒跟谋废灵帝的一伙人同流合污,对社稷可谓功多于过。所以若要说曹操也有忠于汉室的一面,相信献帝自己也不会有异议。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曹操至死也为汉丞相,虽然他自封魏王,但篡汉夺位者乃魏文帝曹丕也。其实曹操此举十分明智,表面原因为时机尚未成熟,又道属下将仕众多乃汉之旧臣,篡权夺位恐不为利。曹操此说绝为有理,其中最为显着的证据,莫过于跟随曹操征战各地、屡献良谋、官渡之战的幕后功臣荀彧,相传因反对前者自封魏王而自此与彼有隙,最后更惨遭曹操毒手,一说是自杀。

笔者却认为曹操其实只是不想背上灭汉的历史包袱,献帝虽已无一国之君的威德,毕竟乃清白之身,并没有干过害民利己的事,所以从古人的价值观看来,威逼献帝禅位绝对不是件光明磊落的事。那对于“面子大过天”的曹操而言,让为了当上皇帝而蒙上的历史污点盖过了自己亲手打下中国三分之二的威名,岂不啼笑皆非?衡量衡量后还是后人对自己的历史评价比较重要,毕竟曹操已经是过着皇帝的生活了。后来司马昭也仿效了曹操的做法,宁愿不要晋朝开国皇帝的名誉,把废魏立晋的历史使命留给太子司马炎,亦即晋武帝。

那《三国志》又有没有曹操在演义中“奸雄”的影子呢?《魏书˙武帝纪》曰:“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知奇也。”曹操少时放荡不羁,不务正业,但已诡计多端,颇有小聪明。裴松也阐述了一段关于曹操与其叔父的故事。话说叔父因曹操游荡无度,常跟操父曹嵩打小报告。后来曹操又逢叔父,乃诈装中风之相,叔父见况乃告嵩。嵩慌忙来探其虚实,操却只道是叔父怀恶于己,故虚作此言。自此曹嵩对叔父之言有所疑惑,曹操却又得以故态复萌。

至于曹操“残暴不仁”的印象主要也来自小说。演义中的曹操寂寂无名时已错杀吕伯奢一家,后来想加害于他的所谓汉朝忠臣多不胜数,却一概得到了连诛三族的厄运。《魏书》中的记载为曹操路过吕家时,伯奢不在,又遭其家人所劫,他为自保才掣剑杀人。时操方弃董卓而奔,恐其追而图之,因此常怀戒心。《孙盛杂记》曰:“太祖(曹操)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逐夜杀之。”相信演义中的故事就是取材于此,所以当然不能说是没有根据。可是罗贯中的描写手法明显就是为了针对曹操多疑的性格。而《魏书》的确是有记载董承谋泄伏诛、马腾全门遇害以致马超兴兵雪恨之事;可是难道你叫已发现有人暗算自己的曹操放虎归山、坐以待毙吗?况且敌人已经找到门口了,今日不讨更待何时?

曹操的军事才能

曹操识辨人才的能力绝对不容置疑。他擅于衡量部下性格长短、能力高低以负之轻重,又能洞识敌人心理以攻其不备。从招揽敌将如张辽、张郃、徐晃、贾诩等,使得曹营人才济济;联系敌将以作内应外合,于官渡纳降许攸、奇袭乌巢,遂破袁绍;到离间敌军将领致彼方不攻自破,于渭水巧施伪书离间马超、韩遂,乱彼军心;都充份显露曹操的个人魅力与政治才华,耍弄人心犹如高手弈棋。

在战场上用兵的能力亦不遑多让。演义中每逢大战曹操都亲自统军匹敌,虽然未有记载他与敌将的直接交锋,但总会在后军或从高处指挥作战,深谙用兵之道,又会将计就计,屡次化险为夷,对战况往往一目了然。这不是说曹操没有吃过败仗,其实还多的是。其中遭张绣夜袭于宛城,又遭吕布火烧于濮阳,于赤壁更损兵折将而无功北还;演义就总喜欢把死里逢生的曹操描写得狼狈非常。不过与众不同的是,曹操战败后总能收拾残兵、承担过错,遂取彼计予己用以不致重蹈覆辙,亦不会像袁绍(以众敌寡然遭大破于官渡)及刘备(急报弟仇而遭营烧七百里于夷陵)般痛哭过失而一蹶不振。他又能与军中众多谋臣配合,分析后取舍诸方意见而又不失心于众。这些就是他能成为三国中首屈一指军事家的原因。

东晋孙盛评曹操曰:“(曹操)博览腢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这句或许被罗贯中抓住了,结果曹操由“抄集”变成了“抄袭”诸家兵法,遭到从西川远来的张松揶揄,道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曹操的《孟德新书》。演义中曹操则暗谓自己或与古人暗合,两书因而形影不离,不过却还是令人把书烧掉了。

这段故事好像有一个颇大的漏洞;曹操自幼好读兵书,难道会不晓得自己抄袭了《孙武兵法》?孙武其人存在与否史学家持保留态度,然而《孙武兵法》,或称《孙子兵法》一书却流传古今,为我国最早的系统化兵书。演义中曹操的臣子杨修被张松挑问《孟德新书》为何书时,杨修只道是“丞相(曹操)酌古准今,仿《孙子》十三篇而作。”奇怪的是连杨修都知道主公的《孟德新书》仿效了《孙子兵法》,难道曹操真的会糊涂到这种程度吗?若要辩曹操是为了挽回面子才讹称自己与古人暗合,而非“抄袭”,那就更不打话了,作为统帅领军多年征战各地而不闻《孙子》才真的丢尽脸呢!这明显也是罗贯中为刻意丑化曹操而编出来的。

结语:

初为一国之君,有忠臣顺必有反贼逆。刘玄德贵为汉室之后,既得五虎大将之勇,又有卧龙凤雏之谋;然而天下不得以安,其理焉在?拘泥于仁义而怠慢国家大事,此乃妇人之仁,非大道之义也。《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然而天下未定,理国事必当严明果断,待太平之日方拘社稷小节,此乃昔日太祖治国之道。

太祖薨,长子丕嗣。后丕筑坛受禅,天下垂手而得。丕素有文采,然用兵远逊于父;南征西伐,皆无战果。太子曹叡,年幼登基;心腹曹真统军不济,叡遂予兵司马以拒孔明,从而植下大晋根基。及孔明病逝五丈原,叡自以为中原已定而奢华无道;又屡谏不从并失德于贤臣;终自取其祸,早薨。叡无后,曹芳继位,曹爽佐政。爽无谋之辈,懿设计诛之,司马氏从此主导国事。

魏国迄立中原四载方五,虽未及秦之业、汉之宏,然太祖纵横四海、征战百地,上识英雄、下恤黎庶,其鸿图大业广传后世;惟其两嗣首不才、次早夭,未能巩父伟业,惜哉,惜哉!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爸,书终于要出版了,我花了好多时间重新认识您,拼凑您,书写与刻划您,您又重新活过来了,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台湾的历史与未来里…
  • 话说唐宪宗皇帝元和十三年,裴度领兵削平了淮西反贼吴元济,还朝拜为首相,进爵晋国公。又有两处积久负固的藩镇,都惧怕裴度威名,上表献地赎罪:恒冀节度使王承宗愿献德、隶二州;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愿献沂、密、海三州。
  • 惠琴最不想去的就是那个地方──鬼仔山。 但她不得不去。 半年的台风带来了不少山上的断木,那一阵子总有人争先恐后到海坪上搬回湿漉漉的漂流木。惠琴也跟去了。
  • 最大的孙女出生那年,也就是民国七十七年。马岗渔港新建东、西防波堤109公尺,码头170公尺,为第二期的建设;自此,扩建工程完成。渔港有了新的面貌,可阿利的女儿们一一出嫁,身边除了渔船,似乎越来越安静了。
  • 马岗,有台湾极东渔村的美名,迎接着台湾本岛每日清晨的第一道曙光,但在历史的地图上,它仿佛被遗忘在时空里,与世隔绝,悄然无声地消失在浪潮的喧嚣声中…
  • 远方未必就是前方,如果已经大幅偏离预计航向,那就继续渡下去,通往某处亦未可知。操场逆时针绕向前,最后一公里,绕进地心。远方如果是原地纵向,如果是,内向的前进。
  • 我曾经询问意识不太清醒的母亲。“你这辈子幸福吗?”母亲微笑点头了。我认为这样的母亲很厉害。尽管遭遇了许多艰辛,仍然可以说出自己的人生很幸福。
  • 一个冬日的下雪天,待在温暖屋内的爱丽丝与小黑猫玩“假装”游戏,玩着玩着,却爬上了壁炉台,穿过如薄雾般的镜子,来到了一切都与现实世界颠倒的镜中世界。镜中世界是个大棋盘,爱丽丝成了当中的一颗棋,想成为西洋棋后的她开始下起了这盘棋……
  • 父亲告诉我,人要往高处走,看远一点,不能只在低处看生活里的刺,要看 开来。他说:“生活遭遇磨难,不丢人。谁没有磨难?谁的成长是容易的呢?心要大、要明亮,这样的人能抓住快乐。”
  • 孩提时期,我和爸妈住在南昌路一幢老房子里,房子年代久了,有点旧,但是古典气派,公用的客堂方方正正,大得很,在小孩的眼里是那么宽阔,像一座雄伟的大殿,院内外面有两个被高墙围起来的一大一小的天井,小天井里有一口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