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道中兴的清代书法

font print 人气: 13
【字号】    
   标签: tags:

清代历二百六十余载,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清代初年,书法得以弘扬。明末遗民有些出仕从清,有些遁迹山林创造出各有特色的书法作品。

顺治喜临黄庭,遗教二经;康熙推崇董其昌书,书风一时尽崇董书,这一时期,惟傅山和王铎能独标风格,另辟蹊径;乾隆时,尤重赵孟俯行楷书,空前宏伟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内府收藏的大量书迹珍品着录于《石渠宝笈》中,帖学至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出现一批取法帖学的大家。

至清中期,古代的吉书、贞石、碑版大量出土,兴起了金石学。嘉庆、道光时期,帖学已入穷途,当时的集大成者有刘墉,邓石如开创了碑学之宗,阮元和包世臣总结了书坛创作的经验和溃巾论。咸丰后至清末,碑学尤为昌盛。前后有康有为、伊秉绶、吴熙载、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至此碑学书派迅速发展,影响所及直至当代。

纵观清代260余年,书法由继承、变革到创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颓势,其成就可与汉唐并驾,各种字体都有一批造诣卓著的大家,可以说是书法的中兴时期。

(资料来源: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为纪念清末民初海上画派的大师吴昌硕,诞辰一百六十周年,明天将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吴昌硕书画艺术回顾展”,展出吴昌硕五十幅画作、书法二十八件,印屏四幅等名作。
  • 大陆湖南一名男子花了五年的时间,用竹子刻了一部孙子兵法,打算申请世界纪录。四十四岁的(韩德钟)因为热爱竹刻,于是辞掉银行工作,回家一头栽进竹刻的世界。他花了五年多的时间,创作了一幅长53.8公尺的孙子兵法简书竹刻,黑底绿字,全部共分13篇,6027个字。由于作品融合了书法和镌刻,古色古香,中共文化部估价约为88万元人民币,折合台币约340多万。(韩德钟)说,他还想申请金氏纪录。
  • 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
  • 台中市信义国小上午出现壮观场面,两百多位小朋友拉起一幅长达两百公尺的书法,把学校操场围成一圈,原来是热爱书法的老师(陈耀南),配合学校艺术季,花了五个月时间,临摹心经,金刚经等经文,密密麻麻写了三万八千多字,修炼身心,也希望挑战金氏世界纪录。(寇世菁报导)
  • 明代自朱元璋崛起草莽。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至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检自缢煤山,历二百七十七年。在这近三个世纪中,朝廷诸皇帝都很喜欢书法。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缮写诏令文书等。明代帝王如仁宗,宣宗也极爱书法,尤其喜摹“兰亭”,神宗自幼工书,不离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虞世南临写的《乐毅传》和米芾的《文赋》。所以,朝野士大夫重视帖学,皆喜欢姿态雅丽的楷书,行书,几乎完全继承了赵孟頫的格调。
  • 为推动书法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创作,中国艺术研究院近日在北京成立中国书法院。
  •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出生在“二沉”的家乡,自幼就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
  • 11月7日,又是一个星期日。天空阴沉沉的、飘着细雨。何均利起了个大早,6 点钟刚过就赶到了亚凯迪亚高中,与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南加州中文学校联合会的工作人员们一起忙碌起来。他们在为上午9 点正式开始的“学生书法、作文、中文海报比赛”做赛前最后的准备工作。虽然事前已进行了数月的筹备,但临赛前的布置赛场教室、准备文具、摆桌椅、张贴标志、设立报到处、服务台……,仍把数十位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
  • 名嘴吴宗宪昨(2)日现身京城,与导演朱延平一道为刚刚拍完的贺岁电影《一石二鸟》做宣传,一向口不择言的他昨日下午却吃了“闭门羹”,因为记者们并不关心他的新电影,大家都让他一个人在台上玩脱口秀,眼看没有宣传点的他看近半个小时没人问问题,就索性搞起书法以吸引大家的兴趣,随后他甚至拉出刘德华和林心如两个人,把人家跟自己的那一点关系向媒体抖了出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