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刃上的舞姿

书摘:袁红冰小说体自传《文殇》(八)

袁红冰
font print 人气: 15
【字号】    
   标签: tags:

一九九二年六月十四日清晨,袁红冰习惯地打开短波收音机,从国外的广播中获取真实的信息。突然,台湾广播电台播发的一条消息,使袁红冰的心绪变得严峻了。那条消息的大致内容是:北京的一批自由知识分子将于今天召开一次思想讨论会。

袁红冰意识到,这条消息一定是受邀参加会议的人透露出去的,而当局的秘密警察系统也一定捕捉到了这个消息,并必然会立刻采取措施,试图阻止这次会议的召开。唯一还可以感到安慰的是,由于事先没有告诉会议参加者开会的场所,所以,秘密警察不可能从这条消息中获悉会议的地点。

早晨八点钟,袁红冰乘出租车,赶到友谊宾馆的入口处。唐越按照约定,等在那里。她把打印好的一批会议参加者事先撰写的发言稿,交给袁红冰。唐越,这位“六.四”之后曾冒着极大危险掩护过袁红冰的少女,现在经他介绍,在一位美籍华人开办的公司中任职,那个公司就设在友谊宾馆内。一段时间以来,唐越实际已经成为袁红冰从事民主活动的秘书。袁红冰的绝大部分文件都是由唐越打印的。

袁红冰判断,由于他将主持今天的会议,秘密警察很可能对他进行严密的监控跟踪,以发现会议的地点。所以,离开友谊宾馆后,他没有直接赶往奥林匹克饭店,而是让出租车向相反的方向开去。在拐过一个十字路口后,袁红冰突然让司机停车,把一张钞票塞到司机手里。然后,他便跳下出租车,冲过街道,乘上对面开来的另一辆出租车,向奥林匹克饭店疾驶而去。

袁红冰走进奥林匹克饭店后,发现这里的气氛没有任何异常,周明和会议事务组的其他成员,在几位身穿丝绸旗袍、年轻美貌的服务小姐的帮助下,已经把租用的那间会议室布置好了。会议室门边,一张桌子上摆着装帧华丽的会议签到册;会议室里面,长方形会议桌覆盖上了洁白的桌布。青年政治学院教师张勇进、王东成也早已带着两名录像师赶到了,袁红冰走进会议室时,他们正帮助录像师安置摄像机。

袁红冰冷峻的神情变得柔和了一些。事情似乎正按照他的计划有条不紊地顺利进展,只要派去接会议参加者的三辆汽车不受阻止地赶到,会议就可能成功地召开了。

八点四十分左右,王海光带领第一批会议参加者,约四十人,走进了会议室。这批人主要是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教师,其中有几名属于邓力群思想阵营的三流御用文人——袁红冰想骗邓力群来参加会议的企图没有能实现,王海光却成功地骗来这几位三流御用文人,以为会议增添几分黑色的趣味。

从人群中,袁红冰发现,校友张伟同北京大学经济系教师朱善利走在一起。八○年那次北京大学民主竞选过程中,张伟曾以学生会主席的身份参加竞选。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张伟是受官方指派,为了阻止民主派候选人当选而参加竞选的。为此,袁红冰一度对张伟极其厌恶。然而,“六.四”事件之后,已经任天津经济开发区副主任的张伟,却高傲地辞去了自己这个令无数庸人垂涎三尺的职务,以表示对当局血腥暴行的愤怒和抗议。为了保持人格的纯洁和尊严而拒绝狗官恩赐的荣华富贵,在价值观念的意义上本是高贵的男儿理所当然的选择,可是,在庸人滚滚如漫天沙尘的当代中国,这种选择却成为绝大部分人难以企及的崇高。

此刻,袁红冰以坚硬的注视,向张伟表达他的敬意。袁红冰的目光中有青铜色的暴风雪在喧嚣,而张伟那显得悲凉而又高傲、凝重的神情,像崛起在迷茫飞雪中的冻裂的悬崖。
这时,会议室的门再次开了,高瑜女士神采飞扬地走进来,她身后跟着一位面如满月、腮似桃花、身材丰盈而秀丽的小姐。袁红冰知道,这位小姐是香港《虎报》的记者。为了尽可能减少当局今后对会议参加者进行政治迫害的借口,袁红冰曾决定不允许外国和港台记者进入会场。而这并不会影响会议的宣传效应,因为,许多会议的参加者都有同大陆外的记者联系的秘密途径,会议的情况自然会通过这些途径传达给世界。只是由于高瑜女士说这位小姐是她的密友,袁红冰才同意高瑜把她引进会场,条件是,这位记者必须打扮得像一个大陆的小妞儿。同时,高瑜和张显扬先生也是袁红冰事先告诉了他们会议地址的仅有的两个会议参加者。

一会儿之后,张显扬先生赶到了。当他魁梧的身体刚在会议桌边坐下,袁红冰就敏感地发现,那几名三流御用文人的脸上立刻露出惊疑而又尴尬的神情,接着,那种神情变成了意识到被愚弄之后的愤怒。其中一个人站起来,像刚被乞丐强奸过的黄脸婆一样,恼怒地扭动着身体,走到袁红冰旁边,痛苦而仇恨地咬住牙齿,说:“我声明退出这次会议——我不愿意和张显扬这种自由化分子坐在同一张桌上!”

袁红冰露出充满柔情蜜意的微笑,像同老朋友密语似的,把薄薄的嘴唇凑近那个家伙的耳朵,但却用冰冷的低声说:“请便。不过,我猜想你一定愿意同李鹏睡在同一张床上——做他的男妓。”

说完,袁红冰又努力使自己的笑容变得更甜蜜。而那个家伙犹如一只气疯的老驴,在原地打了一个转,然后,便脚步踉跄地向门边走去。随后,其他的几个御用文人也采用更加不光彩的、不辞而别的方式,偷偷溜出了会场。

这几位御用文人的退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会议室里呈现出沉重的寂静。一些思想倾向中性的中老年学者原来坐在会议桌边,此时却默默地退到会议室的一个角落,而他们紧张的窃窃低语,像老鼠的牙齿,啃啮着越来越沉重的寂静——袁红冰直觉到,他们在商量是否也应该退出会议。

袁红冰慢步走到会议桌的一端,在主持人的位置上坐下。他向那群聚集在角落里的人斜视了片刻,便把目光转向会议室的门边。此时,离会议预定开始的时间只差十分钟了,可是,另外两辆接会议参加者的车却还没有赶到,而参加会议的大部分知名自由知识分子和共产党内的民主人士应该由那两辆车接来,其中一辆车是由陈坡负责的。在与陈坡共同从事民主活动的过程中,袁红冰早已发现,陈坡的工作效率极高,而且,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今天,直到此刻他还没有赶来,这不能不使袁红冰怀疑,陈坡可能遇到了什么麻烦。
“也许,陈坡事先被秘密警察扣留了。”这个想法使袁红冰的神情变得冷峻了。他默默地从衣袋里掏出一盘“英雄交响曲”的录音带,装进便携式录音机中。然后,他以更加险峻的身姿坐在主持人的位置,并刚毅地逼视着会议室的门。他已经作好准备,如果突然有一群军警冲进会议室,他便立刻在“英雄交响曲”的旋律中,宣布会议开始。

会议室紧闭的门像被一阵狂风吹开了,陈坡胸前的衣襟敞开着,如同一位刚从漫天沙暴走出的年轻的流浪汉,闯了进来。他迈动同低矮的身材不相称的、生气勃勃的大步,走向袁红冰。袁红冰觉得,陈坡那随着急速的步履起伏的身体,就像动荡的波涛,迎面涌来,而陈坡脸上兴奋的笑意,犹如波涛之巅闪烁的灿烂阳光。

“交通堵塞,所以来迟了一些……在车上听说,台湾电台清晨广播了我们开会的消息,我真担心,一进门会看到一群警察!”陈坡高声对袁红冰说:“不过,人我都接来了——李锐、秦川、郑仲兵、林京耀、张扬、张抗抗等等,都到了。”

袁红冰迎着陈坡站起来,他用震荡起炽烈激情的目光,短促地、紧紧地搂抱了一下自己这位生命活力充沛的战友。

过了一会儿,去接吴祖光、王若水的车也赶到了。在民主的意义上,在知识分子的范畴内,会议室里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袁红冰端坐在具有历史感的肃穆气氛中,宣布会议开始。

“……今天,我们这个学术研讨会只有一个目的和宗旨,那就是讨论邓小平九二年初南巡谈话的精神实质。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其他的目的和宗旨。现在,请诸位发言。”袁红冰以开幕辞中的这句话,为他和陈坡、王海光等战友用高度政治策略建筑的舞台,钉上了最后一根钉子。而他确信,自由知识分子们的发言,将会在这个策略的舞台上,展现出风姿绰约的民主原则的舞姿。

袁红冰致辞之后,一百多人的会议室里呈现出坚硬的寂静,坚硬得仿佛袁红冰冷峻的目光都能在那寂静上,撞击出青铜色的火花。然而,这种寂静,这种没有人立刻发言的状态,并不是出于中国知识分子的谦让精神,更不是出于恐惧,而是产生于一种庄严感——会议的参加者似乎都意识到,“六.四”之后当局用血腥的恐怖和严密的警察统治铸成的沉闷局面,就要被击碎了,而他们则是思想标枪的第一批投掷者。这种意识使会议室的参加者一时间不能不伫立在峻峭的沉默之巅,体验作一个勇敢者的庄严。

会议室里的寂静首先被林京耀先生的发言踏碎了。这位任职于“政治协商会议”一个研究机构的学者,在自己的发言中抨击了那种只有御用文人才能对有关国家命运的思想做出解释的专制政治逻辑。林京耀宽阔的前额给人以悬崖上突起的岩石般的峥嵘感;虽然他的腿有些不良于行,但是,他发言的声音却高亢而雄壮,像是在金色的阳光中目空一切地昂视阔步;虽然他不过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但是,他铿锵的语调中却有长枪大戟的闪光。

随后,郑仲兵先生的发言又表现出另一种风格。针对共产党官僚集团顽固派企图煽动起对毛泽东的怀恋之情的行为,郑仲兵指出,他们制造“毛泽东热”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制造“邓小平冷”。郑仲兵先生发言时,语调沉静,唇边浮现出一缕狡黠的微笑,颇似一只狐狸,然而,那是一只美丽、动人的狐狸——谁都能听出来,他是想用自己的发言,在邓小平同陈云、李鹏、邓力群之间的那道敏感的裂痕上洒点胡椒面。

“在中国,根本没有‘资产阶级自由化’,有的只是‘无产阶级自由化’。从五七年的反对资产阶级右派运动开始,所谓资产阶级一直是被残酷打击的对象,他们没有任何自由。而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的种种给中国造成巨大灾难的政治运动,都是所谓‘无产阶级’搞自由化的结果……。”——这是著名戏剧家吴祖光先生在发言,他着重抨击了当局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发动的、以压制思想自由为目的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吴祖光先生银丝般的头发梳理得的十分整齐,漫长的艰难岁月的风尘也不能遮盖他面容上那小白桦林般清新的艺术气质,而最吸引人的,还是他的眼睛,那是一双俊秀的少年人才会有的纯净的眼睛,纯净得没有一丝世俗的物欲;纯净得会令稍有良知的庸人,羞愧地把自己肮脏的眼睛藏进裤裆里;纯净得会使美女在清澈的高山激流中洗濯双手,然后,情不自禁地伸出秀美、纤细的手指,去轻柔地抚摸沐浴在那双眼睛里的真实动人的灵魂。事实上,在吴祖光发言过程中,会议室几位漂亮的女性——秀发如云的高瑜、神韵风流的小说撰写者张抗抗,还有那位情态妖娆的《虎报》小姐,都沉迷地含笑注视着这位老剧作家。不过,袁红冰一点儿也不嫉妒。

前《人民日报》总编王若水先生对极左思潮,这个中国现代专制的政治灵魂的批判,极具深沉的哲理性。然而,袁红冰却无法集中注意力听王若水的发言,因为,他完全被王若水的形象魅力吸引了。王若水先生骨骼秀丽,面容清臞,神情中有一种灿烂的黄叶漫天飘舞的韵味。面对王若水,袁红冰觉得,自己仿佛是伫立在纷乱起伏的野草丛中,凝视辽远天际上一缕缕被疾风撕碎的、情态狂放的雪白流云——在那宁静、深远的意境中,却能体验到动荡不安的激情。

接着,一位著名知识分子的遗孀那如泣如诉的发言,使明亮、宽敞的玻璃窗外飘进会议室的万里晴空那碧蓝的神韵,都闪烁起殷红的泪影。倾听这位妇人对丈夫死于思想迫害过程的惨痛叙述,太阳都会掩面悲泣。而《第二次握手》的作者张扬的发言,又使会议的气氛为之一变。张扬颇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所谓“狂生”的余韵,他显得玩世不恭、狂放无羁,肆无忌惮地嘲弄了中国科学委员会里那些根本不懂科学的官僚的愚蠢。

会议过程中,有两位先生始终没有发言,然而,他们的沉默却比语言更生动地雕刻出了他们的存在。其中,一位是前《人民日报》社长秦川,另一位是五七年曾同彭德怀元帅一起为民请命,反对毛泽东“大跃进”政策的李锐。秦川坐在袁红冰左边,他总是动情地把白发如雪的头颅,倾向每一个发言者,就像一位垂暮之年却仍然保持着对生命热恋的诗人,慈祥而欣喜地向早春荒野上泛起的迷濛新绿凝视;李锐坐在袁红冰右边,这位因为反对毛泽东给中国农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大跃进”政策,而长期遭受迫害的老人,脸上覆盖着疲倦的神情,然而,他那锐利的鼻端依然如顽强、高傲的意志,崛起在疲倦的神情中,显示出勇敢、险峻的个性,他那仿佛由于落满时间的风尘而呈现出深灰色的眼睛里,则有繁星般的激情在闪烁。

能引人注目的,不仅有美,也有丑。从会议开始时起,那位同意作会议共同发起人的、国家科委主办的杂志负责人的身影,就像一只时时闯入视野的绿苍蝇,使袁红冰不得不厌恶地斜视。那位负责人完全失去了前些日子在袁红冰面前显示出的英雄气概,他的面容被惶惑不安的神情扭曲了。显然,他是由于没有预料到有张显扬、郑仲兵这类“危险人物”应邀参加会议而惊慌失措。这位负责人坐在紧贴墙壁的一张椅子上。最初,他犹如裤腿里钻进了一条蛇的女人,双腿紧紧靠在一起,一只手下意识地、粗俗地捂在裤裆正中间;随着会议的发言表现出越来越强烈、鲜明的“异端思想”,他的身体开始不停地扭动起来,似乎有一群红褐色的蚂蚁在他的肚脐眼里做了窝,同时,他像一个做了错事、面临父母严厉惩罚的小女孩,脸涨得通红,双唇傻乎乎地分开,眼睛里闪烁着破碎的惊慌。

终于,那位负责人忍受不住内心恐惧的折磨而站起来。他迟疑了片刻,向袁红冰走来,而他的步履战战兢兢,仿佛每一步都是踩在刺猬身上似的。

那位负责人把头颅俯向袁红冰耳边,结结巴巴地低声说:“我……我想退出这次会议……我要走了。”

尽管还隔着一段距离,袁红冰仍然感觉到了那位负责人的嘴唇在急剧地颤抖着。一阵突然涌起的内疚,使袁红冰用歉意的语调说:“不要怕,我会承担一切责任的。不过,请柬的落款已经写明了你的杂志社是共同发起人之一。我无法更改这个事实。”

那个负责人发出一声压抑着的痛苦呜咽,失魂落魄地说:“是呵,没办法;覆水难收……希望你要承担责任……我走了。”

望着那位负责人向门边走去的佝偻背影,袁红冰很后悔诱骗他当共同发起人了。袁红冰觉得,对于这位怯懦但不失善良的庸人而言,参与发起这次会议简直是一种酷刑的折磨。

(节自《文殇》第三十六章)
※文章由博大出版社授权大纪元首发,欢迎转载,请标注转载自大纪元※

◎有兴趣购买此书的读者请向博大书局购买
订购电话:1-888-268-2698
网上订购:www.broadbook.com
电子邮件:order@broadbook.com(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阿木古楞拄着拐杖缓慢地在人行道上移动着高大的身体。他表情麻木而冷漠,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到街道上发生的这些事情,而只在用灼热、茫然的目光注视自己心灵的深处。当阿木古楞走到内蒙古歌舞团的大门旁时,发现一位老人被红卫兵押解着,从歌舞团的大门中走出来。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引起了阿木古楞对老人的注意。
  • 太阳越过天空最高处之后不久,荒野上明丽的寂静就在一阵沉闷的马达轰鸣声中不安地颤抖起来。黑灰色的轰鸣越来越强烈了,反射出黯淡光泽的柏油公路上出现了几辆苏式步兵装甲战车,后面跟着二十多辆满载头戴钢盔的士兵的卡车。车辆在行驶中喷出的暗灰色烟雾,像一片片污迹在蔚蓝色的低垂天空中弥漫。公路旁的荒原上,一队骑兵伴随缓缓行进的装甲战车和卡车奔驰着,马蹄和碎石相撞迸溅起的火星,在明亮的阳光中闪烁起惨白的光亮。
  • 这时,客厅旁边通向卧室的门无声地打开了。娜仁花出现在门边。由于刚刚沐浴过,她玉石一样洁白的面容上泛起娇艳的红晕,然而,她的眼睛却犹如晚霞凋残后的黑蓝色暮雾般幽暗。她竭力躲避着乌兰巴干的目光,轻声向滕青海说:“我走了。”说完,便默默地迅速穿过客厅。当娜仁花从乌兰巴干身旁经过时,他发现,娜仁花幽暗的眼睛里猝然闪烁起深紫色的、憔悴的泪影。
  • “你胆敢抗拒无产阶级专政!”王红旗暴怒地发出一声完全丧失理智的咆哮,扑到图门的身边,凶猛地撕开了图门的裤子,同时,他拔出武装带上的五四式手枪,用枪柄连续砸在图门的睾丸上。
  • 二十多匹从成吉思汗陵边那片沙漠中冲出的蒙古马,奔驰在黄河南面摇曳着稀疏的苦艾草、沙蓬草和红柳丛的陡峭河岸上。狂奔的马群激起的银灰色尘沙像茫茫的云海,在淡金色的风中翻腾涌动。
  • 色斯娜银白色的蒙古长裙飘荡起殷红落日下的暴风雪的神韵,跃上了舞台。飞舞的马刀如同淡蓝色的雷电妖娆而炽烈地缠绕着她的身体,就像缠绕着银白色的、秀丽的火焰之魂。色斯娜双肩稍稍端起的身影,使她酷似一位少年勇士,在沉醉的狂舞中显出英俊的男儿气概,显出荒凉而又艳美的野性。在飞旋中,色斯娜时时将马刀寒光如冰的锋刃挑战似的,指向舞台下的座席。在那种瞬间,特古斯将军清晰地看到,色斯娜稍稍扬起的美丽面容上盛开着骄傲的神采,而她那黑蓝色的眼睛,在轻蔑的斜睨中,宛似繁星灿烂的蒙古高原的夜空。
  • “那被从云端飞落的雷电劈裂的落日,映在嘎达梅林青铜色的眼睛里——在他的头颅被情人割下的时刻……他就用那燃烧着落日的眼睛向我注视,是的,那落日上被猩红的雷电劈开的裂缝,是一个不能拒绝的遗嘱,可是,我却至今还不十分清楚那遗嘱意味着什么。我只从那遗嘱中看到了炫目的雷电之火的神韵,看到了刚烈的雄性之美……我记起来了,正是嘎达梅林那把过多的悲怆深深埋在心底的生命;正是嘎达梅林那傲视虚无尘世的高贵的目光,使我走上了寻找殷红虚无的旅程……很久以前,我就领悟了,生命中没有无限和永恒,唯有瞬间属于生命。然而,是殷红虚无的意境告诉我,唯有被美充盈的瞬间,才是生命的极致;唯有激情点燃的瞬间,才真正属于生命。是的,是那雷电刻在落日上的遗嘱,使我疲倦的灵魂仍然附着在枯朽的生命上……可那遗嘱到底意味着什么?噢──,那遗嘱中有火焰炽烈的情调,那也许隐喻着净化之火!是的,只有金色的火焰才配做那美丽生命的墓地,我心中那翠绿的恋情也只有在荒原的野火间,才能化为殷红的灰烬……噢,格拉和白红雪,我的百合花的灵魂——你们快些回来吧!我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但我知道,漫天的野火应该燃起了,因为,我的心闻到了火焰的气息,那气息就像猛兽的血腥气一样浓烈呵!”
  • 寻求政治庇护,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希望他的几部小说能有一天得到发表。 本星期三,台湾一家出版社出版了正在澳大利亚寻求政治庇护的中国学者袁红冰的两本新书《文殇》和《自由在落日中》。袁红冰是于今年7月21日借着组团旅游的机会在抵达澳大利亚之后,申请政治庇护的。曾任北京大学法学系教授,后来成为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的袁洪冰说他希望藉新书的出版让世界明白在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体堕落中,还有一些人坚持着自由的理念。据报导,袁红冰的《文殇》是自传体小说,《自由在落日中》描写蒙古青年在中国遭受迫害的故事。
  • 大纪元系列社论九评共产党发表之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大纪元特约记者秦越采访了目前流亡澳洲的中国著名自由派法学家袁红冰先生,请他谈谈对《九评共产党》读后的感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