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欣赏】南柯子.忆旧

作者:任一仁
font print 人气: 524
【字号】    
   标签: tags:

仲殊 《南柯子.忆旧》

十里青山远,
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
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作者简介】
仲殊,即僧挥,本姓张,又字师利。曾举进士,后出家为僧。曾与苏轼交游唱酬,词风奇丽清婉。

【字句浅释】
解题:本词是作者记录一段夏日旅途的感受,反映他眷恋尘世往事的复杂心境。
年时:往年。
人家:“家”是语尾词,加强语气。作者这里用“人家”指自己。

【全词串讲】

要到远处的那座青山,还有十里路程。
江边涨过潮的路上,满是潮湿的泥沙。
鸟儿的几声啼叫,像似在抱怨我虚度了年华。
又是那种心境凄凉的时候,而我仍然飘泊天涯。

一轮残月刚刚淡去,到处是泠泠白露。
清风拂拂,缓缓地吹散了侵晓的朝霞。
在长着绿杨的堤畔,询问似曾相识的荷花:
你可还记得,往年到这里买酒的那个人吗?

【言外之意】

行脚僧云游,途中听到鸟儿啼叫,便把自己对虚度年华的怅恨安在鸟儿身上,甚至毫不掩饰地称“又是凄凉时候”,大有飘泊天涯、苦不堪言的味道。白露残月、清风晓霞,再加上突然记起此地是旧地重游,尘世中久积的一腔情愫便涌上心头。但又不便向常人倾诉,于是对着那似曾相识的荷花问起话来。

这里呼之欲出的是一个决心出尘而又困于情中难以脱身的情僧形象。“情”是把人拴在尘世中,最柔软而又最强大的力量。就是放得下名利、嗜好,也不一定能放下情。虽然作者没有系情于浑浑世人,而是把“情节”转移到了纯洁的荷花身上,但毕竟情丝未斩,才会有虚度年华的“怨”恨,才会有“凄凉”的感觉。

人要出尘,自然有个过程。这里就是一个“欲出未出”的生动例子:作者还仍然是个富有才华的多情的诗僧,远非六根清净的修行者。@*#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要身处绝境时才会想起避世逃俗、希求世外桃源。作者词中所写,或许是心有所念、眼有所见的神游,而其中境界是自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之后许多名人都曾向往、追求过的目标。
  •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贤哲或诗人都曾有过类似于神游八极、身临太虚的超常经历。其中一些人还受到仙人、神灵的馈赠
  • 只要心中放下了尘中的争斗和妄念,身不出尘也在尘外,“心远地自偏”,再也没有什么事可以叫你摇头了。
  • 仅以三幅带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从少年到老年的人生巨变,虽然是以点代面,却毫无单薄感。
  • 中国古代是信神敬神的社会,社会的修炼风气总体比较浓郁,一些文学大家都是修炼之人,他们的作品往往看似是表达常人的情感,而实际是表达自己修炼的体会,感悟或者是境界,这其实是神传文化的一种必然。比如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 犹记得去年的一个春日,桃花开得灼灼,他邂逅了树下的陌生少女。女子巧笑倩兮,花面相映,而他凝眸端视,心驰神摇。不知是桃花映红了美人的面容,还是姣好的容颜照亮了繁盛的花树?
  • 大概是读了太多眼如秋水、眉若远山的章句,面对山明水秀的景致时,他很自然地把它想像成一位眉目如画的妙龄佳人。而且这位佳人,如书中的林黛玉一般多愁善感,眉弯似蹙非蹙,笼着丝丝轻雾;眼波似喜非喜,凝着款款深情。
  • 梅花长于冰雪林,如山中高士、月下美人,独立世间。它不同于牡丹的富艳、荷花的清纯、杏花的娇羞,以欺霜傲雪之姿、暗香疏影之美,成为文人气节和情怀的寄托。
  • 登高远眺,吟诗作赋,是文人士子的风习。小到一个思妇“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低诉情意绵邈的离愁别绪;大到一个才子登览幽州台,高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盛世幽思。山河胜迹如歌如画,才人的情感和怀抱寄寓其中,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和统一。
  • 迢迢长江水,奔流不息,是历代文人墨客不断咏叹的壮观景象,传递着丰富多样的情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书写情浓似水和依依惜别和的韵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寄托韶光易逝和壮志难酬的感凔;“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表达历史兴亡和宇宙永恒的哲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