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崔浩进谗言灭佛遭报

太平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16
【字号】    
   标签: tags:

崔浩的父亲崔玄伯被北魏开国皇帝拓跋跬所用,初任为黄门侍郎,以后参与军国机要,草创制度,官至吏部尚书,封白马侯。

崔浩是崔玄伯的长子,世袭白马侯爵位,到北魏第二个皇帝拓跋嗣登基时,崔浩以御前顾问的身份参与重要的决策,才华很高,料事如神,帮助拓跋嗣吞并西北地区。到北魏第三个皇帝太武帝拓跋焘时,太武帝对他言听计从,是太武帝的得力助手,国内的人都以他为楷模。

崔浩信道士寇谦之,非常反对佛教。一次,他见到妻子读佛经,就一把抢过来扔到了井里。

有一次,崔浩随太武帝拓跋焘到长安,他们进入一间佛寺,见到里面有弓矢刀盾等武器。太武帝很忿怒,就杀了寺里的僧人。崔浩更是借此机会让太武帝把全寺僧人杀光,还大进谗言唆使太武帝下达了“北魏全国所有的佛像、佛经,全部砸毁、焚烧,出家人无论老少全部活埋”的残酷命令。这就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次法难。

当时,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反对崔浩这么做,但是崔浩不听劝。寇谦之告诉他说:“你以后会被杀,而且还会遭到灭门之祸。”

四年之后,太武帝任命崔浩编写北魏国史,崔浩将拓跋政权的经历如实写下来,却犯了太武帝的忌讳,太武帝大怒之下命令处死崔浩,并灭其族。在行刑之前,崔浩被装载在一辆没有遮盖的车上,官吏还叫十个人向他口里撒尿。这样走了几里路之后,崔浩不堪困苦,大声号叫哀求。他生前一共受了鞭笞、杖刑、徒刑、流放及死刑等五种刑,这是古来被判死刑者从未受过的羞辱。而且清河崔氏无远近以及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崔浩的姻亲,都全被处死,满门灭尽。

太武帝拓跋焘后来又冤杀太子,不久之后,被宦官宗爱所杀死。

崔浩与北魏太武帝都可以算是历史上有所作为的人物,可是此二人却均因破坏佛法而不得善终。其中崔浩更是因为恶由他起而遭到了身死族灭的悲惨下场。

历史的作用就是让我们以史为镜,借古观今。我们后人应吸取历史上的教训,在这历史的特殊时刻,不可听信他人的谎言,就诽谤,迫害修炼的人,千万勿使后人复又哀后人!

(资料来源:《冥报记》等)

【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晋文公追一只鹿追丢了,问路边一个休息的人,那人用脚指着一个方向说:“那边去了。”文公说:“我问你话,你什么要拿脚回答我?”那人整整衣服,站起来说:“对一个不像样的君王就是这样。虎豹讨厌清闲,喜欢接近人,才会被捕获。鱼鳖讨厌深水,喜欢浅水,所以会被钓到。君王讨厌老百姓,喜欢游玩,所以会丢失他的国家。诗经里说‘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君王打猎不回去,他的位子就不保。”
  • 在东越闽中地区,有一座山岭叫庸岭,高数十里(指从山脚走到山顶要走数十里路),在庸岭西北的山谷中,有一条大蛇,有七八丈长,十几围粗(双手大拇指与食指合拢就是一围),时间一长,大蛇成了精怪,当地的官员和人民都非常惧怕它。
  • 这时太宗得了痢疾很痛苦,众多医生给他治疗都不见效。就下诏书访问殿庭中的左右大臣,有谁能治这种病,一定重赏他。当时宝藏也曾被这种病困扰过,就写了一份奏疏献出用乳汁煎荜拨的药方,皇上服了药以后立刻就好了。
  • 西汉末年,由于黄河泥沙长期堆积,“河水高于平地”(《汉书.沟洫志》),黄河经常决溢。汉代曾两次大规模修治黄河。在王景治河之前,已经有过一次。那是汉武帝时(前132年),黄河从瓠子河(河南濮阳)决口,大水泛滥于16个郡,造成严重灾害,历时二十余年,直至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派汲仁、郭昌征调数万民工修治黄河。为表示诚意,武帝亲临治河地点,举行祭祀仪式,沉白马、玉壁以祀水神。在祈禳仪式结束后,才命民工运柴禾堵决口。经过这次整治,以后80年间黄河没有发生大水灾。
  • 春秋时,楚国有一个名叫卞和的人,在荆山东麓的一个山洞内得到一块玉璞,也就是内部包含着玉的石头。他便将这块玉璞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心存疑虑,便叫来玉匠进行鉴别。
  • 一个月前的某天,刚回国没多久的我,念叨着“越快越好”,抢了张最早出发的航班票,迫不及待地离开了生活了几十年的中国(Fotolia)
    唐德宗贞元七年,杜黄裳任主考官。他听说尹极很有名气,就微服去拜访他。历史故事
  • 来自全球六十多个国家的部分法轮功学员约四千人聚集纽约,举行盛大游行。三千多人盛装组成的鼓乐歌舞游行队,由九个方阵组成的活动舞台,演绎着法轮功的沧桑历程,彩车、鼓乐、横幅、服饰和舞蹈逐一述说1992年以来自中国发生、又波及世界那段历史故事,最后由舞龙舞狮加上天女散花配以100人组成的大堂鼓,在磅礡的气势中烘托出“佛光普照、礼仪圆明”花车,表现人间光明的未来作为尾声。

  • 废除诽谤有罪的法令。历史故事
  •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祖父外祖父虽是东晋的名士,但是到陶渊明时,家世已经衰落。然而自幼就贫困的他,并不以贫为苦,他一生虽没有显赫的功业,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诗文的成就,却受后人崇仰传诵不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