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漫谈】: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明训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颜真卿以巍巍丰碑体现出其忠臣烈士的人格,并向开创了浑厚磅礡,迥异于二王的楷书风貌,成为后世典范。颜真卿行书对后人也有相当深刻的影响。传世法书墨迹有《祭侄文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等。其中以《祭侄文稿》这篇可遇不可求的千古杰作最为人赞叹不已。

《祭侄文稿》原不是作为书法创作而下笔的,这件作品是颜真卿为了悼念在安史之乱中为国捐躯的侄子颜季明而写的文章草稿。不同于一般作品在创作前总有巧心构思,他在书写的过程中,心思完全沉浸在对叛军贼臣的痛恨以及”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悲伤当中,临文愤慨,情绪难以平静,当然不能再有意于书体的工拙。然而,正如东坡所云: “书初不意佳,乃佳”,由于纵笔而书,激越的情绪流入字里行间,书势飞动起,伏顿挫强烈,颓笔、飞白满纸,并杂以多处涂抹,浑然天成而全无一丝匠气。通篇神采飞动,纵横开合,姿态横生。点划之间忽而激昂,忽而凝重,犹如磅礡的乐曲,震憾、感动着世世代代的读者。

《祭侄文稿》历经多次烽火劫数,至今千余年,而真迹仍存,此吾人之大幸也。如遇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吾人真应把握机会,好好欣赏此旷世杰作。古往今来,书法作品无计其数,《祭侄文稿》能为历代书家、评论家称许推崇,绝对不是偶然,绝对不是”好像乱写一通、比小学生还不如”的作品(不讳言,笔者在刚接触书法时,正是这么认为的。总之,它被封为”天下第二行书”当之无愧。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 在《列子‧汤问》中有一则奇技的记载,说在西域之国有一个巧工匠偃师造出了一个“俳优”送给周穆王。这个“假人俳优”能动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么看就是个“真人”!后来它的一个动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处置它不可。这个“假人俳优”有什么奇特之处?
  • 张居正解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天下之事,必须谨之于初,而后可善其后。如与人以言语相约,本是要践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义理之宜,将来行不将去,则必至爽约失信矣!故起初与人相约之时,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与义相近,则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见之于行,而自不至于失信矣。所以说言可复也。
  • 在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得天地之和气,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从春分开始,阳气蒸蒸日暖,正是化育万物、给予新生的最好时机。所以春分养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