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过动儿

李政勋  台北市立疗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我们伟伟从小就很好动,几乎没有一刻可以安静下来,爬上爬下,忙进忙出的,而且常常跌倒受伤,他跑到哪里,大人就得跟前跟后的,生怕他发生什么意外。他对任何事物都好像很有兴趣,但是兴趣多半维持不了五分钟热度。而且经常发脾气,有什么事就大喊大叫,让人紧张不已。

现在他三岁了,可以上小班幼稚园,我们本来以为是我们的教养方法不对,期望到了幼稚园后,有专业的幼教老师辅导,又有小朋友玩伴,看伟伟的情形会不会变好,没想到他的行为完全没有改善,照样把幼稚园闹得鸡飞狗跳。

后来园长叫我们把伟伟带回家,说他可能是过动儿,还要我们带他看医师,我们实在无可奈何,只好带他来了。”一个妈妈无奈地诉说儿子的“症状”。

面对这样令人头疼的孩子,父母是最辛苦的了。

父母的态度通常可分为两种极端,其一是认为从前把孩子宠坏了以致如今恃宠生骄,所以“痛定思痛”,今后要严加管教,对孩子的各种不适当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如此做法不但于事无补,而且适得其反,孩子更容易发怒,反弹的幅度更大,偏差行为造成更多的困扰;另一种心态则相反的责怪自己,是否怀孕时生了什么小病未加注意,或者哪里不小心,以致害得小孩变成今天这样,所以过度补偿,更加怜惜疼爱孩子。或者父母间互相责怪对方管教儿女犯了什么过错等,导致婚姻关系的失和。

无论以上哪一种态度都是不健康的,非但无法改善病童的情况,反而可能造成原本就已呈紧张的家庭关系更加恶化。

治疗就得煞费不少心思了。对脑部的损伤,中枢神经兴奋剂和抗忧郁剂等药物有部分疗效。然而药物并非万灵丹,更重要的是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治疗,这就需要家庭与学校的配合。

在医师的指导下,在家中和学校里持续的运用鼓励、强化、惩罚及消除等行为改变的技巧来帮助病童修正他不良的行为,增进他好的行为模式。并且给予病童心理上的辅导,让他了解他绝不是什么“怪胎”,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不同之处是暂时的,父母和老师会帮助他逐步改善。

而最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应该持续的付出爱心与耐心,了解这些儿童的不适宜行为乃是疾病的表现,绝非存心捣乱,蓄意破坏,多给包容,少用苛责,尤其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一般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症状如易分心、容易冲动、过度行为等都会逐渐降低,学业也会慢慢进步。父母和老师们付出的苦心一定会得到收获的。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即俗称的过动儿,大概是最引人注意的儿童期精神疾病了。它的特征是:

(一)注意力不能集中

很少能从头到尾专心完成一件事,很容易分心,不好好听人家说话,对功课和持续性的游戏有困难。

(二)容易冲动

经常不经思考就有冲动的行为,而且行为常没有明显的目标,经常会大声喊叫,一有任何需求就要别人立刻给他满足,有时一分钟都难以等待。而当人家问他事情时,往往问题还没问完,他就等不及抢着回答了。行为通常有破坏性或者危险,而且怎么告诫,他都学不乖,常需要大人跟前跟后的监督,以免发生意外。

(三)过动行为

如过度地奔跑,爬上爬下,烦躁不安,即使坐在椅子上也是扭来扭去动个不停等。

(四)情绪不稳定

常会莫名其妙的生气,倔强、固执,对长辈的管教有反抗倾向,对挫折的容忍度很低。

(五)动作协调障碍

较粗的动作如骑脚踏车,精细的如绑鞋带、给图画着色等都会有困难。

(六)学习困难

因为注意力不能持久,容易分散,无法专心,学习新事物会有困难。所以这类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在入学时被发现有明显的学习障碍,老师向家长反应,而被带来看医师。

引发这种儿童期精神病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脑部实质组织的损伤或者生化方面的障碍,造成儿童对某些食物过敏;生产过程中因各种问题导致新生儿缺氧,以致脑细胞发展受到阻碍等都有可能。这些病童通常会合并有轻度到重度的智能不足、癫痫、或脑性麻痹等。

生理因素之外,当家庭里发生变故,例如父母关系的破裂、家人相处的紧张、大人把愤怒发泄到小孩子身上、父母对儿女的管教态度,尤其是学习效果,课业表现太过在乎,给孩子太太压力,或者父母之间甚至父母和祖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不一致时,都有可能促使此一疾病的发生或者恶化。

转载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儿了?如今,走进百货商店的玩具通道会让你吓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灯光向你闪烁着,预先录制的声效在空气中噼啪作响。一切都过于张扬和夸张,到处都是醒目的商标。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儿了?孩子们对世界最初体验的那些健康又美丽的玩具在哪里?好在它们仍然存在,只不过比以往更少见到。这里列出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玩具清单,这些玩具可以培养孩子的运动技能、想像力、乐趣、创造力以及与美好现实联系的体验。
  • “为什么要生孩子?”,让我们来看看孩子给我们的人生与家庭带来哪些快乐与好处,这些也许更真实一些。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美国佛州一位母亲说,作为家长,她的职责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队长”,并拒绝成为他们的朋友或“直升机父母”,否则你将培养不出有韧性的孩子。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 我一岁大的女儿喜欢跳舞。一听到音乐,无论何时何地,她的脸上都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然后靠在沙发、椅子或父母的腿上,开始左右晃动还有踏地板。有时,她小小的心灵完全陶醉在音乐之中,她的四肢着地来回摇晃,或者小心翼翼地抬起一条腿做出旋转的动作。
  • 我父母送给我的最有价值的礼物之一不是自行车、狗、BB枪或汽车,而是一个简单的习惯。他们让我练习钢琴。这意味着每个工作日我都要练习一段时间。每天早上,我都会下到地下室,我们心爱的棕色立式钢琴站在那里等着我。每周一次,我和一位非常有成就的老师一起上课,他对我的期望很高(有时由于我自己的过错,我没有达到他的期望)。
  • 我们一直在推广学前教育课程。诚如近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指出,学前班远远供过于求,还提到“幼儿教育提倡者说,如果家长知道学前教育的好处,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然而这些所谓的好处往往难以实现。从各种学术研究得知,上学前班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难,在行为和学业上落后于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同侪,而且在学涯后期被留级的可能性增加。
评论